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红书因后台高频获取用户位置信息而引发轩然大波,有用户发现其3天内被访问位置信息高达1.7万次,甚至在凌晨时分也不放过。反正我是搞不懂这些APP为何如此热衷于访问用户的通讯录、照片、音频和视频?

据多位用户反馈,小红书在后台对用户的位置信息进行了大量且频繁的访问。用户小V(化名)在查看手机隐私记录时,震惊地发现小红书在近30天内访问其位置信息高达7.1万次,仅3月25日一天就访问了2148次。而另一位用户杏儿(化名)也遭遇了类似的情况,她的应用记录显示,小红书在近30天内访问记录接近5万次,定位访问占据了绝大部分。更令人不安的是,这些访问行为在凌晨用户未使用软件时仍在持续。

APP为何需要访问这些敏感信息?我估计还是为了搜集顾客的个人信息好对你的喜好进行分析,一些APP声称访问通讯录是为了方便用户添加好友或进行社交互动。然而,这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动机,如构建用户社交图谱,用于精准营销或数据分析,这些媒体文件往往包含用户的个人生活和隐私信息。APP访问这些文件,可能以提供个性化服务或增强功能体验为由,但实际上可能用于内容审核、用户行为分析或甚至不当利用。

不可否认,一些APP的特定功能确实需要访问用户的某些敏感信息。例如,社交类APP可能需要访问通讯录以便用户添加好友;图片编辑类APP可能需要访问照片库以便用户选择图片进行编辑。然而,这并不意味着APP可以无限制地访问这些信息。一旦APP获取了用户的敏感信息,就存在泄露的风险。这些信息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行诈骗、骚扰等违法活动。用户在使用APP时,往往期望自己的隐私得到保护。然而,高频且不必要的访问行为无疑侵犯了用户的隐私权。

其实对于app搜集个人隐私信息我们真的没办法,因为如果你不开放权限意味着你就不能使用。你不能因为他要看你的隐私导致你不用各种app吧。小红书事件并非孤例,近年来,多起APP违规收集用户信息的事件被曝光,从通讯录到照片、音频、视频,用户的隐私似乎成了某些APP眼中的“免费午餐”。这些APP以提供个性化服务、增强用户体验为幌子,实则在进行着一场悄无声息的数据狂欢。它们通过收集、分析用户数据,构建用户画像,进而实现精准营销、广告投放,甚至将数据出售给第三方,从中牟取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