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国地处东亚季风带的缘故,降水量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的分布来看,都是极不均匀的。每当春季来临,太平洋上空的暖湿气团萌动,侵入欧亚大陆干冷气团盘踞的华夏大地。通常,冷暖气团在长江流域拉锯,形成江南一带的连绵淫雨。而此时广大的华北大地,正时“春雨贵如油”的春旱时分,少许降水都可以增加夏粮的产量。
待雨区向北推,对黄河流域的夏粮作用已不大。因此黄河流域小麦收成的好坏主要靠着冬季的降雪,故有“瑞雪兆丰年”一说。而入夏以后集中的降雨,又往往造成黄淮地区的涝灾。待亚热带高压稳固地控制了中国东部和中部,没有冷暖锋面带来的降水,大部分地区进入秋旱,只有垂直气流形成的雷阵雨,才多少削减压在农民心头的担忧。
几千年来,中国以农为本,靠天吃饭。可叹的是,哪怕皇帝祭天祈福,民间遍布龙王庙,都没有给农民带来多少好天气。1952年,伟人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新中国兴建了第一批水库。中国当时一穷二白,完靠国家投资来解决水利问题,也不现实。组织和发动刚走上集体化道路的农民,联合力量解决水利问题,成了当务之急。
1957年9月24日,《关于在今冬明春大规模开展兴修农田水利和积肥运动的决定》发布。到12月份,全国已有8千万劳动力投入到水利建设,这又引出新问题,这些超出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经营范围和经济能力,涉及到了村与村、乡与乡、区与区甚至县与县之间的关系。
第一个人民公社
河南遂平县查岈山区荒山遍野,连年山洪冲走瘠薄的土地。农民迫切地希望兴修水利,绿化荒山,改善自然条件。魏楼的先锋一社计划在流经乡里的小青河上修一座水库,变旱地为水田。可这样会淹掉二社和三社的几十亩土地。协商下来人家不同意,一社只能降低围堰的高度。堰低蓄水少,种下的50亩水稻只收获了3亩。
在绿化荒山的过程中,地处山区的魏楼有荒山35000亩待绿化,却只有220个劳动力;相邻地处平坡的韩楼早早完成了植树任务。韩楼社长对魏楼支书说,咱们一起干吧。两人一合拍,再经乡党委同意,发动了五个社共3000人上山,奋战三天完成了12000亩荒山的绿化任务。
正反两方面的教训使基层干部和群众看到了联合起来的优点和力量。1958年4月20日傍晚,信阳地区行署专员张树藩宣布嵖岈山附近的21个合作社,组成“嵖岈山农业大社”。后来,又并入6个社,共27个农业社、9360户参加。7月初,正式建立“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这样,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在河南诞生。
7月中旬,省委获知消息后,立刻集合了《红旗》杂志的编辑以及信阳地委书记,到遂平县进行实际勘察,召开社队干部座谈会,在总结群众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公社研究出一些规章制度,初步制定《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试行章程(草稿)》。完善了“人民公社”的组织形式(共产主义理论的基层组织叫公社)和施行纲领。
“章程”集中阐述了“人民公社”的显著特点:生产资料和公共财产统属公社所有,粮食都入大队的公共粮仓,猪羊等牲畜家禽都入公社大圈,树木房屋也都归于公社管理,由公社统一分配;公社设有公共食堂,记工分,分口粮;成立公共的托儿所、敬老院等;设立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统一领导农林牧副业的生产和供销;“社乡”融合,小乡成立小社,大乡成立大社;组织军事化、生产战斗化、生活集体化……
8月,伟人聚精会神地听取了“楂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的情况汇报,称赞“人民公社这个名字好,包括工、农、商、学、兵,管理生产,管理生活,管理政权”。后续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上经过讨论,正式通过了《关于建立农村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决定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不到一年时间里,人民公社这一组织形式便在全国普及。嵖岈山的“人民公社简章”,则成了指导全国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样板性文件。
1958年夏,“大跃进”运动与天气一样炙手可热。一些地方热情高涨,甚至直接宣布人民公社为全民所有制,所有个人财产和个人债务都一股脑儿“共了产”,分配上完全实行供给制。
1958年4月,成立“大社”不久,韩楼大队先锋一社搞出了农忙大食堂。由于要赶劳动进度,这个社就把劳动力集中起来,中午也不让回家,在地头支锅做饭,社员饭后继续劳动。这种办法除了加快了劳动进度,还省去了妇女们做饭的时间,体现出“共产主义大家庭”的气势,因此一经“大社”领导得知,马上在全社推广。那时,家家户户都把锅碗瓢盆交到了公共食堂。到了饭点儿,男女老少都去吃。“吃饭不要钱,老少尽开颜;劳动更积极,幸福万万年。”这是当时人们对公共食堂的朴素理解。
公共食堂为广大农民勾勒出梦想家园的美景,吃饭不限量,吃菜不重样。在人们的概念里,只有“放开肚皮吃饭”,才能“鼓足干劲生产”。但一下子有这么多人“放开肚皮吃饭”,又到哪去找可供填满那么多肚皮的下锅米和烧饭柴?其结果就是,多数公共食堂没开多久就已经是寅吃卯粮了。
简单勾勒出当时的农村生活:
公社下设大队,大队下设生产队。哪个节气下稻种,哪个节气种棉花,哪个节气种小麦,哪个节气种瓜果蔬菜……都由生产队长说了算。会计员负责记工分和做帐目,搞年终决算和分配利润计算。保管员负责粮种保存,公用物品及工具的管理等。队上的农具有风车、晒席、犁、耙、水车、插秧机、打谷机、小型耕田拖拉机等。社员用后再拿回队上,告知保管员即可。如有损坏的由队上统一维修。自家小件的生产工具。如:锄头、竽筛、扁担、斗笠、蓑衣等。一赶上队里旱地做工时,大家会按队长说的拿着自家工具出工。
生产队的活有轻有重,重活一般由青壮男社员去干;轻活一般由青壮女社员去干;再轻一点的活,比如说:看水、看鸭、修整菜地、修水沟、喂猪、晒谷等由老妇女和老大爷去干。青壮男社员每天大概是八分工,青壮女社员每天大概是六分工,老年男女社员每天大概是五分工,半劳力每天大概是四分工。
一天出工分上午和下午,上午吃了中饭后大概休息一个钟,吹哨子出工,下午大概六点收工回家。晚饭后,每家出一人拿着家人的工分本去生产队记工分,记工员将其记录在工分簿上,到时月结,作为分配口粮的依据。
打完稻子晒干后,由社员一起去交公粮。公粮打的等级,看谷子的干与湿,好与坏来定等级。这个等级,有时就是粮站工作人员的一句话。工作人员心情好,打个优等,心情不好,则要送公粮的人拉回队里再晒,晒干后,再送去。他们的权利大得很,送粮人员都不敢吭声,大家一个劲地陪笑脸。
生产队为社员过年过节打牙祭,每年都要养十多头猪,主要安排一些老妇人喂猪,也是计工分的。逢年过节杀年猪分肉,肉香味美,正宗的土猪肉,好吃得很。
水利建设是国家的命脉,逢修水库,生产队都要派人。修水库都是大部队做工,人山人海,蔚为壮观,大部分都是青壮劳力报名参加或者是轮着去的,也计工分,且工分较高。
副业也是生产队创收的一个门路,外出搞副业的要向队里交钱。交钱也是有标准的,按标准来折工分。但凡搞副业的人都是队里聪明人,会做生意,交际广,能赚钱。
人民公社的历史功绩
一是支持了国家建立起相对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中国人不靠偷、不靠抢,完全靠自己的艰苦奋斗,勒紧裤带,省吃简用,初步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二是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解决农业问题,特别是粮食生产问题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低水平地解决了8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针对发展人民公社中出现的问题,1958年11月28日至12月10日,伟人在武昌主持召开八届二中全会,亲自主持起草了《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主要强调了三点:一、企图在条件不成熟时勉强进入共产主义是一种空想;二、向全民所有制和共产主义过渡必须以生产力一定程度的发展为基础;三、坚持继续发展商品生产和保持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社员的个人财产永远归个人所有。
到196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规定以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是人民公社的根本制度。可惜庐山上的风波和三年困难时期的曲折,干扰了人民公社问题的及时解决。
围绕着合作化和人民公社的争论一直没有停过。到底国家是组织农民,走合作化、集体化的社会主义道路,还是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自由化发展,任由农村两极分化,最后由资本改造小农的资本主义道路,一直是争论的焦点。
人民公社一路走来,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耕地复种指数,由1965年的1.38提高到1977年的1.51,相当于增加播种面积1800万公顷。袁隆平等人于1973年育成的杂交水稻优良品种开始在南方推广,取得显着成效,平均每亩增产108公斤。
农业机械化有了大幅进步,农机总动力1980年比1957年增长120多倍,农用拖拉机、农用排灌动力机械、联合收割机、农用运输车的数量都有了数十倍到成百倍的增长。从65年到75年,拖拉机和手扶拖拉机分别增产了6.7倍和66倍。以57年为基准,1980年的机耕面积增加了15.55倍,占到总耕地面积的42.4%。
农村水电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1957年前,全国仅有农用小型水电站544个,到1980年增加到79775个,是原来的140多倍。1975年农业用电平均每亩14度,比1965年增加了近5倍。
人民公社的社队企业,即今日乡镇企业的雏形。到1976年,社队企业的工业产值已达到120多亿,劳动力已达到2827万。为逐步实现农村的工业化和缩小工农差别,打下最初的基石。然而,全国农村的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比较差,干部力量薄弱,生产比较落后,集体经济的优越性没有体现,农民的私有观念比较根深蒂固,对搞集体生产不满意。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户签字画押,决定实行“大包干”(也就是分田到户)。安徽农村首先推行“联产责任制”。一开始,包产到户只是集体合作经营的一个层次,可实际推行时,除了土地公有和承包关系以外,只剩家庭经营了,这也导致人民公社的解体。到1981年12月全国农村工作会议时,全国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生产责任制。1982年的新“宪法”规定要建立乡政府,人民公社的“政社合一”要过渡到乡镇政府的党政、政权分开,只保留了单纯的经济组织功能。人民公社不是消亡的,不是崩溃的,而是被解散的。
农村现代化绝不仅仅是解决粮食生产问题,本质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通过公社工业化,农村实现产业分化和劳动力的非农产业转移,同时又靠公社工业化发展的成果反哺农业,进一步带动农业的现代化,带动农村的城镇化,最终实现城乡经济和社会的和协发展。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早就指出,小块土地所有制本身是以生产资料、资金和生产者无止境的分散为条件的。它不但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而且按其本性来说,根本就排斥社会劳动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式、资本的社会积累、大规模的畜牧和科学应用。小农经济的必然结果是两极分化和土地兼并。一千多年来,中国社会就在大部分自耕农逐渐变为雇农,最后沦入赤贫而揭竿造反的圈子里无限循环。
只有部分资本主义国家,集中到少数人手中的土地,借助于现代技术和工具的使用,逐渐走上集约化经营的道路,才发展出现代化农业。价格放开,中国农副产品价格暴起暴落,从猪、菜、禽、蛋、水产品,到烟草、茶叶、棉麻、兔毛、羊毛,谷贱伤农的事时有发生。一场又一场经济危机,瓜果蔬菜烂在地里,牛奶倒进沟里,大批农民的投资和辛勤劳动打了水漂。坚持土地承包制30年或50年不变,用行政手段抑制小农经济条件下土地自然兼并,维持农村最低限度的稳定,仅是防止农民陷入赤贫境地,但无法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由于种田不划算,农业中素质较高的农民纷纷弃农而去,进城务工、经商。据四川省调查,目前农村中种田的53%是妇女,老弱病残占了四分之一。分田到户对农业机械化和水利化的破坏就更加严重了。个体家庭要如何消化几万到几十万的农机,仅靠国家的补贴无疑是杯水车薪。农民对农业投入普遍减少,反而进行掠夺式生产,只种地不养地,农业现代化遥遥无期。
资本主义道路既然走不通,剩下的就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了。当今农村共同致富典型村无一不是当年没有搞包产到户,或搞过承包又回到集体劳动方式的生产队和大队。如河南新乡县七里营乡刘庄大队,北京房山县窦店村,唐山市开平区半壁店村,四川宜宾县喜捷镇下食堂村,山东黄县下丁家村,河南临颖县南街村以及江苏江阴的华西村等。
人民公社解散了,缺少集体经济体制和组织形式,农村工业化便无从谈起。人们天真地认为,农民可以自由地进城打工,就能实现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了。其实,离开农村自身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只能造成农村生产要素的净流出,造成农村的衰落。
人民公社是不可能再恢复了,发挥乡镇层次的统筹作用,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利用现代合作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倒是可行的,值得去研究的。
最后的人民公社
全国54000个人民公社,废除了53999个,唯独河北周家庄保留了下来,成了“最后一个人民公社”!周家庄乡属于河北省晋州市,距省会石家庄有一百里,乡辖六个自然村,分为十个生产队,土地面积18046亩,人口13564人。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周家庄人民公社能够侥幸生存,主要归功于当家人雷金河。雷金河是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同志,他坚信农民走合作经济、集体经济和人民公社的道路,是农业实现现代化农村实现城镇化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在雷金河的领导下,周家庄人民公社早早就体现出了制度的优越性。1960年前后,国家经济困难,农村好多地方陷入饥荒时,周家庄却能做到粮食交足国家,自己够吃,骡马体壮。周家庄人民公社集体投资11万元,动工办电。靠自力更生架起高压线25华里,安装了变压器,家家户户用上电灯。不少家庭买了收音机,全社生机勃勃。1979年底,周家庄公社不仅还清了文革时的18万元债务,集体还有161万元赢余。到1980年,全社男女老少平均收入500元,粮食550斤,小孩入幼儿园、入小学、上中学,一律免费;老人到60岁有退休养老金拿。周家庄人实在想不通,为什么非要“包”产到户?
1982年11月30日,雷金河召开全社社员大会,传达党中央解散人民公社,实行包产到户的指示,组织全体社员讨论,公决公社何去何从?结果除二三户同意外,大家都反对分田到户,坚持集体化道路,坚决反对撤消人民公社。每家派出的代表在“不分家”协议上签上名字,全社3055户代表摁上了鲜红的手印,强烈要求保留人民公社。雷金河压力山大,拿着全社3055户摁上鲜红手印的“不分家”协议,四处奔走。最后,雷金河向省委拍胸脯保证:“今年不分包到户,如果干一年,我们没有其他公社好,那我们就将地分了。”原话是“即使明年颗粒不收,每人可得500元,600斤粮。钱在银行里,粮在仓库里。”这样,才得到试一次的机会。
周家庄前三十年修水库、打机井早就基本解决了水利问题。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兴建水利设施,建成了水利灌溉系统。2003年以来,周家庄总投资160万元,共修建“防渗垄沟”10万多米,既节约耕地110亩,又每年节水100万立方米,农业再也不是“靠天吃饭”了。
早在1954年2月,周家庄就在河北省率先建立拖拉机站,拖拉机替代了耕牛。现在,全乡有大型收割机25台、播种机56台、旋耕机50台、秸秆破碎机36台、拖拉机100台、电动机350多台,达到较高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全社10000亩小麦,8天就颗粒归仓。麦收期间,早上收割,晚上就能播上二茬种子。
周家庄公社原是冀中南的一个老棉区。一般年份,种植面积7000多亩,约占总耕地面积的50%。1979年5,735亩,平均亩产106.4斤。棉花收入118万元,平均每人140元。1997年,周家庄大大压缩种棉面积,利用大集体土地优势,建设农业五大基地:10000亩优质小麦繁育、3000亩红地球葡萄、2000亩鸭梨出口、2000亩蔬菜大棚、1000亩高档苗圃专业生产基地,取得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
周家庄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有几家社办企业,改革开放后又几经调整,关闭、新建,先后建起了阀门厂、彩色胶印厂、建筑公司、纸箱厂等集体企业10多家。其中阀门厂的产品属于“中国驰名商标”,市场覆盖全国,远销海外。周家庄集体经济迅速发展,为乡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2015年,周家庄工农业总收入101123万元,纯收入24541万元,上缴国家税收2788万元,留公共积累3819万元,社员分配17934万元,人均年终现金分配13189元,人均纯收入18048元,集体公共积累52291万元。周家庄的人均收入明显高于晋州市、河北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
周家庄公社依然保留着“记工分、共同劳动、集中配给”的生产模式,彼此之间以“社员”相称。周家庄历史上从来都是“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从未搞过“大锅饭”。从1954年开始,到上世纪60年代初,周家庄就形成了“三包一奖”(包工、包产、包财务,超产或节约成本有奖,造成损失惩罚)和“定额管理”劳动制度,改革开放后又吸取分田单干的某些优势,形成一套较成熟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基本实现了劳动管理制度化。
周家庄的“劳动定额”分为13个等级,共计372项。具体细致,便于操作。其中,整地类有36项,播种类有46项,施肥浇水类有40项。每项劳动的单位劳动量所得工分一目了然。每项工作所达到的要求,也有具体规定。如收割机收小麦,一平方米掉小麦不许超过13粒;否则,便被罚工分。抽查者要趴在地上,清除杂物,进行查验。周家庄的干部,从社长、社党委书记,至生产队长、工厂厂长等等,都是农民。他们都拿工分,只是略高于全体社员的平均水平。
周家庄自创了“三平衡一照顾”的方法。从劳力分配、农活安排、福利规定、农民建房、社规民约等等,处处体现均衡富裕的理念。一些社员愿意到企业上班,不想在农业出工。这就得靠“平衡管理法”,社队统筹安排。具体作法是:每年人民公社社根据企业用工人数和要求,结合各生产队劳力的总数、农业用工的情况,按照一定比例将企业用工人数分配到各生产队。然后,各生产队则根据社员家庭劳动力的情况适当分配到户。家庭劳动力多的户,既有做农活的,也有到企业上班的。劳动力少的户,则根据企业和农业的具体要求,协商而定。这种安排,生产队、企业、个人都很满意。
周家庄自1982年起陆续对全社社员实行了12项福利事业,包括免费供水、免费上学、电费补贴、合作医疗、生活补贴、困难补贴、老人补贴、残疾人补贴、住房补贴、免费安保服务等。今日周家庄,居住环境跟外面城市没什么差别,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的学费由集体承担。周家庄的农村合作医疗1968年建立至今,起初社员每年预交2角,2000年才改为预交30元医药费。住院费公社医院全部免费,县级以上医院医药费合作医疗报销百分之九十。
周家庄把“均衡富裕”作为办好人民公社的一种理念。他们认为,社会主义要体现按劳分配原则,但又不能悬殊过大。这就需要公平、公正、坚持原则,也需适度灵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里没有贫困户,没有暴发户,没有黑恶势力,没有村霸,贫富差距很小,社会秩序稳定。这里除极个别人外出打工,没有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周家庄的女子不愿嫁到外村“单干”,外村男子反倒愿意“招进来”当上门女婿。
周家庄人民公社并未把社员死捆在社里,也允许社员自由选择,可以退出,来去自由。社员可以外出打工,外出打工者仍然享受着合作社的福利,但每年必须要向合作社交纳一定数额的公积金(男性每年1500元,女性每年1000元,有6岁以下小孩者免交)。不论什么时候想回来,社、队一概欢迎。
历史是本教科书,真实生动具体。她千回百转,跌宕起伏;她时而喧腾,时而寂静;“人民公社”本身没有错误,只是不适应那个时代,不适用新中国发展初期,但不代表不适应现在,或者未来。今天我们重新正视人民公社制度的优越性,或许能帮助走出三农困境,对实现共同富裕有着不可估量的参考价值!
扫入历史垃圾堆!
害人不浅
人民公社是一小撮所谓社会精蝇不愿看到的。
人民公社会社员,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吃着最差的伙食,干着最重的活。
被历史淘汰是产物!
等经历过人民公社的人都不在了,你们再来吹人民公社好吧,别太急了[呲牙笑]
人民公社开始是不错的,但人的本性自私贪婪,所以不具有可持续性。
人民公社是国营,可他的社员老了却没有退休工资
历史证明人民公社和合作社就是好!
那一辈人吃了几辈的苦,人工开河,水利建设,没有那代人的积累那有今天,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人民公社好!人民公社就是好!
都是人民公社好!
且不论作者的观点,就这种以事实数据为依据的写作方法便值得称赞和学习!文章条理清晰,提供的数据详尽,有一说一--没有官话、套话和废话,难得的一篇有相当理论水平的好文章!赞赞赞!
不按经济规律办事,把经济行为与政治强行挂钩,极大的磨灭了农民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给人民公社正名?你想多了,要清楚树小岗村的目的!
好
跟着人民公社混,三天饿九顿
养懒汉模式对投机取巧的人来说真好[得瑟]
人民公社好
这垃圾还有人鼓吹?
不用洗,历史证明很清楚
人民公社化很多人患营养不良水肿,很多人皮黄骨瘦,用蕉树头充饥,有时捱饥饿苦战到半夜12时,票证满天飞,
很好,现在小编每三天吃两餐而且不用有肉类,这样先生活3年再出来说话[得瑟]
小编要是年龄低于50岁,回家问一下老人,如果大于50岁,只能说你坏得很!
用4个字形容,奇葩另类
成建制大工厂都能办好 现成事实证明 如果人民公社也如工厂一样搞一套管理规章制度 办起人民公社来难道不是与超大规模的工厂是一样的效果吗
资本家和有资派不摸黑就不容易了
要是早饿死就不会在这放屁了
既然都是历史了,留给后人评说吧!
结果全部磨洋工[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
知道为啥淘汰?好的话会淘汰?
好个串串!严重违背经济规律、违背人性。
好必有存!差必淘汰!硬搞无用!民心皆明!
我们这有这么一首打油诗 一进食堂门,稀粥两大盆。 盆里照着碗,碗里照着人。
别闹,安生过日子
男劳动每天10分工,女劳动每天8分工,计公分,年底结算,每10分工算一个劳动,每个劳动0.18元。这就是那时代的惨状。
听老人说过,妇女生孩子发两个鸡蛋,生完三天就去干活了,不干活没票
人民公社好还是包产到户好?
吃大锅饭年代什么都是集体的,大家一起干活收成是集体的,每天挣工分年底结账。收成这是按人头分,磨洋工…
照抄苏联模式,
任何一项制度都要以时代为背景来看 不要都觉得自己是专家似的 在这里瞎逼逼
如果农业只靠人力和畜力,没有农业科技的话,不管是人民公社会还是包产到户农民都是很辛苦。
人民公社好
农业学:大睡!工业学:大吃!
成立特区把喜欢的人和它们子女都送进去!
非蠢即坏!!
好文章,客观理性分析问题,不是人民公社这种生产生活组织形式不好,是有先决条件,关键还是在于人。
人性改不了,那就永远不合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小编说,吃饭不要钱,这是真滴,让大家吃饱,这就是假的了
这是在讨论吃屎有没有好处吗?
只要没有新的公社就好
成功率五万四千分之一也能说好?
在中国,人民公社是否有生命力,有待历史结论,但这确是一篇可读的文章,有数据,有事实,有分析,有论证。
还是国企好[呲牙笑]!人民公社并不是国企。
所谓政治就是平衡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运行规则。但是把个人利益清零那种做法是绝对不可行不可取的
壮劳力干一天,为一个工作日,算十个工分,就值3毛钱。
没前辈们吃苦耐劳的付出那有现在富足生活
你是真坏
看来你家在人民公社时期丰衣足食
经济发展的好不好,是人能不能干决定的
如果人民公社在,农民养老问题,还是问题吗?
那是社会主义的公社,一去不返了。
落后靠人,发展靠科技
但愿这种狂热的历史烂剧本不要重演!!!
人民公社需要有公心,有能力,脚踏实地的领导,他必须不投机钻营。
走,去给锄把亲亲脉
历史是个圈,
那个时候吃不饱穿不暖的是个别地区和个别人,现在不是也有生活不行的吗,如沂蒙山老区。我干煤炭基建,走的地方可不少,就是没在山区工作过
是发展方向,经过实践完善后,定然显示其活力!
原始社会,饿死的人不计其数
[点赞]
好文章,真正的好文章。小编确实是有水平
都是老马那本书把人害的
现在把田分了,如果那家人孩子们能读书的都到城里工作了,田地就没有人种了,那家孩子读不了书的,留下来了,他们的地就不够种,就外出打工了,留下来的都是老人孩子
重走人民公社路不是不行,前提是农业生产必须是全方位的农业机械耕作才可以,要是靠那时候的人力种田是不现实,人力种田太累
人民公社发展要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壮大。
不知道,自己心里有杆秤就行
好坏历史已告诉你了
人民公社就是国企,包干到户就是私企
[大笑][大笑][大笑][大笑][大笑][吐舌头眯眼睛笑][吐舌头眯眼睛笑][吐舌头眯眼睛笑][吐舌头眯眼睛笑][吐舌头眯眼睛笑][吐舌头眯眼睛笑]
站着说话不腰疼
好文![点赞]正告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历史会清算你们的。
办法是好的,只是忽略了人性的丑恶
弥足珍贵的探索![点赞]
不依存于需大量进口的区域,不能买到更便宜的产品,公社单靠内耗,只能是越做越穷。周家庄的产品靠高价卖,购入的物资靠低价买。如果周边没有私有化,大家收入都那么一点,单蔬菜上,他高价就卖不出去,工厂用工成本高了,他想买低价的物资他就买不到,慢慢他就陷入内卷神坑,大家越来越穷。
狗狗叫,猫猫闹
,
周家庄的模式可向全国推广,这样,中华复兴指曰可待。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有机会可以到当地实地考察考察,不就一目了然了吗?
每个年代都有符合每个年代的特色
人民公社起了很大的作用。
人民公社好啊,
实践是教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照这一看,现在世道变了,
抛开当时的条件来评论当时政策和决策都是耍流氓!
人活在世上不单单只是为了生存!
人民公社有利于交公粮,支援工人建设。要搞制造业必须先搞基础,先铺路架桥、找油田、炼钢铁、建电站…基础建设周期长,长期没有营收,不交公粮工人吃什么?那时粮食产量不高,家家养几个小孩。如果包产到户,公粮有可能好收吗?
要辩证的看,历史的看,既有优点也有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