李自成在紫禁城的42天:如何处理皇宫中的妃嫔和宫女?

史间行客聊话 2025-04-24 14:11:31

崇祯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644年,阴历三月十七那天,大顺军队在北京城外面打得特别凶。

这座做了大明王朝两百多年都城的地方,被农民起义军那如潮水般的呼喊震得直打颤。

自打公元1421年,朱棣把都城搬到这儿以后,这已经是京城第四次被敌军逼到家门口了。

要是不把皇太极在1629年那次试探性的己巳之变攻打算进去,这座京城啊,基本上每隔一百年就得经历一次大灾难。

前两次,它稳稳守住了国家的大门,但这次,它还是没能躲过去。

城外,守城的将士们正在拼命打仗,流了很多血。而在皇宫里面,那些妃子和宫女们,心里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一样。

她们心里都明白,要是这座城被攻破了,那她们接下来会面临什么……

【幸运闲藩王,悲剧勤皇帝】

崇祯本可以安安稳稳地当个亲王,每天享受锦衣玉食,身边美女相伴。

朱元璋作为太祖皇帝,他给这些藩王设定的主要功能,就是延续皇家的后代。

就在他十八岁那一年,他亲哥哥,二十三岁的天启皇帝朱由校,突然间去世了。

朱由校特别喜欢做木匠活,但要说到生孩子这事儿,跟他的木匠手艺比起来,那真是差得太远了,让人挺不好意思提的。

他没能有后代传承皇位。

按照老规矩的皇位传承方式:要是有正妻生的儿子,那就立正妻生的;要是没有,那就立年纪最大的那个儿子。

要是皇帝没有孩子,那就可以按照哥哥死了弟弟上的规矩,来决定谁来当下一任皇帝。

早先时候的嘉靖皇帝,他是天启和崇祯两兄弟的曾祖父。明武宗朱厚照去世后,因为没有儿子,嘉靖皇帝这才有了机会,从湖北安陆的一个小王爷,一跃成为了大明的主子。

从那以后,皇位就稳稳当当地在皇族内部传承了好几代人,差不多一百年时间。可到了天启帝去世那会儿,情况又变了,大家又开始考虑从藩王里挑个新皇帝了。

崇祯真是挺走运的。想当年,他的老祖宗永乐大帝朱棣也是个藩王,可朱棣想当皇帝,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得冒着掉脑袋的风险,还得背负后世无数人的骂名。

崇祯这位原本该默默无闻度过一生的信王,没想到竟意外地在家里就迎来了当皇帝的好运。

或许有人会琢磨,天启帝没留下儿子,把皇位传给崇祯帝,这不是挺顺理成章的事儿嘛?

说实话,并不算特别走运。

明朝在选定继承人这事上,跟清朝的做法大不一样,它不搞秘密立储那一套。

明朝有个规矩,就是立皇位的时候,得严格按照嫡庶长幼的顺序来,这么做主要是为了不让那些藩王心里有想法,妄图抢皇位。

明光宗朱常洛,他是朱由校和朱由检的父亲,之所以能当上大明朝的皇帝,全靠他是长子的身份。原本万历皇帝特别宠爱郑贵妃,按照“子以母贵”的老规矩,他更心仪的是三儿子朱常洵。

而老大朱常洛的妈妈,其实只是皇宫里一个不起眼的小宫女,身份挺低的,在太后的宫里做事。

有一天,万历皇上到他母亲那儿问好,洗手时多瞅了一眼那个端着脸盆的宫女,她叫王氏。

后来心血来潮,跟那个宫女有了一段情,完了之后就彻底把她抛到了脑后,没再想起。

直到那名宫女肚子渐渐隆起,太后察觉异样询问起来,这才揭露了皇帝之前那段风流韵事。

一开始,万历皇帝还想抵赖,硬说没有这回事。但敬事房的人把起居注的存档找出来一摆,证据确凿,万历皇帝没办法,只好低头认账。

很明显,万历皇帝对朱常洛没啥好脸色,他可不是因为父母恩爱才来到这世上,反倒是让老爸丢脸的活生生的例子。可最后,他居然坐上了皇位,这事儿也说明了明朝选皇帝那套规矩,真是铁板钉钉,一点不含糊。

讲来讲去,崇祯的运气到底好在哪儿呢?

崇祯皇帝是朱常洛的第五个儿子。

在朱由校当皇帝的时候,他下面的老二、老三、老四兄弟几个,也就是在朱由检之前的几位皇子,都早早地去世了,没有一个能活下来。

朱由检的弟弟们,老六和老七,都没能顺利长大成人。

这样一来,当朱由校没有儿子的时候,朱由检就成了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而且是没有其他人的选择。

但朱由检挺倒霉的,他接手的大明王朝早就不是以前那个威风凛凛的样子了,简直就像一艘破烂不堪、漏洞百出的船。

朱由校给弟弟留下的,不光是那个摇摇欲坠的皇位,还有东北那边努尔哈赤正虎视着大明;另外,还有在朝廷里一手遮天的太监头子魏忠贤,人们叫他“九千岁”,还有他的“夫人”——其实就是朱由校的奶妈客氏。

一个十八岁的小伙子,本是皇族出身,突然间就当上了大明的老大。

他能不能下决心除掉坏人,敢不敢动手改掉那些老毛病?

诚实的官员们一个个都伸长脖子热切期盼着,他们在天启年间被宦官欺负得够呛,饱受折磨。

崇祯没辜负大家的期望,他一当上皇帝,就迅速动手,把魏忠贤那帮人给一锅端了。

那会儿,大家都高兴得直拍手,心里头对崇祯皇帝能带领大明走向兴盛,当个英明的国君,充满了盼头。

按照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对大明皇帝来说,要解决掉一个宦官,那简直就是小菜一碟。

为了确保大明王朝不会重现东汉或唐朝时宦官掌控大权的情况。

太祖皇上下了死命令:“宫里头的人,要是敢插手朝政,那就得掉脑袋!”

然后把这道命令铸成铁牌,摆在宫里显眼的地方,好让宦官们时刻记住要安分守己。

解决了宦官插手朝政的麻烦后,东北那位大清皇上,还有他那帮勇猛善斗的亲戚们,可就成了难啃的骨头。

很久以前,大概五百年前吧,就有这么一句话流传:“女真族人要是不到一万,那还好对付,可一旦人数破万,那就没人能挡得住他们了。”

接着,崇祯动手整顿朝廷部门,想办法增加收入同时减少开支。

立马全身心投入到消灭东北新崛起的大清国,这个大金国后起之秀的任务中。

【失业穷驿卒,创业伟闯王】

崇祯帝就像个手艺高超的修理工,整天拿着他那大笔,一点一滴地修理着已经破烂不堪的大明这艘大船。到了崇祯二年,也就是公元1628年的某一天,崇祯又如往常一样,拿着工具,忙活着他的修理活儿。

这次的任务主要是,关掉那些驿站,还有让驿站里的员工离职。

那时候官场风气很差,驿站原本是个挺重要的地方,它让中央和地方能快点交换信息,还能高效地把军事情报传出去,是个政府机构。

但现在呢,不少驿站变成了那些官员和他们家人出门不用花钱的快速通道。

废除驿站和里面的职员,既能清理官场上的歪风邪气,又能每年节省下十多万两银子,真的是既实用又划算。

但这次,崇祯的盘算却没能如愿以偿。

有个住在陕西米脂的老驿卒,家在银川那边,他原本打算就靠着当驿卒这点微薄的收入,平平淡淡地过完这辈子。

崇祯皇帝下令,直接就把银川驿给撤销了。

他丢了工作,气坏了!

这几年的自然灾害不断,老家那地都干得裂开大缝,就像老了好多岁的老人脸上那深深的皱纹一样。

这好不容易才找到的养家糊口的工作,却因为这一纸黄文,让他的生活来源彻底没了。

他感到彻底没希望了,干脆就反抗了!

这位在银川当驿卒的小伙,后来竟成了大明王朝的终结者,他就是闯王李自成。

打那以后,那位曾经在银川驿当马夫的汉子,他一嗓子喊出来,整个九州都震动了,四分五裂。

闯王军队每到一地,老百姓们都站在路边热烈迎接。

老百姓实在忍受不了天灾接连不断,加上政府还一个劲儿地加重剥削,于是都跑去加入了闯王的反叛队伍。

那时候流传着一首无名歌谣,讲了闯王那时候有多得人心,老百姓们参加起义军的热情可高了。“早上盼点粮,晚上求温饱,最近穷苦百姓日子真难过。

清晨就迎闯王来,让大伙都乐开怀。

宰牛宰羊忙,备好酒水香,城门大开迎闯王。闯王一到,咱们不交粮。

吃饭不必提她娘,穿衣也别管她娘,不够吃时就得找闯王。

不干活,不交税,咱们一起逍遥自在乐无边”。

闯王手下慢慢汇聚起了足足有上百万人马的军队。

他们沿途经过好多地方,从陕西出发,一直打到了北京城。

崇祯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644年,农历三月十八那晚深夜,看着数以百万计的农民起义军像洪水一样猛攻过来,崇祯皇帝赶紧让人去敲那个只有国家遇到大难时才会动用的景阳钟。

可能是农民军的呐喊盖过了钟楼的声响,又或者是眼看城墙即将被攻破,那些整天吃闲饭的大臣们,没一个有胆子露面。

看着以前总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现在却空荡荡的大殿,心里真不是滋味。

崇祯心里明白大势已去,他无声无息地离开了玄武门,后面只有司礼监太监王承恩静静地跟着。

离开皇宫的崇祯,说不定又扭头望了下那座壮观的皇宫大楼。这地儿,他勤勤恳恳干了十七年,为了整个国家。现在啊,估计被城外闯王大军的火把映得红彤彤一片了吧?

他迈着稳重的步伐,朝煤山走去,在一棵弯曲的老槐树下,他缓缓站定,最后回望了一眼这片即将换主人的国土。保卫国家是皇帝的责任,直到最后一刻,君王也要为这片土地献身。

身为国君,他体验过世间所有的荣华富贵,可国家要是灭亡了,他按理说也应该为国家牺牲自己。

他用头发遮住了脸,吊死在了树上。

同时,他给李自成留下了一封用血写成的信。

我当上皇帝已经十七年了,现在坏人直接打到了京城门口。

虽然我德行不够深厚,做事有些过失,惹得天怒人怨,结果导致反贼一路打到了京城门口。

其实都是那些大臣们把朕给耽误了。

我死了以后,没脸在地下见祖宗,所以自己摘下皇冠,用头发盖住脸。

就算贼人把朕的身体剁成碎块,也绝不能伤害到一个百姓。”

从朱元璋太祖开创大明王朝起,历经了整整二百七十六年时光。

从明成祖朱棣决定把北京作为都城开始,这座城市就历经了二百二十多年的春夏秋冬。

一个时代落下了帷幕,那个曾经的王朝不复存在了。

比起很多亡国之君,咱们先不说崇祯治国那套行不行,就光看他既没逃跑也没投降这点,就够让那些同样亡了国的君王们感到不好意思了。

崇祯皇帝上吊自尽的次日,北京城的城门大开,迎来了全新的统治者。

李自成气势汹汹地瞅着下方,乌龙驹则高傲地大步在它上面走来走去。

【平日有尊卑,亡国无贵贱】

崇祯帝离去后,宫里头的嫔妃和宫女们都愣住了,不知如何是好。

崇祯心里明白,当一个朝代即将落幕,那些曾经被皇上万般呵护的后妃,还有那些受尽宠爱的公主,接下来会面临怎样的命运。

于是,他决定上吊前,先让妻子周皇后自己了断,接着又亲自动手,对那些平日里与他关系亲近的后妃和公主,有的砍死,有的砍伤。

《碧血剑》里头的阿九,也就是朱媺娖,还有《鹿鼎记》里提到的独臂神尼,她们都是以历史上那个被崇祯帝砍去左臂的长平公主为灵感塑造的。

长平公主并不像金庸小说里写的那样,拥有超凡脱俗的武功,而且她也没能活到康熙皇帝的那个时代。

而是在一六四六年的顺治三年,她十七岁的青春年华就早早地消逝了。

帝王之家,向来是最没情面的地方。

亡国之君家中的女人们,无疑是遭遇最为凄凉的一群人。

身为皇宫里的公主和后妃们,表面上看起来过着高贵舒适的日子,享受着丰厚的待遇,风光无限。

在古代,她们的生活状况其实远非我们所设想的那般美好。

公主表面风光无限,其实处境挺难,很容易就变成了政治斗争里的倒霉蛋。

有人因为政治需要,不得不嫁到遥远的他乡;也有人为了安抚权臣奸党,被迫出嫁。

她们有的在外地离世,有的年纪轻轻就成了寡妇,这样的情况非常多。

而后宫嫔妃的境况,那更是比一般人还要艰难许多。

平时得细心周到地伺候皇上,熬过那寂寞冷清的长夜,还得提防那些得宠嫔妃的算计。

所有这些事情,每一件都可能让她们的花样年华提前逝去,美丽容颜迅速衰老。

要是碰到朝代更迭的时候,她们就可能被骂成是祸国殃民的美女,明明没出门一步,却得背上国家灭亡、家庭破碎的黑锅。

可能被新政权当作奖赏分给士兵,遭受各种苦难和侮辱。

靖康之难发生后,宋徽宗和宋钦宗两位皇帝被俘虏到了北方,最后在五国城,他们在饥冷中离世。

而他们的妃子、公主们,在金兵的魔爪下备受折磨,过得那叫一个凄惨,简直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现在,崇祯宫里的女人们,因为不知道未来会怎样,有的选择了自我了断,有的则试图逃跑。而那些既没死也没逃掉的,就只能像案板上的肉一样,乖乖等着大顺军来决定她们的命运。

闯王进了皇宫,一眼就看上了宫女窦美仪,硬是要她做自己的妃子。

就是说,上面的人有啥喜好,下面的人往往会跟得更起劲。

闯军的头头们一个个跟着效仿,在北京城里到处找漂亮姑娘。

在那时候,闯王麾下的一员猛将刘宗敏,直接把吴三桂的心上人陈圆圆给抢走了,而且还把吴三桂的老爹吴襄给打伤了。

这个消息传到了驻守在山海关的总兵吴三桂那里。

原本打算向李自成屈服的他,立刻转头找到了多尔衮,说愿意给清军当开路先锋。

他因为心爱的女人发了大火,一气之下带清兵进了关,打算去找李自成算账。

李自成当然不肯落后,他马上把队伍集合起来,在山海关那里排好队形,打算一口气把吴三桂和清军都给解决了,好来个彻底了断。

然而,农民军在京城天子之地体验了短暂的荣华富贵后,就像是掉进了强酸溶液,很快就被彻底侵蚀了。

再加上那时候,满洲八旗军队的战斗力超强,李自成很快就抵挡不住了,他手下的上百万人马也乱成一团,全都溃散了。

他灰溜溜地回到了北京,慌张之间仍想着要体验一把当皇帝的感觉。

接着他一路往南逃跑,直跑到顺治二年,在九宫山丢了性命。

【小结:】

李自成算是中国古代那些农民起义头头里的出类拔萃之人,可当他打进北京城后,以前农民起义常有的那些短视毛病,在他身上就越发严重了,他很快就变坏堕落了。

结果仅仅42天后,他们就匆忙地丢掉了北京城,败退得十分狼狈。

当年,中国共产党还没进北平城的时候,毛主席打了个比方,说这就像是去京城参加考试一样。

他讲:咱们别学成李自成那样,得努力考出个好成绩来。

最终事实证明,他们之间的差距简直是天壤之别!

人们常说,柔情似水的地方,往往是豪杰的归宿。

进了京城后,大顺军很快就开始沉迷于享乐之中,他们胡来一气,给好多女性带来了极大的羞辱,最后也因此毁了自己。

这个本该蓬勃发展的王朝,最终却如同流星划过,短暂而消逝。

《大明史话》在讲述大明王朝的历史时,我们不得不提那本重要的史书——《明史》。这本书详细记录了明朝从建立到灭亡的点点滴滴。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那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出身贫寒,却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一步步打拼,最终推翻了元朝,建立了大明。这过程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但朱元璋都挺过来了,真是个铁打的汉子。明朝的皇帝们各有各的特点。有的勤政爱民,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有的却沉迷于玩乐,不理朝政,导致国家混乱。但不管怎样,明朝都在他们的统治下,走过了将近三百年的历程。说到明朝,还不能不提那些著名的大臣和将领。他们有的文治武功双全,为大明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有的却因为政治斗争,最终落得个凄惨的下场。但无论如何,他们都为明朝的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然,明朝也有它的黑暗面。宦官专权、朝臣斗争,这些政治乱象时有发生。但这些都没有阻挡大明王朝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总的来说,《大明史话》这本书,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了明朝的辉煌与衰败、荣耀与屈辱。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段历史,也让我们对大明王朝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百家说史品书季#

0 阅读:4
史间行客聊话

史间行客聊话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