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自开国皇帝朱元璋起,便立下了强硬的外交原则,将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 作为祖宗之法传承下来,此后的历代皇帝都基本遵循了这一原则。
这一祖训的坚守,体现了明朝在面对外部势力时的强硬态度和不屈精神,坚决拒绝通过牺牲国家尊严和利益来换取和平。
与汉朝的和亲政策、宋朝的岁币赔款等相比,明朝的这种硬气尤为凸显。汉朝初期因国力较弱,通过与匈奴和亲来维持边境的相对稳定;宋朝则在与辽、金等政权的对抗中,多次支付大量岁币以求和。而明朝即使在面临强大的外部压力时,也从未采取过此类妥协求和的方式。
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了千年的丞相制度,使皇权得到了极大的强化。此后,明朝建立了一套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皇帝直接掌控着国家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大权,能够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内忧外患,展现出了强大的国家统治力。
设立了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这些机构直接对皇帝负责,负责监视臣民的言行举止,打击政治异见和腐败行为,进一步加强了皇帝对朝廷内外的控制,确保了明朝政权的稳定和皇帝权威的不可侵犯,此番种种使得明朝的皇权高度集中。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并未满足于南方的半壁江山,而是果断派遣徐达、常遇春等将领进行北伐。面对强大的元军,明军一路势如破竹,最终将元朝统治者赶回北方草原,收复了被异族统治近百年的中原地区,实现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的壮志,彰显了明朝开国时期的强硬与霸气。
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如北元等,常对明朝边境构成威胁,但朱元璋始终坚守底线,拒绝采用汉朝时期的和亲政策来换取边境的和平,而是通过加强军事防御和主动出击等方式,维护国家的尊严和领土完整,展现了明朝在外交上的硬气。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为了彻底消除北方蒙古势力对明朝边境的威胁,先后五次亲自率领大军出征蒙古。
在战争中,朱棣身先士卒,明军将士们也英勇作战,多次击败蒙古军队,使蒙古势力受到重创,有效地稳定了北方边境,彰显了明朝在军事上的强大实力和强硬态度。
朱棣派遣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下西洋,其目的之一便是宣扬国威。郑和的船队规模宏大,装备精良,所到之处,无不令各国惊叹。
通过这种和平友好的方式,明朝向世界展示了其强大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让周边国家纷纷前来朝贡,形成了 “万国来朝” 的空前繁荣景象,体现了明朝在国际上的强硬地位和影响力。
明朝建立后,长期面临着北方蒙古势力的威胁,但明朝历代皇帝大多采取强硬的军事手段予以回击。
除了朱棣的五次亲征外,明英宗朱祁镇虽在土木堡之变中兵败被俘,但明朝廷随后在于谦等大臣的主持下,另立朱祁钰为帝,组织北京保卫战,成功击退了瓦剌的进攻,避免了明朝成为第二个南宋的命运。此后,明朝与蒙古之间虽时有冲突,但始终保持着强硬的对抗态势。
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妄图侵略朝鲜进而进攻明朝。应朝鲜国王的请求,万历皇帝果断派遣大军援朝抗倭。
明军与日军在朝鲜战场上展开了多次激烈交锋,李如松等将领率领明军将士浴血奋战,取得了平壤大捷等一系列胜利,最终将日军赶回日本,粉碎了日本的侵略野心,维护了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体现了明朝在国际事务中敢于担当、强硬对抗外敌的决心和实力。
除了援朝战争外,万历年间还进行了平定蒙古人叛变的宁夏之役和平定苗疆土司叛乱的播州之役。这三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明朝均取得了胜利,充分展示了明朝在面对内忧外患时的强大军事力量和坚决打击叛乱、维护国家统一的强硬态度。
崇祯二年,后金军队绕过山海关,直逼北京。明朝上下并未因此而慌乱,崇祯皇帝迅速组织军队进行抵抗,于谦等将领临危受命,率领军民坚守北京。
在这场关乎明朝生死存亡的战役中,明军将士们同仇敌忾,奋勇杀敌,最终成功击退了后金军队,保住了明朝的首都,展现了明朝在面临强敌入侵时不屈不挠、顽强抵抗的硬气。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破北京,崇祯皇帝拒绝了大臣们提出的南迁建议,也没有选择投降,而是选择在煤山自缢身亡,以死殉国,践行了 “君王死社稷” 的誓言,这种宁死不屈的精神,为明朝的硬气画上了一个悲壮而又震撼人心的句号。
和亲和纳贡加起来叫和议亲。不割地那叫做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