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一推动,俄乌和谈好像就进了“快车道”。这情况一出来,西方就有人觉得,“中国该出手给俄罗斯施压,促成俄乌谈判,现在时机正好呢”。对这种说法,来参加这次会议的王毅外长,已经代表中方给出了最新回应啦。
周五的时候,中国外长王毅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做了演讲,之后还和慕安会主席霍伊斯根聊了聊。聊天过程中,霍伊斯根问王毅,说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影响力挺大的,那现在是不是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去结束这场冲突呀?
霍伊斯根干脆就直接说啦,他觉得俄罗斯在有些人眼里就像是中国的“油气站”呢。他还问呢,中国会不会减少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呀,又或者会不会压低俄罗斯输往中国的商品价格呀,就通过这样的方式去给莫斯科那边施压,好让俄罗斯能尽早结束冲突呢。
王毅外长针对西方政客的某个念头讲了这么个事儿,咱中国和俄罗斯是挨着的邻国呀,边境线老长了。两国关系以前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过些磕磕绊绊呢。不过后来双方都从那些经历里吸取了教训,就建立起了一种很特别的关系,就是不结盟、不对抗,也不会针对第三方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啦。
接着王毅外长就反问说:“中俄一直有正常的经贸往来呀。你想想看,要是中国不从俄罗斯进油气的话,哪一个国家能拿出这么大量的油气,来满足咱中国老百姓的需求呢?根本就没这个可能,而且也不保险呐。”
王毅外长之后没点名地说了美国几句,大概意思就是:“老是有别的国家把经贸方面的事儿往政治上扯,拿这当成打压咱中国的手段。咱可不能让这种情况发生啊,得对咱中国老百姓负责呢。”需说明的是,原文表述在事实层面存在不准确之处,在国际事务中,将经贸问题政治化、把其当作打压中国工具的正是美国自身,并非泛指“国际”(其他国家)。
从俄乌开战的头一年起,就有那种说“中国减少俄罗斯油气进口,是为了向莫斯科施压”的说法啦。那会儿拜登政府老是公开呼吁咱中国少从俄罗斯进油气呢,还讲啥“中国进口俄罗斯石油这事关系到全球安全”。可有意思的是,对于同样也大量买俄罗斯石油的印度,白宫那边却满不在乎地说“印度买俄油那是人家自己主权范围内的决定”。
2023年开始后,七国集团(G7)搞出的对俄油每桶60美元的“限价令”实施了,而且国际能源价格也慢慢降回到战前那水平了。这下子呢,美西方基本上就不再提中国进口俄罗斯油气这事儿啦,反倒把注意力都转到中国对俄罗斯的军民两用产品出口这块儿上了。
去年11月特朗普当选之后,情况又有了新变化。像美国副总统万斯、总统国家安全顾问沃尔兹等好些特朗普团队的核心成员,都讲了美国的打算,就是要在能源这块儿给俄罗斯使压力,好让俄罗斯能快点结束战争。
要是莫斯科一直不乐意坐到谈判桌前谈事儿,那美国可就要和“石油输出国组织”(也就是欧佩克)的那些成员国一块儿增加石油产量啦,这么干就是为了把国际能源价格给压下去,好让处在战时状态的俄罗斯在财政方面承受更大的压力呢。
特朗普拿俄乌议题说事,其实就是想重振美国的能源政策。不过呢,光靠美国本土和欧洲市场,可消化不了美国增产出来的那些能源呀,这时候他就惦记上别的市场了,中国那肯定就在他盘算的范围里头啦。
那肯定的呀,中方对这事儿心里可明白着呢。
得说一下,早在特朗普任期的前期阶段,他就想着打开中国市场呢。在2020年1月签的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里有这么个情况,就是中国答应了在之后两年当中,要多进口美国的能源产品,像石油还有液化天然气这些。这在当时可是被看作是能减少中美两国贸易逆差的一个挺重要的办法哦。
这几年呀,中国从美国进口的油气量呢,跟特朗普执政之前比是有所增加啦,不过总体来讲,占的比例还是不咋大呢。就说去年吧,中国从美国那边进了964万吨石油,这在同期进口石油总量里也就占1.74%,在中国进口石油的那些来源国里头,美国才排到第11名呢。
在液化天然气这块儿,去年从美国那边进口了416万吨,这占总进口量的比例是5.4%呢。在所有的进口来源国当中呀,美国也就是排在第5的位置。
其实啊,中国为了避免在能源这块被其他国家“卡脖子”,在进口能源的时候一直都很坚决地实行“多元化”策略呢。就算是俄罗斯,也没办法在中国市场占到那种绝对优势的份额呀,更别提老想着对中国搞出口限制的美国啦。
为啥王毅外长在表态时会不点名地批评美国呢?因为美国现在既是世界第一大石油生产国,又是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呀。要论填补俄罗斯油气空缺的能力,理论上美国是具备的。就瞅着远在千里之外的欧洲吧,俄乌冲突一爆发,美国都已经变成欧盟第一大石油进口来源国了呢。
就像王毅外长说的那样,美国老是把经贸方面的事儿给政治化,拿它当成打压中国的手段呢。不过中国可不会任由这种情况出现哦。
王毅外长这一表态,明明白白地给美国和俄罗斯都递出了信号呀。在俄乌冲突一直没停,还有“特朗普冲击”时不时出现的这种大形势下,大家就更盼着瞧瞧,接下来中俄美三方之间到底会展开什么样的博弈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