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马上又逢春
——咏立春古诗词赏析(五)
王传学
元代散曲家贯云石的《清江引·立春 》,通过对立春时节的人物活动及自然景象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春天来临、万物复苏、农耕开始的早春:
金钗影摇春燕斜,木杪生春叶。水塘春始波,火候春初热。土牛儿载将春到也。
清江引:曲牌名。
这首小令是贯云石一次赴宴时的应酬之作,因正值立春,为飨宾客写下这首清新自然、充满生活气息的小令。据明人蒋一葵《尧山堂外记》记载:“贯酸斋尝赴所亲宴,时正立春,座客以《清江引》请赋,且限‘金、木、水、火、土’五字冠于每句之首,句中各用春’,酸斋即题……满座绝倒。”
这是一支咏春的小令。描写立春节气到来,万物生机盎然的景象。全曲五句,写了春燕、春树、春水、气候和民俗。这些都是有着春天典型特征的事物和风俗。
第一句写人们游春时的装束。虽然只写了妇女的头饰,但从这一点就能反映出当时人们在游春时对装束的讲究。“金钗”,古代妇女的一种头饰。“春燕”,旧俗,立春日妇女皆剪彩纸为燕,并金钗戴于头上,盛装出游。作者用“影摇”和“斜”两个词形容妇女们轻盈、摇曳的步态,让这句活了起来,“斜”字让春燕好像真的要随着春风飞起来了。
第二句描写树梢生出了嫩叶,写出了春的活力。
第三句写春水,水塘因春天来了开始泛起了波浪。
第四句写气温。“火候”,本指烹煮食物的火功,这里指气候温度。气温因春天来了也开始回升。
最后一句写古代迎春的仪式。“土牛儿”,即春牛。古代每逢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仪式,由人扮神,鞭土牛,地方官行香主礼,以劝农耕,谓“打春”,象征春耕开始。
这首小令以游春的风俗始,又以打春的风俗止,首尾呼应,写出了人们迎接新春的喜悦心情。中间三句从树梢、水池、地气等方面渲染出生机初绽的春意,读时有春风扑面之感。“杪”、“始”、“初”都准确地点出立春时万物苏醒、生机萌发的意境,具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
不仅如此,小令中还包含着有趣的文字游戏。此曲用的是嵌字格,限“金、木、水、火、土”五字冠于每句之首,句中各用春,且格律甚严,三四句对仗。作者没有被曲律所限,而是扣紧“春”字,全方位地展现立春时节的春景春情,写得清新自然,情趣横生。
贯云石是维吾尔族人,他对汉文化有如此深厚的功力,在中华文学史上值得书写一笔。
明代名臣于谦的《立春日感怀》, 表现了诗人在立春佳节,对亲人的浓烈思念,及为了国事羁留边地的报国丹心 :
年去年来白发新,匆匆马上又逢春。
关河底事空留客?岁月无情不贷人。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孤怀激烈难消遣,漫把金盘簇五辛。
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六月,蒙古瓦刺举兵入侵明朝,酿成“土木堡之变”。危急关头,于谦挺身而出,率领军民击退瓦刺军。此诗作于击退瓦剌入侵后第二年的立春节气。新春到来,引发了奋战在前线的诗人的思亲之情,但是为了国事,又不得不羁留在边地。诗中表达了诗人这种矛盾痛苦的心情。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于谦出征杀敌气吞万里如虎;逢节思亲却情意绵绵。《立春日感怀》一诗就反映了他的这种情怀。
“年去年来白发新,匆匆马上又逢春”,旧年过去了,新年又来了,随之,头上也增添了许多新的白发,今天又在征途遇上了立春日。诗的首联点题,表明诗人年复一年地征战四方,在行军途中遇到立春日的特殊环境。
“关河底事空留客,岁月无情不贷人”,领联一问一叹。“空留客”“不贷人”,感慨岁月蹉跎,时不我待,暗含着一种久滞他乡、欲归不得的伤感成分在内。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赤胆忠肠,一心图谋报效祖国,壮志凌云;佳节思亲,又难免潸然泪下,意切情长。颈联表现忠孝难于两全的思想矛盾,感情极为深沉真挚,完全符合人情事理。其出句是就颔联出句作答,是因为报国而被留,实际并非“空留”。对句与颔联的对句相接,刻画了一种唯恐来日不多,与亲人相聚时短的心理。
“孤怀激烈难消遣,漫把金盘簇五辛”,一腔孤寂之情激烈翻腾,难于消除,只好勉强从俗,姑且用葱、蒜之类攒聚五辛盘以示迎接新春。尾联紧承“为思亲”而来,“漫把”体现无可奈何;“簇五辛”呼应了首联中的“又逢春”。
全诗抒写诗人一心图报国、同时又佳节倍思亲的情感,展现了一个既为国又想家,以国为重,有情有义的高大形象,做到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和谐统一。
明末女词人徐灿的《满庭芳·丙戍立春,是日除夕》,抚今追昔,感慨良多:
银烛有情,今宵无限,难留一霎黄昏。频催玉漏,街鼓促香尘。旧恨肯随腊尽,新烦恼、休更重增。鸳枕梦,时惊爆竹,春逐晓云生。
当年娇小日,屠苏争饮,肯让它人。紫钗花胜子,镜里宜春。转眼韶华偷换,回头念、往事浮云。而今瘦,梅花堪并,罗绮也难胜。
丙戍年即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是年徐灿28岁。除夕这一天,恰逢立春,春节的春,和春天的春,一同到来了,多么美妙的偶遇啊。这一天,银烛有情,今宵苦短,玉漏频催,街鼓振尘,旧恨随腊尽。这一晚,爆竹惊枕梦,春逐晓云生。回想当年今天,自己青春年少,争饮屠苏酒,不肯让他人。头上插着紫钗戴着花胜,镜里的自己青春焕发。而今韶华渐渐消退,回首往事,亦如浮云。而今自己瘦似梅花,连罗绮也难承受了。
徐灿(约公元1618—1698年),字湘苹,又字明深、明霞,号深明。明末清初女词人、诗人、书画家,为“蕉园五子”之一。光禄丞徐子懋女,弘文院大学士海宁陈之遴继妻。在江山易主的历史变革中,作为一个敏感的知识女性,徐灿感受到了时代的寒意。丈夫降清,深明大家闺秀之礼而又富有民族气节的她既不能与丈夫抗争,又不能认同丈夫的做法,所以她内心是非常矛盾与寂寞的。28岁的她,正值青春年华,却感到“韶华偷换”,“罗绮也难胜”,内心的矛盾与痛苦是不言而喻的。当然,在这辞旧迎新时刻,“旧恨肯随腊尽”,“春逐晓云生”,女词人对新的一年还是寄寓了新的希望。
清代词人黄景仁的《卖花声•立春》,写立春时节,词人自酌独饮时的感受:
独饮对辛盘,愁上眉弯。楼窗今夜且休关。前度落红流到海,燕子衔还。
书贴更簪欢,旧例都删。到时风雪满千山。年去年来常不老,春比人顽。
立春一般都在春节前后,天气虽然仍较寒冷,但已透露出春归大地的气息。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万象更新的开始,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郎》),就是对春天的赞歌。词人在立春日孤独地饮酒,一想到春天即将降临人间,便暂时忘却了心中的忧愁。词作中抒发了词人穷愁不遇、寂寞孤独的情怀。
“独饮对辛盘,愁上眉弯”,开篇描绘词人立春独饮、愁闷孤寂的形象。“辛盘”,据《风土记》载:“元旦(即春节)以葱、蒜、韭、蓼蒿、芥杂和而食之,名五辛盘,取迎新之意也。”立春日乃新春伊始,故食以辛盘。“每逢佳节倍思亲”,词人孤身一人,“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辛盘独饮,因而愁上眉头。而这时词人想到的是“楼窗今夜且休关”。为什么呢?因为“前度落红流到海,燕子衔还。”他不仅把燕子看作故交,而且希望燕子衔回去年流逝的落红,由此可见词人的念旧深情和丰富的联想。
“书贴更簪欢,旧例都删”,过片承上片独饮而出。“书贴”,据《荆楚岁时记》载:“立春日,悉剪彩为燕以戴之,贴‘宜春’二字。”“簪欢”,当指立春日簪幡胜为欢。据《梦华录》载:“立春日,……士大夫家剪采为小幡,谓之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或剪为春蝶、春钱、春胜以为戏。”由于词人独处“独饮”,所以书贴、簪欢这些“旧例”就都省去了。加之,“到时风雪满千山”,虽已是立春时节,天气尚冷,尚有风雪。这是春天乍暖还寒气候的描写,也是词人孤寂、凄楚心情的写照。
结旬“年去年来常不老,春比人顽”,是全词警句,也是哲理名言,显示了春天的永恒与个人在大自然中的渺小。年复一年,春天总是如期而至,不管人世如何变迁,它总是顽强地存在着。这里表达了词人对春天和生命的热爱和敬畏。
黄景仁的词以真性情、真才气卓绝一世,“乾隆六十年间,论诗者推为第一”(包世臣《齐民四术》)。其词嘉禾秀出,新警不凡,清奇桀傲,不落俗径。这首小令即显示了这些特色,立意清新,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