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金陵镇赶集索性就去凑一凑热闹,顺路再去看一看镇流老街,没想到路给走岔,无意间来到石狗屯。石狗屯这地名听起来就感到非常的讶异,为何叫石狗屯想来起名的这段故事非常有意思,希望知情的网友讨论一下。从石狗屯前去镇流老街,经过刘氏宗祠,刘姓毕竟是中国古老的大姓,路过就前去看一下。
刘姓是我国古老的姓氏之一,同时也是我国望族大姓,关于刘姓的起源,之前写过文稿就不再详细,本文只写镇流村的这只刘姓。以前上中学的时候身边的同学都是黄、李、卢、甘、谢、马、方等姓氏的同学,因为这几个姓氏在那桐算是大姓,然而身边有个同学姓刘感到非常的突兀,感觉所生活的环境里刘姓就是个小姓。当然,那是小时候对姓氏认知的缺乏,还有自己接触的人不多才有自己肤浅的世界观。
询问得知刘姓同学家是镇流,当时误认为镇流是镇刘,不姓刘才怪,后来得知镇流不是镇刘更是把自己往井里送,原来自己的世界这么小。上初中历史课后得知有个皇帝叫刘邦,当时还开玩笑班上的刘姓同学是不是跟刘邦有关系,同学笑着说自己要是跟刘邦有关系,家里就是名门望族了。当时想着都姓刘,镇流的刘姓若不是跟刘邦有关系岂不是白姓刘了,为此对镇流的刘姓感到非常的神奇。
祠堂大厅的墙壁上有镇流石狗屯刘姓的来源,落业始祖刘霄、刘养两兄弟于明朝景泰年间从南宁府心圩百高岸搬迁至隆安县镇流定居,至今繁衍24代600多年。查阅过南宁市心圩街道的刘姓资料,毫无意外的是心圩刘姓祖籍是山东青州府白马县,北宋时期追随猛将狄青南下平乱。侬智高之乱平息后开垦戍边,成为北宋时期第一批戍边的留汉人。
祠堂灵台上c位的则是镇流刘氏2、3世祖的灵位,祭拜台下的墙面则是字辈,已排到24辈。前9辈的没看到字辈,字辈则是9代之后开始排,出现这样的情况可以理解,因为留汉人戍边以来战争不断,为保命不断迁徙,族谱弄丢情有可原。据说狄青北返后交趾入侵邕州,杀了5万多人,5万多人中大部分是留汉人,不分姓氏的族谱被弄丢亦可以理解。
说到广西南宁周边大多数姓氏祖籍来自山东白马县,部分网友都说是攀汉,感觉这话不对,要知道地方土著壮族跟汉族的差距有多大,就好比做族谱这事,即便是明朝之前丢失,明朝之后才出现。大伙可知道明清时期的土著基本上没接受过教育,能修族谱的只有文化才有能力修族谱,明清时期能够接受教育的也只有大家族才有资格接受教育,本人的观点就是修的起族谱的都是戍边的留汉人。
族谱只是家族的延续,再看看留汉人的墓葬方式,再到被狄青将军赶到桂西山区的土著的墓葬方式就知道文化差别有多大。留汉人大多数都举行二次葬,二次葬的原因则是汉人南征北战,死后就地掩埋,战争停止后人将头葬的先辈取出遗骸,带回祖籍地入葬,喻意则是落叶归根,而且入葬还有墓碑。土著民的入葬方式想来跟留汉人的入葬方式差别非常大,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隆安县的布泉,还有平果、大化、天等、大新等地的崖葬,看看土著跟留汉人的墓葬文化有什么不同。
刘氏宗祠里看到刘邦的画像,此时说镇流的刘姓跟刘邦没有任何关系,想来打死都不相信。刘邦是2000多年前的人物,自宋代也得有1000多年,即便是有关系,想来山东白马县的刘姓除了DNA扯得上关系,血缘上应该不算是太亲近。毕竟出五福即可通婚,就好比如现在镇流的刘姓,嫁娶心圩的刘姓,想来不应该有近亲婚姻的说法。刘姓毕竟是有贵族血统,想来刘姓应该不会跟刘姓通婚,除非是其它姓氏改刘姓。
镇流的刘氏宗祠修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清朝光绪年间修复过,刘姓毕竟是当地望族,修建的祠堂规模应该不小。清末民初毁于大火后再建,可惜的是再建后的刘氏宗祠被“迎四新除四旧”运动期间再次被毁现在看到的祠堂则是2009年复建的。祠堂门前的石柱有一台石鼓,这台石鼓就是清朝乾隆年间的老古董,镇流的刘氏老表记得保护好,这石鼓老值钱了,要是有哪个二楞给搬走刘家就损失惨重了。
镇流的刘氏来自南宁的心圩,心圩刘氏则是山东白马。西乡塘区坛洛镇的中北村有刘氏宗祠,那桐镇龙江村午球屯的刘氏也来自山东白马,想来这几支刘氏都是同一支脉的。山东白马县,让很多人反驳就不解释,因为历史原因无法区考究,本月11号石埠街道石西村李氏因找到山东白马的根源而举办大庆活动,感兴趣的朋友有时间可以前去看看,预祝大家旅途愉快。本文是茶后文,看看就好,专家笔下留情,谢谢。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