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大道知行 2024-07-19 12:13:47

《论语·季氏》记载:“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孔子说:“看到善事就唯恐来不及似的赶紧去做,看到不善的事情就好像碰到沸水那样立刻收手。”

很多人认为吉凶祸福多属偶然,但不知道这往往是由自己所行善恶导致的。《潜夫论》曰:“祸福无门,惟人所召。”那么人的吉凶福祸怎样由自己导致呢?《尸子》曰:“从道必吉,反道必凶,如影如响。”也就是说,遵循道义秉公办事,就会有好的结果,否则就会遭受恶报,吉凶就像影子和回音一样紧紧追随着善恶心行。

春秋时期的孙叔敖小时候外出曾经遇到过一条两头蛇,他怕蛇害人,就将其杀死掩埋起来。回家后他心情忧郁,母亲问怎么回事。他说:孩儿听说见到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今天我就见到了,恐怕不能继续陪伴您了。母亲得知原委后说:我听说存善心行事,一定会有善报。你有舍己为人的心量,一定会在楚国做一番大事业的。后来孙叔敖果然得到贤相沈尹茎的举荐,辅佐楚庄王成就了霸业。一心为人的善意展现在外,就是为公的义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善意正举自然会感召正义之力相助、成就事业。孙叔敖“埋蛇享宰相之荣”被《史记》记载,表明的就是这个道理。

眼光短浅、修养不够的人往往不以不善为耻辱,不畏惧行不义的后果,不见到眼前利益就不愿意做好事,不受到威慑就不知道收手,这便是《周易》所说的“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等到“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的地步,就只能是枷锁扣到脖子上,身败名裂了。

汉朝的大臣主父偃出身贫寒,早年求官到处受挫,直到上书武帝被拜为郎中,一年之内得到四次提拔。他开始借用职权报旧怨,有人劝他不要太过分,他却说:我成年后游学四十多年一直不得志,亲人不认我、宾客也不待见我,现在好不容易出人头地了,如果不能享受五鼎之食的荣华富贵,不如遭五鼎烹杀而死。结果他一路肆无忌惮,最终遭到灭族的惩罚。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我们所做善恶都在不断地加减乘除着自身的吉凶祸福,所以古来圣贤君子十分重视正心端身、敦伦尽分以积善成福。宋朝的赵抃被称为“铁面御史”,他从来不做亏心事。每天晚上都会慎重地焚香,把白天做的事情向“上天”报告,说不出口的昧心事他是一定不会做的。赵抃一生清慎诚恪,一直做到太子少保,逝世后被宋仁宗授予“清献”的谥号。

“头顶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他人不可能处处提醒我们,只有我们自己时刻战兢惕厉、慎独克己,真诚面对自己的良心,才能善始善终。

◎本文原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杂志》,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4 阅读: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