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衍和尚,帮助朱棣取得靖难之役的成功,为何百年后被移出太庙?

近史风云录吖 2024-11-28 22:11:04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方丈

编辑|方丈

前言:

道衍和尚,这个名字在历史上并不常见,但他的影响力却足以改变中国的历史进程。

在靖难之役中,他帮助朱棣成功夺取了皇位,堪称这场权力斗争中的“幕后推手”。

然而,令人疑惑的是,数百年后,这位曾为帝王立下赫赫战功的和尚,却被从太庙中移除,历史对他为何如此反转?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权谋和宗教错综复杂,道衍和尚到底是如何左右一场举世震惊的战争?他为朱棣的胜利立下的功劳,是否如历史所传一般纯粹?

更让人疑惑的是,为何在数百年后,皇室却要将他从太庙中抹去,这其中究竟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真相?

天资聪颖,早慧过人

姚广孝,即是后来的道衍和尚,生于苏州一个医学世家。

14岁那年,他毅然决然地剃度出家,法号道衍。

可这位小和尚,却不安分守己,常常跑去向高人讨教。

少年道衍,天资聪颖,过目不忘。

除了佛学,他还博览群书,儒学、道学,无一不精。

席应真道长的阴阳术数,宋濂先生的诗文歌赋,他全都学了个遍。

年少的道衍,总是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

他虽然身在佛门,心却似乎装着整个天下。

那澄澈的双眼,仿佛洞悉世事;那飘逸的袈裟,却掩不住他的锐气和野心。

一个和尚,为何要去争皇位?也许从道衍开始习武、研习兵法的那一刻起,他内心深处的答案,就已经呼之欲出了。

相面奇遇,豪言壮语

有一次,道衍和尚去游历,偶遇大相士袁珙。

袁珙一见他的面相,就惊为天人。

三停眼角,病虎体态,天生的将相之才!

袁珙笑着对道衍说:"你啊,今后必成大事,就像刘秉忠辅佐元世祖一样,你也会兴起杀戮,辅佐天子!"

道衍听了,心潮澎湃,难掩兴奋之情。

他暗暗发誓,今后定要建功立业,青史留名!

命运,似乎在这一刻,已经为道衍指明了方向。

一个武僧,注定要在乱世中崛起,注定要在权谋中游走,注定要在血雨腥风中涅槃重生。

初遇朱棣,倾心相助

洪武十五年,宫中选拔各位藩王的主录僧。

道衍和尚以才学出众,被选中面见燕王朱棣。

一见面,道衍就直言不讳,对朱棣说:"大王若用得着在下,我愿戴白帽相助!"白帽,自然就是皇冠的意思。

朱棣虽贵为藩王,却也难掩野心。

他一听,顿时心动,当即决定让道衍做自己的座上宾。

自此,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和尚,就跟着朱棣回了北平。

在这个天下大乱的年代,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机会。

朱棣需要道衍的智谋,道衍需要朱棣的势力。

他们惺惺相惜,志同道合,注定要携手翻覆这个天下。

皇位易主,暗流涌动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

他的孙子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

年轻的建文帝刚一上台,就迫不及待要削藩,把叔叔们的兵权收归中央。

消息一出,北平府警报响起。

朱棣坐不住了,连夜去寺里找道衍商议。

道衍安抚朱棣说:"天命所归,何惧之有?不如先下手为强,兴兵反抗!"

就这样,在道衍的怂恿下,朱棣举起了反旗。

靖难之役,一触即发。

狂风在怒吼,乱云在狂奔。

天下大势,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

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刻,每个人都必须选择自己的立场和命运。

道衍和尚,毅然选择了站在朱棣一边,选择了逆流而上,选择了与天下为敌。

出谋划策,运筹帷幄

四年的叔侄混战中,道衍从未上过战场。

但他的谋略,却是朱棣的致胜法宝。

平叛、筹粮、防守、进攻,道衍和尚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尤其是最后的南京攻坚战,完全是听从了道衍的计策,才一举拿下京城,结束了这场腥风血雨。

永乐元年,朱棣终于登基称帝。

他对道衍和尚的功劳,赞不绝口。

在他眼里,道衍就是靖难第一功臣!

这个"黑衣宰相",用他的智慧和谋略,改写了历史的走向。

他的每一步棋,都关乎着天下苍生的命运。

他用他的方式,践行了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淡泊名利,不改初心

可让人意外的是,朱棣想要重赏道衍,让他还俗做官,道衍却不肯领受,依旧以一袭黑衣示人。

他把朱棣赐予的金银珠宝,全都散给了穷人。

也不搬进豪华的府邸,仍住在寺院的小小禅房。

每日披袈裟,吃斋饭,好像什么都没变。

但实际上,道衍在朝中的地位已经超然物外。

他不拘泥于世俗名利,却参与决策国家大事。

百姓们都亲切地称他为"黑衣宰相"。

这个本该六根清净的和尚,却心系天下苍生。

他似乎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一个僧人的情怀和担当。

他的智慧,不仅点亮了自己的人生,也照亮了整个时代。

忏悔往事,放下屠刀

永乐十六年,84岁高龄的道衍病重。

躺在床上,回想起靖难之役的腥风血雨,他心中五味杂陈。

他对朱棣说:"当年我煽动你造反,让天下生灵涂炭。

这是我的罪过啊!"

朱棣不以为然,反倒安慰他说:"你立下大功,何罪之有?"

道衍摇摇头,说:"我还有个请求。

建文帝的主录僧溥洽,因我而被囚禁多年。

望皇上网开一面,放他一条生路吧!"

溥洽曾帮助建文帝易装成僧人逃命,朱棣对他恨之入骨,始终不肯释放。

但看在道衍的面子上,朱棣终于松口应允。

第二天,道衍就安然离世了。

临终前,他终于放下了心中的执念和愧疚,了却了尘缘。

一代枭雄,终究难逃一死。

但道衍和尚的死,却是一次灵魂的超脱和解脱。

他用一生,演绎了一出权谋与佛法交织的传奇。

他的悔悟,让这出戏更添几分悲凉和厚重。

身后功过,后人难评

道衍和尚去世后,朱棣亲自题写碑文,追封他为荣国公。

还把他的牌位,供奉进太庙,与列祖列宗同享香火。

百年之后,嘉靖皇帝继位。

他笃信道教,对这位高僧始终不太满意。

嘉靖九年,他下旨将道衍的牌位移出太庙,只因道衍"系释氏之徒,恐不足尊"。

更有甚者,清朝乾隆皇帝在编修《四库全书》时,也特意将道衍的著作摒除在外。

在他看来,煽动藩王造反的僧人,实在是大逆不道!

纵观道衍和尚的一生,不得不说是传奇而又悲情。

他生于乱世,却怀有治世之才。

虽为高僧,却放不下对功名的执念。

他以"黑衣宰相"的身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在历史的潮流中激荡出一道道波澜。

但在生命的尽头,他终于梦醒了,想要回归佛门,寻求心灵的宁静。

这样一位矛盾而又复杂的人物,不管世人如何评说,他的故事,永远值得我们去品味、去反思。

思考人生,探寻真谛

道衍和尚的一生,其实是无数才子在乱世中的缩影。

在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谁人没有一腔抱负?谁人不想建功立业?即使是佛门清修之地,也逃脱不了人世间的纷争和诱惑。

可当梦想照进现实,当鲜血洒满战场,那些年少时的雄心壮志,又何尝不是一场虚空大梦?权力,原来是那么的虚幻;功名,原来是那么的不堪。

道衍和尚的一生,就是一个向善的过程。

他从迷梦中醒来,从杀戮中洗净身心,终于明白,自己真正的归宿,还是佛门清净地。

他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救赎。

他告诉后人,即使是身陷红尘,也不要忘记自己的本心。

即使是功成名就,也不要迷失自己的方向。

一个人的一生,究竟为何而活?道衍和尚用他的生命,给出了一个令人深省的答案。

0 阅读:0

近史风云录吖

简介:传播中华文化,建立民族自信,弘扬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