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聊聊5000亿元的银行注资

路财才 2025-04-05 09:31:10

2025年3月30日,中国6大商业银行工农中建交邮中的4家同时发布公告,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进行融资,用于增加补充各自银行的一级核心资本,其中:

建设银行募资不超过1050亿元,融资资金全部来源于财政部;

中国银行募资不超过1650亿元,融资资金全部来源于财政部;

交通银行募资不超过1200亿元,财政部认购1124.2亿元,中国烟草和双维投资分别认购45.79亿元和30亿元;

邮储银行募资1300亿元,财政部认购1175.8亿元,中国移动认购78.54亿元,中国船舶认购45.66亿元。

以上合计约5200亿元,其中财政部出资约5000亿元。

关于财政部出资的这个5000亿元,其实早在3月初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已经提及和吹风,当时的说法是:“拟发行特别国债5000亿元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

这也意味着,关于国有大行补仓核心一级资本的方案正式落地,而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这是时隔15年之后,财政部再一次对大型商业银行进行大规模注资。

上一次,国有大行从财政部大规模股权融资,还要追溯到2010年农业银行上市之时——而那一轮股权融资的起始,则始于1998年的银行业市场化改革。

在那一轮的“市场化改革”中,首先就是财政部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来补充四大银行的资本金,在此基础之上,中央政府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AMC),也就是信达、长城、东方和华融,以它们为主体,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国家开发银行,先后剥离了约4万亿元的不良贷款。

当然,具体是怎么剥离那些不良贷款的,有兴趣的人,可以去了解一下,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无法公开讨论这个问题。

在剥离不良资产的基础上,政府推动了6大行中的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从2005年到2010年先后完成股份制改造并上市。

那一轮“股份制改革”还遗留了一个尾巴,就是邮政储蓄银行因股权复杂,并没有上市,但在2016年,邮政储蓄银行也成功在A股市场完成IPO,这样一来,中国最大的6家国有商业银行已经全部上市。

不仅都在A股上市,而且也都在港股上市,是典型的A+H股。

按照官方标准说法:

“这些银行的上市,标志着中国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和市场化进程基本完成。”

回到开头这个财政部向四大行注资5000亿元的新闻,大家可能会有一连串的问题:

为什么需要财政部注资5000亿元?

注资怎么不包含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

注资之后,银行股的价值会不会受影响?

……

上面的这些问题,可能还涉及到银行股的估值问题,所以,我们就从银行股投资的角度,把这些问题联系在一起进行解答。

绝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知道商业银行的运作过程,不就是一个拉存款放贷款的机构嘛?但实际上,大多数人都并不真的理解信用货币体系之下,与央行关系密切的大型商业银行的具体运营过程,更不明白大型商业银行与央行之间的一系列勾兑活动。

同理,大多数投资者,都知道银行的估值高低主要应该看市净率(PB)以及不良率什么的,但是,绝大多数投资者(包括哪些买了银行股的)其实并不真的理解,中国6大国有商业银行估值和投资的特点,还有他们与城商行在诸多指标方面的本质区别。

首先,我们要明确,工农中建交邮六大商业银行,都是企业而不是政府机构,虽然他们的大股东是财政部,但他们本质是企业,中国最大的几家国有企业。

既然是企业,那六大行的主要任务,就是和其他国有企业一样,在市场上追求赚钱和盈利,实际上,财政部作为大股东,对六大行最重要的考核指标,就是其经营状况与盈利能力。

问题在于——

商业银行和一般的公司不一样,因为他们经营的是“钱”的生意,他们所赚到的利润,就是借出去的钱在流转中所收到的利息。

不过,这个借出去的钱,本身来源复杂,包括了前面到期的贷款本金、贷款客户的利息、银行储户的存款、银行的自有资金,具体哪个是哪个,分不清、分不清、根本分不清……

从投资的角度考虑,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财务模型大致是下面这样的。

第一,相比其他的上市公司,银行股的资产负债率很高,像六大行这样的,其资产负债率在89%-94%之间,换句话说,银行自身净资产只有6-10元,却撑起来了100元的总资产,这导致财务报表上的Assets(总资产)大约是Equity(自有权益)的10-16倍。

第二,中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收益,来自于存款和贷款的净息差。2024年年报显示,六大行平均净息差约在1.45%左右(2023年的净息差大约是1.6%,2022年净息差大约是1.9%),这个息差就是银行盈利的来源,进一步考虑到存款准备金、周转资金、其他投资、不良贷款拨备等,然后再扣掉银行本身的运营成本,就形成了所谓的“利润”——按照比例来算,各大银行的资产回报率ROA都远远小于净息差。但因为10-16倍的杠杆撬动,其ROE倒是通常都在10%以上。

以宇宙行工商银行为例,总资产A假定是100元,0.75%的ROA,其净利润就是0.75元,ROE是10.7%,那就意味着总资产A是净资产E的14.25倍,这样就可以计算出工商银行的净资产是6.56元,我们假定工商银行股票市净率为0.6,那就可以算出工商银行总市值是3.94元(通过股票价格反映),反应出来的P/E估值=3.94/0.75=5.25倍。

第三,通常而言,中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会把年度净利润的30%,也就是0.225元,作为股息发放给全体股东,而剩下的70%净利润0.525元,会并入银行的自有资本金,所以2025年工商银行的净资产,将会变为6.56+0.525=7.085元。

另一方面,总资产100元的工商银行,每年只需要支付0.225元的股息,而据此计算下来的股息率=0.225/3.94=5.7%。

就这样,财务上看,6.56元净资产、100元总资产的工商银行,在净息差1.42%的情况下,2024年实现0.75元的净利润,股票市净率0.6,市盈率5.25,ROE为10.7%,股息率5.7%。

因为工商银行的净资产2025年增加到了7.085元,如果工商银行2025年股价保持不变(股份数不变的情况下,股价就是总市值的反映),那就意味着工商银行的市净率(P/B)将从0.6变为0.56。

一直以来,很多投资者一直都有疑问,为什么中国的银行股市净率这么低?

看了上面的财务模型,你就明白了——因为商业银行每年都把70%的净利润并入到了自有资产中,银行净资产在逐年抬高,股价不变的话,市净率自然就越来越低了。

熟悉中国上市公司分红游戏规则的投资者应该清楚,企业分红占利润比例较低,要么就是利润真实性说不清楚,要么就是利润质量不佳。

从前面的叙述中可知,银行的利润和其他的钱,都是混在一起的,就是典型的说不清楚。银行利润,折算到股票上就是每股盈利(Earnings Per Share,EPS),既然这个说不清楚,投资银行股的时候,看市盈率(P/E)就意义不大了。

接下来,该说到大家最关心的银行不良贷款了。

在每一个会计期末,商业银行都会做贷款考核,用来发现和确认(Identify)各类不良贷款,然后银行从自身所赚钱的利润中,提取一定量资金来覆盖这些不良贷款,其覆盖的比例,就是不良拨备覆盖率。

银行不良拨备覆盖率的计算公式为:

拨备覆盖率=(一般准备+专项准备+特种准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x100%

根据2024年年报,六大国有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和交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和拨备覆盖率数据如下:

不良贷款率只有1%多一点儿,而不良拨备覆盖却都在200%以上,那岂不意味着,银行的资产绝对安全了?

任何一个稍微了解实际企业贷款的人,恐怕都不会这么认为——因为,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以及拨备覆盖率)这个数字,比银行的利润水分更大。

有的企业其实已经周转不灵了,但账上始终有大量现金,利息支付暂时没问题,这种企业贷款,当然不可能归为不良贷款;还有困难一点儿的企业,银行会逼着企业到处借钱,先把贷款先还上,然后在续贷给他(市场上有大量做过桥贷款的公司),只要借新还旧的把戏能继续玩下去,这些贷款都不会归类到不良里来,只有确实还不上利息和本金,形成了实质违约的贷款,才会被拉入到不良贷款里去。

所以,银行公布的账面不良率和实际的不良率,可谓是天差地别。

但,在这里我要告诉你的是——

在中国,这个不是投资银行股的问题。

因为,银行业本身,就是10个锅8个盖的游戏,只要这些贷款的利息仍然在支付,这套循环就会一直持续的玩下去,可以这么说,整个人民币体系都会支持这套系统循环下去,因为都是国有商业大行,任何一个大行,真出现了所谓的“信用问题”,背后都直接牵扯着国家和中央政府的信用。

反过来说,正因为六大行的信用如此重要,所以中国的央行,其实时时刻刻都在监测这套体系的运行,在大面积出现停止本金和利息支付的之前,央行一定会提前来解决,大不了,就像1998-2010年的银行业改革一样,印钞权在手,天下我有……

现在可以说说,为什么会有这一次的5200亿元注资了。

本质上,就是在中国经济增速过去连续3年下行的情况下,为了刺激经济,各大银行都发放了大量的贷款,总资产规模持续扩大,但净资产却增加不多,为了预防出现大面积停息赖账,影响银行的稳定,所以财政部出资补充一级核心资本金,确保这四家银行的信用和安全。

用煮面汤来比喻,资本金是面粉,银行的总负债相当于是水,资产总额就是煮好的面汤,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商业银行玩的就是这么个游戏,而不良贷款,就相当于前面的面汤里过期的馊味,财政部出资补充资本金,就是通过加面粉,避免面汤太稀,同时稀释原来面汤里面的馊味。

尤其是,本次四大行募资定增的股票价格高于市场价,这对银行股的股价是一个好消息——加了面粉之后,闻起来就又是一锅好面汤了。

为什么注资名单中不包含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

中国银行需要支持中国一带一路政策,涉及大量中资企业出海的贷款,或者大量针对海外机构的贷款,贷款质量及其所承担的风险远大于国内,所以需要补充核心资本金;

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本身自有资本太低,资本充足率相对较低,特别是邮储银行在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过程中,并没有让央妈印钞或财政部出钱,所以也需要补充核心资本金。

……

相比较而言,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这两家,当前资本金充足率还比较高(参见前面的表格),面汤还没有稀到立即需要加面粉的地步,此外面汤的馊味还不是很明显,所以暂时不用注资。

但,我要提醒大家的是,就像1998年-2010年“银行业市场化改革”先后持续了12年一样,这一轮的银行注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鉴于中国经济过去3年的增速下行,银行贷款质量持续变差,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大概率也会出现面向财政部股权融资超千亿时刻。

好了,前面的问题基本回答完了。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可真是费了老鼻子劲儿了,各种财报数据的查找以及搜索,然后一顿操作计算,建立起银行股的财务模型(以工商银行为例),有耐心看完这篇文章的人,都应该顺手给我点个赞,能转发让更多人看到更好。

文章最后的核心,我还是会落脚到银行股的投资上。基于以上分析,我总结了国内银行股投资的4个要点,因为有些话说得也比较直白,所以就放我们的圈子里了,有兴趣的人可以去圈子里查看。

没兴趣投资银行股的,散会。

0 阅读:0
路财才

路财才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