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掘密探索家
(本文所有内容皆有官方可靠信源,具体资料赘述文章结尾)
在音乐的璀璨星空中,有一位闪耀着独特光芒的传奇人物,她用那宛如天籁的嗓音,吟唱了近千首动人的歌曲,被誉为“东方的夜莺”,她以其卓越的歌唱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了无数听众的心,她就是朱逢博。
然而,她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普通听众,就连在音乐界享有盛誉的李谷一也对她崇拜有加,对她的才华和成就表达了由衷的敬意和钦佩。
她的音乐生涯,是一部充满激情与奋斗的传奇篇章,从初出茅庐的青涩,到光芒万丈的巅峰,她经历了无数的挑战与磨练,然而,正是这些挫折与困难,塑造了她坚韧不拔的性格,让她的歌声中多了一份深沉与力量。
南朱逢博北李谷一
朱逢博早年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建筑师,1955年她考入同济大学建筑系,1960年,在一次学校演出中,她的演唱天赋被上海歌剧院领导赏识,随后调入上海歌剧院,从此踏上了歌唱道路。
朱逢博的演唱风格独特,她的歌声甜美动人,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她演唱过许多经典歌曲,其中《蔷薇处处开》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据上观新闻2019年2月24日的报道,改革开放初期,朱逢博的这张《蔷薇处处开》专辑是立体声盒带,风靡一时,创下了中国唱片发行量纪录。
朱逢博一生演唱了近千首歌曲,她的音乐作品涵盖了多种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她的演唱情感真挚、表现力强,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上取得了显著成就。
而“南朱北李”中的“李”,即是中国著名歌唱家李谷一,据中国文化报2019年1月13日发布的报道中,在改革开放那个时代的变革浪潮中,因为一首歌,李谷一成为了文化思想解放的重要风向标,而这一关键节点,便是1983年的第一届春晚。
《乡恋》这首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其能否登上春晚的舞台曾引发了巨大的争议,李谷一用缠绵的唱法抒发着对故乡的深深依恋,这种新颖而深情的表达方式,在当时的环境中却被视为异端。
它曾被贴上“靡靡之音”的标签,被认为是黄色的、不健康的,当时演唱就遭到批判了,很多高帽子戴过来,那些严厉的指责和批判,给李谷一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困扰。
然而,命运的转折在第一届春晚上悄然来临,正是在这届春晚上,《乡恋》获得了演唱的机会,得以被“解放”,而这一“解放”所带来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如同冲破黑暗的曙光,解放了人们禁锢已久的思想,为文化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从此之后,大家创作的思路得以拓宽,不再被陈旧的观念和严格的限制所束缚,创作者们拥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去发挥自己的才华,只要是真善美的、能够表现家国情怀的、展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面貌的作品,都能够被创作出来,都能够登上舞台,被大众所欣赏和传唱。
据2019年春晚节目上李谷一本人说,1976年之前她与朱逢博就已相识,她们都是非常优秀的歌手,在音乐道路上都有着卓越的贡献,2019年春晚,两人再度重逢,李谷一表示从朱逢博身上学到很多,两人之间是相互欣赏和尊重的关系。
朱逢博和李谷一在中国音乐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们的音乐作品至今仍然被广泛传唱,深受人们的喜爱,她们的艺术成就和对音乐的贡献,甚至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理科生到歌唱家
据上观新闻2019年2月24日的报道,朱逢博出生于山东的一个高知家庭,她的父亲朱培寿是南京中央大学土木系的高材生,也是中国著名水利专家,深受父亲的影响,朱逢博从小志存高远,立志要做个如同“居里夫人”一般伟大的人。
朱逢博兴趣广泛,还跟母亲学唱赞美诗,只是尽管生就一副好嗓子,但她的人生规划原本和音乐完全无关,她的理想是当一名建筑师。
1955年,她顺利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同济大学建筑系,进入建筑学专业学习,是当时六年制建筑学的第一届学生。
大学期间,她的学业成绩非常优秀,曾被同济大学指派为往来于中国、停靠在上海浦东一个修船厂做翻译,结束建筑系四年半专业课学习后,她被分配到闵行工地实习深入建筑工地实习。
1960年,在一次学校的工地演出中朱逢博大展歌喉,当时,上海歌剧院也在进行演出,她的演唱天赋得到上海歌剧院领导的赏识,随后她以特殊人材免试调入上海歌剧院,从此踏上了歌唱道路。
进入上海歌剧院后,朱逢博才真正接触声乐艺术,她利用一切机会向声乐界前辈学习,在同济大学建筑专业的学习培养了她良好的艺术修养和创新性思维,为她从事声乐艺术打下良好的基础,她称自己住在歌剧院里,向吴少伟老师学习,得到了他的真传。
1965年,经王昆老师推荐,朱逢博给芭蕾舞剧《白毛女》中的“喜儿”一角当主伴唱,她的声音独特,对角色有深刻理解,成功地塑造了鲜活的“喜儿”形象,凭借在《白毛女》中的精彩唱段一炮而红,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歌唱明星。
此后,她登上了更高的舞台,成为中国艺术团的“台柱子”,随艺术团出国演出,享誉世界,被称为“东方的夜莺”。
而唱《白毛女》的朱逢博,遇到了属于她的大春哥,当时的施鸿鄂是一个极其受学生爱戴的声乐老师,朱逢博曾向施鸿鄂请教问题,没想到施鸿鄂直接拒绝了她,并说你的东西没什么看头,朱逢博因此对让施鸿鄂指导十分执念。
后来,朱逢博主动出击,听说施鸿鄂在琴房里练琴,她就在门口小声哼唱,为了得到他的请教,等到施鸿鄂走后,她还在原地空等他整整两个小时,施鸿鄂得知这件事后觉得很过意不去,就再给了他一次机会。
两人因音乐结缘,朝夕相处,日久生情,结为“乐坛伉俪”后,朱逢博和施鸿鄂继续在音乐事业里燃烧自己,互相切磋,施鸿鄂主攻美声学派传统唱法,在他的指导下,朱逢博把西洋传统发声方法和民歌演唱技巧糅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2000年,朱逢博淡出歌坛,之后主要以声乐教学为主,然而2008年,施鸿鄂因病去世,这给朱逢博带来了很大的打击,成都日报于2008年3月14日报道了这件事,事发突然,两位老人家甚至上一秒还在谈笑,下一秒施鸿鄂离世的消息就出现了。
朱逢博人生中最为挂念、最为留恋的人,便是已经离世的施鸿鄂,二人因歌定情,相伴终生;特别是朱逢博对施鸿鄂一见倾心、深情一世。
2018年11月24日,新民晚报发布关于朱逢博的报道,朱逢博带着记者进入施鸿鄂生前的卧室,室内的床前安放着施鸿鄂的灵台,灵台上方挂着已故的施鸿鄂的照片,骨灰盒四周有多张他的唱片……
朱逢博的一生,宛如一部壮丽的乐章,充满了传奇与辉煌,她本是同济大学建筑系的高材生,怀揣着成为建筑学家的梦想,然而,命运的奇妙安排让她在建筑工地的一次慰问演出中崭露头角,从此踏上了音乐的道路。
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歌唱家,还是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的开拓者,其专辑《蔷薇处处开》是内地流行乐坛的第一盒流行音乐卡带,销量惊人,引领了时代潮流。
朱逢博的艺术成就不仅仅在于她的歌唱技艺,更在于她对多种音乐风格的融合与创新,她将美声、民歌和通俗唱法巧妙地熔于一炉,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东方夜莺”。
除了个人的辉煌成就,朱逢博还积极推动中国轻音乐的发展,她创建并领导上海轻音乐团,培养了众多优秀的歌唱人才,为中国音乐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尽管时光流转,朱逢博的名字或许在一些人心中逐渐淡去,但她的音乐作品和艺术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音乐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来者在音乐的道路上不断追求卓越,继续谱写华丽的乐章。
她的一生,是对音乐的热爱与执着的完美诠释,也是中国音乐界的一座不朽丰碑。
参考资料
上观新闻——“倾听”朱逢博:从建筑系高材生到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先驱,她经历了怎样的人生?2019.2.24
中国文化报——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李谷一:歌声见证改革开放豪迈壮举 2019.1.13
成都日报——著名歌唱家施鸿鄂突发心脏病离世 2008.3.14
新民晚报——又见朱逢博,那一段段尘封的往事 2018.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