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理解是我最大的动力!我会努力带来更多优质内容!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文丨博恩话史
编辑丨博恩话史
抛头颅、洒热血,他为国做出巨大贡献后拂身而去,深藏功名。
但是,本意是想不为国家增添负担、平安稳定的依靠双手,度过余生的战士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竟然会沦落到债台高筑、无力偿还,被法院上门问责的情况。
1994年冬天,卢文焕正坐在坐在苹果园的茅草屋内,盯着破旧开裂的墙壁出神。
忽然,一阵寒风从玻璃的破裂处吹来,惊扰了细密的思绪,让他冷的打了个寒战。
尽管房子里已经燃起了噼啪作响的炉火,橙红色的火苗在炉子中满含生机的跃动着、拼命散发着温暖。
可这对于四处裂缝、破旧不堪的茅草屋来说只不过是杯水车薪。
此时,陈旧腐朽的家门外传来声响——有人在敲门。

听到这般动静,卢文焕忍不住深深叹了口气——想必又是那些前来“讨债”的人。
早在几天以前,便有债主上门要债。
似乎是看到自己年事已高、仅与儿子相依为命,家中状况又破败不堪、再没有一件能称得上完好的物件,他们并未大发脾气,只是催促着快些还钱。
不过,卢文焕哪里有钱能还呢?
他甚至连能够变卖的家具都没有。
多年以来,卢文焕的衣服一直缝缝补补,到处满是针脚、破烂不堪,随处可见使用时间过长而磨损出的破洞,可他依旧不舍丢弃,总是妥善修补了穿在身上。

而支撑他正常生活的饮用水是夏天收集、存储的雨水,饭菜是日复一日上山挖掘的野菜,更别说家中其他日常物品、家具也几乎全部是捡拾而来,被他修理、使用。
这样的日子虽然艰辛不已,可卢文焕却无计可施,只能勉强生活着。
除了那些急需用钱、不得不用钱的时候,他才会去找人低头借款。
随着敲门声越发急促,卢文焕让儿子前去迎接。

怎料,一群西装革履的“城里人”出现在他们眼前,张口便自我介绍为“法院的工作人员”。
听到这话,卢文焕的儿子瞬间慌了神。
难道,因为还不上钱,债主便把他们告上了法院,现在过来寻访的工作人员是来逮捕父子两人的吗?

随着对方询问这里是否是卢文焕的居住地,他的心中越发惶恐,小声的回答着对方的问题。
后来,一句“来到这里询问情况”的话语,让他的心越发沉重了起来……
一、乱世报国1922年,卢文焕出生在河南省灵宝市阳平镇沟南村的一个贫困家庭中。
他的父母皆为大字不识的农民,一生种地营生。
看着这个呱呱坠地的新生儿,卢文焕的父母又喜又忧——夫妻二人生活本就艰难拮据、节衣缩食,孩子的出生虽然为这个家庭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蓬勃的生命力,令两人欣喜万分。

可是,随之而来的巨大经济压力也让两人头痛不已。
尽管夫妻两人确实想要属于他们的子孙后代,也确实希望能有至亲骨肉延续家庭血脉。
但卢文焕的出生实属意料之外——两人从未想过他会降临的如此不合时宜。
时值我国国情内忧外患,内有军阀政治胡作非为、压迫百姓,使得千万民众苦不堪言;外有帝国主义猛烈进攻、战乱四起,无数百姓因此丧命。
在这样动荡的不安的局势下,大人尚且难以觅食果腹、难以安定生活,这样脆弱的生命又该如何是好。
因此,夫妻二人本想,待到时局稳定、时机合适,再另做孕育生命的打算。
不过,虽然意料之外,却也情理之中。

毕竟两人一直以来的心愿就是如此——组成完整的幸福家庭,陪伴孩子长大成人,而后颐养天年、膝下子孙满堂。
于是,两人将卢文焕的出生视为上天的赐福与旨意,认定其日后定将大有作为,也为之不遗余力的照料着他。
因为深知当前家庭情况完全不能照料年幼的卢文焕,他的母亲十分焦虑,生产后不久便拖着疼痛的身躯下地劳作。
长此以往,产后未曾完全恢复的身体再度遭受重创,落下严重的后遗症。
再加上田间劳作经年累月的各项疾病。
在陪伴了卢文焕短短五年以后,他的母亲便撒手人寰,徒留父子两人相依为命。

当时,因为没有多余钱财购买棺材,卢文焕的父亲便只能将妻子潦草的卷入草席中,埋葬于山野树林里。
并肩多年的爱人的不幸离世对卢文焕的父亲造成了巨大打击,他开始整日陷入郁郁寡欢之中,几次动了轻生的念头。
可看着年幼懵懂的卢文焕,他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现在,儿子就是他在世界上唯一的牵挂。
怎料,正当卢文焕的父亲逐渐在阴影中走出来、卢文焕也慢慢长大时,意外再度横生。
1931年时,卢文焕的父亲不堪重负的倒了下来,简单叮嘱儿子几句以后便闭上了双眼。
这年,卢文焕不过10岁。
后来,在亲戚的帮助下,卢文焕找到了一家愿意收养他的好心人,拥有了较为稳定的生活。
可老天似乎总是喜欢捉弄遭受生活苦难的人。

随着我国局势越发险峻,无数土匪山贼倾巢出动,在我国各地肆意妄为。
同时,各地军阀也在打着“军需税收”的旗号打家劫舍,无数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几度难以生活。
直到解放军的足迹踏遍我国山河,各地迎来解放、民众欢呼雀跃时,这样悲惨的生活才终于走到尽头。

看着整齐划一、高呼解放口号的解放军队伍,卢文焕的内心感触颇深。
自从得到解放以来,他真正认识到了革命的力量,也认识到了如果要让所有百姓都走出压迫,必须要万众一心、推翻所有阶级统治。

于是,1947年,他毅然投身革命事业,在陕州军分区阌乡县大队当上了一名通讯员,向着跟随我党步伐、拯救千万民众的远大志向进发。
二、立功埋名1949年,我国进入战争尾声,眼见国民党四散而逃、溃不成军,我国全国上下举国欢庆,高呼着即将到来的和平年代。
此时,卢文焕得到上级分派任务——捉拿“豫西巨匪”李子奎。
李子奎,1907年出生于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焦村镇辛庄村,又名李占彪,人称“灵宝县天字一号大匪首”。

李子奎
他似乎生来注定成为凶恶歹徒,从十几岁时起便任性妄为、杀人如麻,稍有不顺心便对身边的人非打即骂,手段极其残忍、凶恶残暴。
或许是认为蒋介石称霸一方的雄心壮志十分认同,又或是得了他承诺的什么好处。
1947年时,李子奎投靠国民党,成为“豫西剿共总指挥”。
拥有了一官半职以后,李子奎行事越发乖张,不仅更加胡作非为,还全力抵抗灵宝市革命起义。

1949年时,灵宝市曾组织过反抗一次反抗起义。
得知此时,李子奎白班阻挠,决心与我党、与人民为敌到底。
后来,眼见国民党大势已去、灵宝及附近城市均得到解放,李子奎当即开始四处窜逃、谋求一线生机。
尽管解放军的剿匪部队曾两次搜寻他的踪迹,却总在最后关头被其逃脱。
直到再次确定他藏身于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马家寨的一个地主家中,这才再次成立“剿匪突击队”,卢文焕也参与其中。

1949年12月7日,来到李子奎的藏身地点,卢文焕等人率先找到地主李建安了解情况。
看着穿着军装、手持枪械的解放军们,李建安不敢造次,老老实实的将所有情况全盘托出。
听闻李子奎藏身的地洞拥有两个出口,在两个出口中间还有一个暗洞、李子奎就藏身于此后,卢文焕等人立刻采取“两面包抄”战术,对两个洞口都进行了严密的封锁。
经过一番周密部署,卢文焕挟持着李建安下到地洞之中。
他的耳畔仅仅回荡着李建安拼命恳求李子奎不要轻举妄动的声音,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这时候,一道黑影掠过,他迅速冲上前去将其制服在地。
可此时,一个硬物抵在了卢文焕的腹部——是李子奎的短枪。

听着他疯狂的说出“同归于尽”的话语,卢文焕当即拿手中的冲锋枪对准他的身体。
自知手枪不敌冲锋枪,李子奎突然丢枪,假意投降,脑中思索着逃脱的方式。
不过,他的小把戏并未蒙蔽卢文焕。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以李子奎被活捉落下帷幕。

1950年,河南省军区授予卢文焕“特等功臣”称号,一并颁发了奖状、奖品、纪念章等物品,以资鼓励。
同年4月,卢文焕退伍,又于1951年回家务农。
回家以后,他很快解决了自己的婚姻大事,并与妻子拥有了几个可爱的儿女。

多年以来,尽管生活十分艰难贫困,他从未想过凭借自己曾经的功勋、退伍老兵的身份谋取国家福利,借此缓解生活难题。
用他的话来说:“我有手有脚,咋可能养不活自己。”
只可惜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卢文焕逐渐失去了劳动能力,此前为了解决孩子们困难生活问题所借钱的债主也找上门来,希望他能还钱。
可卢文焕身无分文、完全无力偿还。

见到法院的工作人员以后,卢文焕羞愧难当,不住说着“给国家丢脸了”。
怎料,对方却告诉他——他们是因整理资料时发现卢文焕剿匪的英雄往事资料有所不足,这才前来询问具体信息。

看着卢文焕当前的悲惨生活状况,在场的所有人都泛红了双眼,真情实意的说着,会帮助这位老人改善当前的生活条件。

不过,他却表示,自己的债款子女们一定会还完,当前的生活也总是会有解决的办法,并不需要麻烦国家。

后来,90年代中后期时,正如卢文焕所承诺的那般,他的子女们偿还了家中的所有债务,生活条件也变得越来越好。

最终,2011年,这位自甘清贫、低调行事的老人因病去世,享年90岁。
参考资料:
1994年,一个河南老农欠债不还,法院找上门,暴露了特等功臣身份 (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