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31日,北大高材生弑母案当事人吴谢宇被执行死刑。从一个在外人看来成绩优异又懂事的年轻人变成弑母的杀人犯,吴谢宇案引发外界广泛关注和讨论。事实上,此案并非孤案,2009年河南少女齐萍萍在自家租屋内,当着瘫痪的父亲的面将母亲残忍杀害,父亲苦劝她自首,她又把父亲杀害。案发前,她也是外人眼里的乖孩子。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个懂事的孩子突然对养育自己的父母痛下杀手?这些案件引发人们对家庭关系、孩子教育进行反思。

一 河南少女弑母杀父
2009年9月15日,广东中山公安局接到一个报警电话,立即派人赶到现场处理。警方很快到达目标大楼,跟随报警者进入某个房间。一进门,一阵恶臭扑鼻而来,眼前的一幕令人震惊:一排塑料袋装着尸块,卫生间里血迹斑斑,卧室里一个看上去十七八岁的女孩裹着带血的被子。女孩叫齐萍萍,18岁,塑料袋里的尸块是她的父母齐运喜、李会香夫妇。她承认是自己杀了父母。
齐运喜夫妇老家是河南鹤壁市,在齐萍萍六七岁的时候,全家去了广东。齐运喜平时跑运输,后来出了车祸致瘫痪就一直在家,妻子李会香据说是做保险的。齐萍萍并非他们亲生,这也是案发后齐萍萍才知道的。

警方对齐运喜夫妇的亲友进行询问,又对齐萍萍本人进行问讯,发现齐运喜夫妇平时生活上对待养女很好,尽管家庭条件不是很好但也没苛待女儿。齐萍萍要是在外面晚回家了,他们就会很着急,接二连三打电话催她回家。用齐萍萍的话讲,她父母老是担心她会“离家出走”,尽管这种事情从未发生。
李会香经常会问她,如果有一天发现她不是亲生的,会不会跑去找亲生父母。她说不会。齐萍萍坦言这是唯一让她困惑的地方,此外从没觉得父母待她跟别人家的女儿有什么不同。
既然父母待她很好,那她为什么要对父母痛下杀手呢?据检方指控,齐萍萍当着瘫痪的父亲的面,将母亲杀害了。父亲行动不便无力阻止,只能苦口婆心劝女儿自首,没想到女儿后来连他也一并杀害了。

难道是齐萍萍有精神疾病或者暴力倾向?经鉴定,齐萍萍并没有精神疾病。而且根她的亲属及老师、同学反映,齐萍萍为人和善、待人有礼貌、很懂事。汶川地震时她还跑去献血,因为年龄不够被拒绝。
按照她本人的说法,自己在家养过小鸭子、小鱼,当时因为禽流感父亲把小鸭子扔了,她还为此难过好几天。她没虐待过动物,甚至连母亲做饭杀鱼都没见过。这些都显示,齐萍萍跟暴力倾向完全不搭边。
那她为什么对父母做出如此残忍的事情呢?对此齐萍萍做了两次陈述。最初的说法是父亲生病,家里很困难,父母经常吵架,她想让两个人获得“解脱”。庭审时她又改口供,称当时父母约定并吃下安眠药自杀,她看着父母痛苦就想“帮一把”。

经调查,齐萍萍在医院购买过具有安眠作用的药物,但案发时只有其父亲一人服用了这类药。后来检察官问她为什么改口供,她回答,称最初自己一心寻死,后来又有了求生念头。
庭审时,齐萍萍见到亲人泪流满面。齐家两边的亲属都向法院求情,希望法庭从轻处罚,给齐萍萍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经过综合调查取证,法庭认定,齐萍萍杀害父母系由于对父母吵架闹离婚存在误解,因而采取极端且残忍的方式处理;案发后本人交代问题虽然有避重就轻之处,但总体认罪态度比较好,而且案发跟齐家经济困难存在一定关联。

由此,法庭最后宣判:鉴于齐萍萍作案手段极其残忍,已构成故意杀人罪,本应受到严厉惩罚,但鉴于该案情况特殊,故以故意杀人罪判处齐萍萍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对于审判结果,齐萍萍表示不会上诉。
二 他们为什么对父母痛下杀手
在庭审现场,齐萍萍写下悔过书,表示要抓住这次机会争取重新做人。法官提醒她缓刑期间如果做出犯罪行为仍可能被判死刑,并希望她好好改造。
法庭宣判后,当地有心理咨询师从心理学角度对齐萍萍的行为做了分析。通过齐萍萍的笔迹,可以看出她总体是一个性格偏内向的人。当然这并不构成她做出极端行为的直接和关键因素。

按照心理咨询师的分析,更深层的原因,还是教育中缺少对孩子的挫折教育。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惯于提倡正面教育,鼓励孩子要努力学习,考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但很少告诉孩子当面临困境时要如何应对,遇到挫折要如何战胜它。
这样一来,身处逆境或者遭遇挫折时,经验不足的年轻人,尤其是还不具备独立能力的十几岁的孩子,本能地把家庭当成获得安全感的港湾。而当家庭不再具有提供安全的作用时,他们会陷入焦虑甚至恐慌,进而可能做出极端的应激反应。
齐萍萍是个独生女,面对家庭生活困难,父母扬言要分开时,她感觉一下子没了依靠,没有安全感,由此做出不理智的极端行为。再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2012年,一名在加拿大的中国留学生残忍杀害前去探望的母亲。案发当晚母子发生争执。按照这名留学生的说法,他的父母做生意赚了些钱,因此家境很好;父母平时对他期望甚高,要求也非常严格,高考前夕把他送到加拿大私人学校读书。
他本人毕业后想回国发展,但父母想他留在加拿大找工作,争取在那里定居。他在加拿大没找到像样的工作,一直打零工,生活上还需要父母接济,也没拿到工作签证。虽然一直不顺心,但他还是按照父母的意思留在加拿大,而且为了不让父母感到失望,他撒谎称拿到了永久居住身份。他坦言,昔日好友毕业都回国了,他的交际圈子很小,很苦闷。
案发时,他的母亲已经打算回国,由于父母打算在加拿大买房方便看儿子,因此母亲提出把行李放在儿子的出租屋里,但这名留学生认为母亲此举是想打探他的室友,窥视他的隐私,双方起了争执,导致悲剧的发生。

这个案件表面上看,是母子因为隐私问题起争执,但深层原因跟教育有很大关系。一味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出人头地,却没有告诉孩子如果无法达成目标怎么办。
当今竞争时代,年轻人步入社会面临激烈的工作竞争,在这种看情况下挫折教育显得更加重要。
三 要重视对孩子的挫折教育
当今时代竞争激烈,这对对孩子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反观现代家庭,有很多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影响孩子抗挫能力的提升。
一是对孩子过度保护。现如今不少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一家人把全部的宠爱和关注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可谓是放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不知道怎么宠好了。这种教育方式,很容易让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遇到挫折很容易一蹶不振。

二是一味正面督促。这就是刚才讲的,只知道为孩子制定正面的目标给孩子压力,要孩子变得更优秀,要出人头地,却没有想到适当给孩子减压,学习成绩不好怎么办,考试发挥失常怎么办,达不到目标怎么办。
此举很容易让孩子感到压力过大而越来越没自信,可能出现抑郁情绪,甚至可能在重压之下做出极端的应激反应,比如前面提到的案例。
三是把打击教育当成挫折教育。有些父母以为平时多敲打敲打孩子,可以增强孩子的抗挫能力。他们习惯当着孩子的面夸赞别家孩子,甚至直接把两者进行比较,抬高别家孩子打击自家孩子,当面给孩子“泼冷水”。从这些家长口中不难听到这样的话:考得好也别得意,比你优秀的人有很多。

实际上,这样的打击往往适得其反,不仅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连原本擅长的领域也可能发挥不好,还会影响他们尝试和挑战新事物的勇气,更糟糕的的是,突然而至的挫折可能把他们击倒,很难再站起来。
四是挫折教育即便有也效果有限。近年来,国内中学校以及高等教育都开始重视挫折教育,尤其是中小学做了很多努力,但由于各种因素干扰效果不明显。比如有的家长处于保护心理不满学校的操作而进行干预,另外教师虽然做挫折教育,但自身抗挫能力不强平时表现出来也会影响到学生。
由此可见,挫折教育需要家长和学校配合行动才能起到实质效果。对此,家长要提高认识,积极支持学校教育工作。同时,学校也要积极探索更切实有效的方式方法,比如把挫折教育融入到课堂活动中,并适当开展实践活动检验教学成果。另外,教师要以身作则,提升自身抗挫能力。
参考文献
林劲标,李志金,徐兵.养女杀害父母碎尸案的前因与后果[J].中国审判,2011,(02):52-55.
李文华.遇到困难受不了?——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J].心理与健康,2025,(02):64-65.
陕西法制网.大案纪实:18岁女孩杀父,弑母,声称:我在帮他们解脱痛苦……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6264197603438356&wfr=spider&for=pc
中国新闻网.加拿大弑母留学生羁押期间曾割腕 自爆父母期望高
https://www.chinanews.com/lxsh/2012/09-18/419138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