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衔时,有三人最不满意,最后他们分别获得了什么军衔?

湘姐观历史 2024-11-07 14:44:57

1955年授衔时,有三人最不满意,最后他们分别获得了什么军衔?

1955年夏天,北京人民大会堂内气氛紧张。一场关乎共和国军人荣誉的重要仪式即将举行。谁料,三位赫赫有名的将领却对自己的军衔极为不满,甚至扬言要拒绝接受。这一幕让在场所有人大吃一惊。究竟发生了什么,让这些战功赫赫的英雄们如此愤怒?

【当年那场授衔仪式,闹出了不小的动静】

要说这事儿,得从头说起。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咱们的军队还没有正经八百的军衔制度。打仗的时候,大家都是同志长同志短的叫着。可这样下去不行啊,得有个章程。于是乎,1955年,党中央一拍板,决定搞次大规模的军衔授予。

这可是个大事儿!对那些老革命来说,这军衔就跟金子一样珍贵。有的人盼星星盼月亮,就盼着这一天。可有些人却闹起了别扭,觉得自己的军衔低了,不乐意。

【三位悍将不乐意了,这是咋回事?】

说到这儿,咱们得倒回去看看那三位不满意的将领是谁。他们可都不是省油的灯二野的王近山、三野的王必成和四野的钟伟。这仨在各自部队里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王近山是刘邓大军的王牌,人称二野朱可夫。这外号听着就够唬人的。王必成是粟裕手下的三大战将之一,打起仗来那叫一个生猛。钟伟更厉害,是林彪最器重的战将,人送外号小个子。别看个子不高,打起仗来比谁都狠。

这么牛气哄哄的三位,凭啥对自己的军衔不满意?咱们得好好瞧瞧这里头的门道。

【授衔闹剧大佬们为啥不满意?】

先说王近山。他被授予中将,可他觉得自己怎么也得是个上将。作为二野两支花之一,他觉得自己的军功足够。可组织上咋想的?原来是因为他在抗美援朝时出了岔子,180师全军覆没,这可不是小事儿。

再说王必成。他也是中将,同样不服气。他找到老领导谭震林诉苦,说自己怎么也得是个上将。谭震林也觉得有道理,还帮他反映。可组织上一琢磨,还是没同意。

最后说钟伟。他更惨,只给了少将。钟伟气不过,连自己手下的师长温玉成都是中将了。他去找林彪诉苦,林彪也觉得低了,但也无可奈何。

【授衔背后的博弈功过如何权衡?】

为啥这三位大将军会被亏待呢?组织上是怎么考虑的?

咱们先看王近山。他确实打仗厉害,可在抗美援朝时犯了大错,害得180师全军覆没。这就像是一个篮球明星,平时表现出色,可在总决赛上犯了个致命失误,导致球队输掉比赛。这能不影响评价吗?

再说王必成。从资历看,他够格当上将。可组织上得考虑平衡,不能厚此薄彼。就像分蛋糕,不能光顾着一个人吃。当时新四军出身的上将已经有好几位了,再多怕是不太合适。

钟伟就更有意思了。他在1949年青树坪战役中犯了错,造成部队损失。这就像是一个优秀的赛车手,在一场重要比赛中撞车了,这污点肯定会影响他的评价。而且他没参加抗美援朝,少了立功的机会。相比之下,他手下的温玉成在朝鲜战场上立了大功,所以反而高他一级。

可以看出,组织上在授衔时,得掂量着来。既要看历史功劳,也要考虑近期表现。既要奖励有功之臣,又要惩戒犯错之人。就像评职称,不能只看论文数量,还得看质量和影响力。

最后,这三位将军虽然心有不甚,但还是接受了组织的决定。他们或许觉得委屈,但组织的考虑也不无道理。毕竟一将功成万骨枯,走到这个位置已经是凤毛麟角了。

有人说,军衔只是个代号,真正的英雄不在乎头上有几颗星。可话说回来,谁不想当将军呢?这三位将军的遭遇,让人不禁感叹功劳是杀出来的,军衔却是评出来的。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将军们,也难免在人事上栽跟头。这大概就是那句老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吧。

0 阅读:0

湘姐观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