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那家消失了的百年川菜馆:不醉无归小酒家

叶子美食屋 2025-04-09 13:17:08

名流云集的不醉无归小酒家

有些人说,老成都的美食不仅仅在于食物本身,而在于吃的那份情怀。

这种情怀在一间名叫“不醉无归小酒家”的地方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20世纪30年代,成都陕西街上有一家闻名遐迩的小酒家,名字颇为风雅,叫做“七字长名风雅”,就是这风雅,吸引了不少文人雅士。

你或许不知道,当时的餐馆一般名字都很简短,例如“正兴园”、“聚丰园”、“荣乐园”等,但不醉无归小酒家却大不一样。

名字虽然长,但出奇的优雅。

这也让它成为了那个年代成都餐饮招牌长度之最,甚至在外地也是少见。

而与七字长名同样引人注目的,还有那些频繁光顾的小酒家的名流贤达们。

1934年,中央社特派员陈友琴赴川考察,他记录下这家小酒家,并指出成都人竞相仿效不醉无归的七字长名。

而两年后,新中国政务院副总理黄炎培也称赞其店名的风雅绝伦。

文人雅士们争相前往,皆因这家酒家的独特风味和雅致的氛围。

特色美食与高价的双刃剑

提起不醉无归小酒家,老食客都会侃侃而谈它的三个特点:一是菜品精美,二是价格昂贵,三是风格独特。

这些菜品如葱烧鱼、红烧舌掌、宫保鸡丁等川菜经典,在名厨的手中展现得风味十足。

而不同于普通小馆的经济实惠,不醉无归的价格令人咂舌,老百姓都会在心里默默贴上一个“贵”字。

1939年,著名记者萨空了回川报道时,就指出这家店名字虽然文雅,但实际上是一个头等馆子,价格自然不菲。

而当时大学教授的月薪才二三百元,作家叶圣陶记录他和朋友去小吃三色菜,却花了八十余元,这等奢侈自然引来不少议论。

不仅远近闻名,连外地客人也专程前往品尝。

这家小馆推出的一道道美味如同穿越时空的信鸽,将成都的风味传递给更多人。

作家沙汀在《睢水十年》中记述,当时“陪都要人”的家属,常派小轿车到成都买不醉无归的名菜。

舒湮在《饮食男女》中提到的不摆花架子,小碟小碗精致可口的评价,或许是对这家店最贴切的描绘。

不醉无归的异国风情

不醉无归小酒家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的异国风情。

合伙人刘琢之曾留学比利时,他在酒家的装修和服务上加入了西洋元素,门口安置了两扇绿漆框玻璃门,且安排身穿制服的童司服务。

这些今天看似普通的举动,在当时却是显得洋气十足。

进门后,用屏风隔绝喧嚣,大厅铺设洁白的餐布,这种布局在那个年代可是非常少见的,着实吸引了不少眼球。

这种半中半西的风格,让小酒家的风雅之中又多了几分异趣,让来访的食客感到既亲切又新鲜。

高朋满座几乎是每天的景象。

在这里不只有名流雅士,还有一众崇尚风雅的经济学家、工程师、语言学家、教育学家和历史学家等,包括经济学家马寅初、航空工程师钱昌祚、教育学家方叔轩等人。

就连作家冰心、书法家谢无量也曾光顾。

不醉无归在那些风光的岁月里,确实成就了一段段精彩的故事。

辉煌与落幕:不醉无归的短暂历史

时间转到上世纪40年代,不醉无归小酒家迎来了自身的矛盾与困境。

名字典雅、菜品精致,让它在特定的消费群体中广为人知,但高昂的价格也将大部分普通百姓拒之门外。

著名电影评论家钟惦棐曾想来这里观光,但得知一碗豆芽汤要四块钱后,只能无奈放弃。

即使如此,不醉无归还是赢得了不少忠实食客,知名作家老舍在1939年提到,他曾因事忙只吃了一次不醉无归,但依然对其酒饭印象深刻,并认为价格并不算贵。

这或许是不同背景的食客对于价格的不同认知吧。

可惜,凡事辉煌即至落幕。

不醉无归在开业十多年后因故歇业。

上世纪90年代末,曾在陕西街蓉城饭店内复名,然灵光乍现,已然物是人非,再难重现当年的盛况。

不醉无归的启示

不醉无归小酒家虽然已成为历史,但它所体现的那份匠心和追求美食的执着,却永远留在了成都人的记忆里。

虽说高价曾让不少人望而却步,但酒家凭借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精致美味,依然吸引了源源不断的食客。

这让我想到,如今的我们追逐生活的脚步愈发匆忙,偶尔停下来,细细品味生活的美好,也不失为一种享受。

回首不醉无归的辉煌岁月,或许我们能从中汲取一些启示,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市场环境,坚持品质与特色,终会赢得人心。

希望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依然能找到那份对美食的执着和对生活的热爱,就像当年不醉无归小酒家一样,在每个细节中体现匠心和情怀。

这,或许才是最后的真谛。

通过撰写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当年的文化氛围与人们对美食的那份热爱。

不醉无归不仅仅是一家小酒家,它更是一个时代的印记。

当我们怀念过去的美好时光,也是在寻找内心的那一份纯粹与坚持。

希望这篇文章能带给读者一些感悟和温暖,无论身处何地,都能从中找到前行的动力。

0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