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清华大学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在央视访谈中指出,中国制造业从"最便到物美价廉再到又便宜又好又科技"这三阶段蝶变,勾勒出中国制造的进化路。
当谈及比亚迪代表的中国制造业跨越时,朱民数次哽咽:"这是一代人的骄傲。"这种情感的共鸣,恰是源自中国制造从追赶者到引领者的历史性蜕变。
在这场制造业革命中,比亚迪的崛起堪称教科书案例。从早期代工生产到掌握刀片电池、超级混动技术、云辇、天神之眼智驾系统等核心技术,从年销427万辆跻身全球前五到电动车欧洲售价翻倍,力压传统汽车巨头,比亚迪用30年时间演绎了"技术突围"的完整剧本。
2024年542亿元的研发投入,累计超1800亿元的研发支出,这些数字背后是11万名工程师的集体智慧。正如朱民所言:"中国最大的资源是数千万工程师,他们将无数'不可能'变为可能。"
这种技术突围的本质,是工程师文化与产业升级的深度耦合,是工程师文化推动产业领先。在比亚迪实验室里,上千次充放电实验铸就刀片电池的安全神话;在毫米级精度的生产线上,工匠精神具象化为每个零部件的完美契合。这种执着不仅成就了企业的垂直整合优势,更催生出"技术溢价"的新商业逻辑——当中国制造开始用创新定义价值,全球产业链的话语权格局已然改变。
当前,中国制造业正以占全球30%的体量重塑产业规则。比亚迪现象绝非个案,而是中国制造从规模红利转向质量红利的时代缩影。当工程师规模突破千万量级,当研发投入连续十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这种量变积累正引发质变突破。从成本竞争到技术引领的转型之路,既是对"世界工厂"刻板印象的颠覆,更是高质量发展模式的生动实践。
站在新起点回望中国制造业的蜕变史,本质上是科技创新与人才战略的共振史。当"工程师红利"取代"人口红利",当"技术护城河"替代"成本洼地",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在重构全球制造业版图。
正如朱民所言,这不仅是企业的胜利,更是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集体智慧的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