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巩固边塞的和平使者,使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

瞎谈史话 2024-12-24 08:06:41

王昭君(又称汉明妃、王明妃,公元前52年-公元前19年),姓王,名嫱,字昭君,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据《汉书·元帝纪》文颖注中记载:“昭君,本南郡秭归人。”王昭君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据宋人所著《太平寰宇记》记载:“兴山县,本汉秭归县地,三国时期地属吴。至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归县之北界立为兴山县,属建平郡。”汉王嫱即此邑之人,故云昭君之县。其父王穰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兄嫂也对其宠爱有加。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昭君的绝世才貌,顺着香溪水传遍南郡,传至京城。

一、被迫入宫

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为南郡首选。元帝下诏,命其择吉日进京。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泪别父母乡亲,登上雕花龙凤官船顺香溪,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历时三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达京城长安,为掖庭待诏。据《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记载:“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

那时候,宫女进宫后,一般先由画工画像,呈上御览,以备随时宠幸。有个画工名叫毛延寿,给宫女画像的时候,只要送给他钱物的,就画得美一点,不送就画得丑一点。王昭君美冠群芳,又生性奇傲,不肯低头,画像平平,自然见不到汉元帝。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曾三次进长安入朝,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正月,南匈奴单于呼韩邪第三次前来朝觐,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自请为婿。汉元帝爽快地答应了这门政治婚姻,并决定从宫人中挑选才貌双全的宫女,嫁给呼韩邪。

《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传》记载,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汉元帝为纪念和亲,先把“建昭”的年号改为“竟宁”-祈望和平、安宁的意思;封昭君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又赐了锦帛28000匹,絮16000斤,以及美玉金银无数。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从而使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

二、昭君出塞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纷纷跌落地下。从此,昭君得来了“落雁”的代称。

大约走了一年,总算到了匈奴王庭。初夏时节,处处水草丰美,马跃羊奔。沸腾的匈奴人,热烈欢迎这位新“阏氏”。20岁的王昭君与40岁的呼韩邪并辔而行,笑容可掬地检阅着自己的臣民。

远在汉宫的汉元帝在王昭君离开3个月后驾崩。第二年,王昭君为呼韩邪单于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牙师,封为右日逐王,又过了一年,呼韩邪去世,这年王昭君22岁。

按照匈奴习俗,王昭君要再嫁给新继位的单于。昭君上书汉廷求归,汉成帝敕令“从胡俗”,依游牧民族收继婚制,无奈中王昭君嫁给呼朝邪单于的长子复株累单于。此后的11年,大概是昭君人生最稳定的时期,与复株累单于生下了两个女儿,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

就这样,西汉与南匈奴相安无事地过了近半个世纪。鸿嘉元年(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死了。这回王昭君没有改嫁,寡居了一年后,王昭君撒手西去。她被葬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郊大黑河南岸,墓地至今尚在今天内蒙古包头西南五十里的黄河岸边,墓体状如覆斗,高达33米,底面积约13000平方米,墓前雕有联辔而行的双骑塑像。《大同府志》一书中记载:“塞草皆白,唯此青冢草青,故名。”据说凉秋九月,塞外草原枯黄,唯独王昭君墓上的草青绿,因而人们称其为“青冢”。

三、故事演变

昭君出塞的故事,从西汉到元初,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它最早见于《汉书·元帝纪》和《汉书·匈奴传》,大致情节是:西汉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以宫人王嫱赐呼韩耶单于为阏氏;昭君入匈奴,生二子;呼韩耶死,从成帝敕令,复为后单于阏氏。元帝时,汉强匈奴弱,昭君出塞,是元帝实行民族和睦政策的具体表现。晋代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昭君故事时,增加了毛延寿、陈敞、刘白等多位画工,因受贿作弊而同日弃市等情节。而此后的笔记小说和文人诗篇,不仅采用这一传说,而且还把受贿作弊的画工,集中到毛延寿一个人的身上。

唐代敦煌的《王昭君变文》是昭君故事在民间流传过程中的重大发展。它一反正史的记载,把汉元帝时期民族矛盾的形势描绘为匈奴强大、汉朝虚弱,把昭君出塞看作朝廷屈辱求和的表现。它叙述了画工画图,单于按图求索,以及王昭君到匈奴后,因思念乡土,愁肠百结,终不可解,直至愁病身亡等情节。

后世大多数诗词戏剧都是在《王昭君变文》的基础上,汲取历代笔记小说、文人诗篇和民间讲唱等文学作品改编而成,如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受这些作品影响后人对王昭君和昭君出塞形成刻板印象既把昭君出塞当成是屈辱和亲,实际正史上并非如此。

《汉宫秋》是元曲家马致远所作的一本杂剧。在这部4折1楔子的剧中,汉元帝因后宫寂寞,听从毛延寿建议,从民间选美。王昭君美貌异常,但因不肯贿赂毛延寿,遭其在美人图上落痣污容,因此入宫后独处冷宫。汉元帝深夜偶然听到昭君弹琵琶,爱其美色,将她封为明妃,要将毛延寿斩首。毛延寿逃至匈奴,将王昭君画像献给呼韩邪单于,让他向汉王索要王昭君为妻。元帝舍不得王昭君和番,但满朝文武怯懦自私,无力抵挡匈奴大军入侵。王昭君为免刀兵之灾自愿前往,汉元帝忍痛送行。单于得到王昭君后大喜,率兵北去,王昭君不舍故国,在汉番交界的黑龙江里投水而死。单于为避免汉朝寻事,将毛延寿送还汉朝。汉元帝夜间梦见王昭君而惊醒,又听到孤雁哀鸣,伤痛不已,后将毛延寿斩首以祭奠王昭君。

《汉宫秋》所刻画的昭君,其实就是马致远自身思想的投射,他突破了此前以哀怨为核心的主题表达,通过儒家君子、士人精神的注入,使《汉宫秋》以及王昭君,展现出了一股雄劲之力。

“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这是王昭君墓碑上的诗,说的是王昭君远嫁大漠和亲,使得几代太平,如果按功名论,她可以比得上卫青、霍去病了。

0 阅读:1
瞎谈史话

瞎谈史话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