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疯子”是黄埔二期生邱清泉的外号,他自己对这个外号颇为得意,因为它除了形容他性格异于常人外,还刻画出了他在战场上的“不要命”。
除了“疯”以外,邱清泉还有一个在当时人所共知的特点:迷信。而这个迷信也有两层意思,一是盲目相信算卦等,二是盲目相信蒋介石。
1922年,不甘心在家乡做“邱老师”的邱清泉赴上海求学,因为家境一般,他不得不入上海大学社会系半工半读。
上海求学期间,邱清泉受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影响,认定国民党就是“正统”,摩拳擦掌间,他生出了投奔之意。
决心投奔前,邱清泉刻意请人算了一卦,卦上说他“运势向南,有贵人相助”。得了这个“吉卦”后,他激动得一整晚没睡着。
决定依卦象南下广州的邱清泉,临行前给自己的老父亲邱箴衡写了一封信,信中,他豪迈地抒发心志道:
“壮士中三尺剑,雄图胸里十万兵”。
到达广州后,他考进了黄埔军校,成为了黄埔第二期工兵科的学生。

邱清泉
黄埔军校的军事教育,“注重实用,不尚空谈”,除了课堂教育外,还非常重视操场教练和野外演习,且更重视实战的应用。
在这种教育体系下,邱清泉在校期间,就参与了平定商团叛乱、第一次东征等战斗。打仗打得多,升迁自然也快,1926年5月,他就被调任黄埔军校第五期入伍生工兵营第三连连长。1927年,他还担任了武汉军校工兵大队第二队上尉队长。
这时的邱清泉更加相信卦象了,最为重要的是,他还确定了卦象中的“贵人”,他认定这个贵人就是当时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公开叛变革命。武汉军校师生掀起了讨蒋高潮,邱清泉想都没想,就加入了“贵人”的阵营,因公开“反苏反共反国共合作”被幽禁半个月后,他潜逃离汉赴宁,正式投奔蒋介石。
可惜,邱清泉一开始并不受蒋介石重用,原因很简单,老蒋素来推崇曾国藩的识人之术,他对于外表平平且一脸愣气的邱清泉,并没有好印象。
期间,共产党多次向自幼家境贫寒的邱清泉伸出橄榄枝,无奈,他太相信卦象,眼里心里只有他的“贵人”、“正统”。
为了得到蒋介石的赏识,邱清泉是费尽了心机,他不仅在战场上不要命,还专门迎合“贵人”的心意,为《扫荡月刊》、《扫荡报》撰写反动文章。
终于:1933年,即邱清泉投奔“正统”11年后,他得到了蒋介石的赏识,被委任为了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政训处少将处长。

蒋介石与邱清泉
邱清泉真正的转机是1934年,这年,31岁的他被派往德国柏林陆军大学留学,学习机械化部队理论。曾经在乡里教书的邱老师,还有幸与古德里安等德国名将学习。
毕业回国那年,邱清泉激情满满地向蒋介石建议组建现代化的国防军,蒋介石听了自然不能不当一回事,他在激动之余,认命邱清泉为了教导总队参谋长。
1937年的南京保卫战中,目睹日本人在南京暴行的邱清泉表现不凡。因怀抱仇恨,只要和日军对垒,他就激动得像发疯一样,猛冲猛打。日军一听到“邱疯子”的名字,都颇为畏惧。
1940年的昆仑关战役中,邱清泉奇袭日军,占领六塘,截断日军退路,为中国军队取得昆仑关大捷打下了伏笔。战后,“邱疯子”迎来了他人生的高光时刻:被国民政府授予邱清泉四等宝鼎勋章,调任5军副军长。

1939年底,中国军队在昆仑关战役中发起冲锋图

1940年,昆仑关大捷
邱清泉更加相信卦象里的“运势向南,有贵人相助”了,只要是在“向南”,他就激动不已。在后来的滇西反攻战中,他也立下了不少战功。可这种“迷信”也给他带来了麻烦,随着对“运势向南”的越来越坚信不疑,他对“向北”产生了畏惧。
抗战结束后,邱清泉因抗日有功而声名远播。无数人曾感叹,若他和老战友戴安澜一样战死沙场,或者没有后来的那些事,他定会成为民族英雄。可历史没有如果,因为“迷信”,他在抗战胜利后,迅速由“英雄”化身为了屠杀进步人士的刽子手。
1945年12月1日,邱清泉率第五军与国民党特务一起,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一”昆明惨案。期间,他为镇压呼吁停止内战的西南联大师生:炸死师生4人,重伤29人,轻伤30多人。
解决掉一系列“麻烦”后,他紧锣密鼓投身内战。
内战初期,邱清泉旗开得胜,他多次击败解放军,为此,他还曾吹嘘说:“解放军逢五(第5军)不战。”可随着局势的发展,国民党军开始在内战中失利,战线开始向北推进后,邱清泉的心态越来越不好了。
1948年,济南战役时,邱清泉增援来迟,他率部驻河南商丘。邱清泉的心态彻底崩了,他觉得“商丘”音同“伤邱”,对他非常不利。
为了不继续留在“伤邱”,邱清泉几次打报告:请求撤离商丘。
淮海战役中,邱清泉与杜聿明一同被解放军包围在了陈官庄。此时的国民党大势已去,他所迷信的“正统”已走到穷途末路,而他的“贵人”则完全乱了阵脚。淮海战役后期,蒋介石何应钦等催促白崇禧从武汉到蚌埠去指挥,说“非你去不行了,‘总统’方寸已乱,再不能指挥了。”

左四为邱清泉;左五为郑洞国;左七为杜聿明
空军司令周至柔回忆蒋介石的昏乱时说:
“那时长春机场已被解放军攻占,他(蒋介石)还叫我派飞机到长春把郑洞国带回来,我说‘战斗机飞得那么快(不能用直升机),绳子够不着,即便吊着,拖也把他拖死了’。哪知道他说:‘死的也好’,把人整得哭笑不得。”
到了末路的邱清泉,迷信病又犯了,他非说杜聿明指挥部院子里长的那棵树和院子组成了一个“困”字。因觉得它的兆头不好,他再三怂恿杜聿明将树砍掉。杜聿明不是迷信的人,他自然不能理解他。
邱清泉最后竟为了这事,和杜聿明急眼了。杜聿明无奈,只好哭笑不得地把树砍掉了。树被砍掉后,邱清泉又悲哀地发现:院子里没树木以后,只剩下了人,这不是从“困”变成了“囚”了吗?
除了指挥部里的“不好兆头”外,邱清泉在淮海战役开战前,曾遭遇了另一个不好的兆头。
原来,开战前,迷信的邱清泉曾组织官兵宣誓。宣誓时,他嫌秘书写字太雅,亲自写道:“如有违背誓言,天诛地灭,雷打火烧,红炮子穿心。”见秘书有鄙夷之色,道:
“你太文绉绉了,当兵的最怕红炮子穿心。”
宣誓仪式时,邱清泉还请来了“剿总”司令刘峙出席。原本一切都很顺利,将士们士气也很高,可戏班开戏后,刘峙居然点了一出“咿咿呀呀”、“软软糯糯”、“凄凄惨惨”的言情戏。
邱清泉觉得这是“杀”士气的事,非常不吉利,精心策划的宣誓,最后落了个“凶兆”,他心里甭提有多不是滋味了。
如此多“坏兆头”,严重影响到了邱清泉的心态。被围陈官庄后,随着阵地越来越小,邱清泉心急如焚。他和蒋介石一样,阵脚乱了。

第二排右一为邱清泉,时任第五军军长
眼见解放军越打越多,士气越来越旺,邱清泉为了防止将士“投诚”,竟组织了“军官防谍组”、“军官督战队”,互相进行监视,督促官兵死打硬拼。
与此同时,他自己却开始借酒消愁,他还将兵团部京剧团的一个女演员找来唱《玉堂春》、《贵妃醉酒》。
在这个过程中,邱清泉想了很多,人都说:人不论多大年纪,遇到挫败都会想起父母。邱清泉也常在半睡半醒中喊母亲,他甚至开始梦见她。
邱清泉一直觉得愧对母亲,就在5年前,他的母亲被诊断为了肝癌。母亲病重之时,正在昆明城郊驻地的他两次请假,均未得批准。母亲病逝后,他再次前往请假奔丧,依旧未得许可。
无奈之下,悲痛欲绝的他,只得撰挽联拍电回温州,以寄托哀思。在驻地不能回乡送母亲最后一程的邱清泉,又写了《哭母》和《秋夜守制》悼念母亲。
可这些诗词如何能完全寄托他的哀思呢?母亲死后的5年里,每逢母亲忌日当晚,他都会整夜独坐,如他自己诗中所说,他是“蜡炬烧残肠欲断,拼将秋泪落双双”。
频繁梦见母亲后,邱清泉的迷信病又发作了,他总觉得:梦见死去的人,往往代表自己的阳寿也要尽了。
确信自己“阳寿将尽”的邱清泉,竟然频繁对人絮叨说:
“我今年已经46岁了,看也看够了,玩也玩够了,什么都享受过,就是死也值得了。”
邱清泉这话,表面是“看淡生死”,实际却体现出了他对“死”的畏惧心。一个人越在意、越害怕什么,才会频繁地提及,并不断强调自己“不在意、不害怕”。
邱清泉一遍遍强调自己“死也值得了”,实际是想宽慰自己那颗怕死的心。

邱清泉与杜聿明
可要说他怕死,又并不完全是,他的“迷信”,远远强于他对死的恐惧。
淮海战役最后时刻,毛泽东写《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将他列为杜聿明集团的二号人物,促其投降。陈毅也写了劝降书给杜聿明。
这些信件被邱清泉秘密截获后,他毫不犹豫地偷偷将这些信件烧毁了。陈毅继续写,杜聿明接信后犹豫不决,询问他意见时,他竟二话不说,直接将劝降信撕掉后道:“投降何谈骨气?”
是什么让邱清泉死活不肯投降?答案是他对所谓“正统”和“贵人”的迷信。撕掉劝降信后,他还下令:一线哨兵再有递解放军信件者,就地枪决。
1949年1月6日下午3点,解放军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李弥兵团很快全线崩溃,邱清泉兵团阵地多处失守。面对大崩溃,邱清泉阵脚全乱,他不断地在地图前喃喃着:“真正崩溃了,真正崩溃了”。
战况最严重之时,将士们发现邱清泉不正常了,他竟端起酒咕咚咕咚一阵猛喝,喝完后,他一边喊“崩溃了”,一边直接倒到了床上,用被子把头蒙住。
兵团参谋长李汉萍着急忙慌地跑来请他指示时,他竟跳起来怒气冲冲地大喊道:“让它崩溃好了”!李汉萍虽见识过邱清泉的“疯”,却也从未见过如此歇斯底里的他,当即吓得愣住了。
解放军奇袭司令部后,邱清泉想到了逃跑,他随即胁迫杜聿明下令自行突围:他还想最后再搏一搏。不过,这次,他不再迷信“运势在南”了,他在临危之际,选择自带一营兵力北逃。
邱清泉终于不迷信了,可他终还是为自己迷信的大半生付出了代价。他在北逃中,迎头撞上解放军阵地,身中6枪倒地阵亡。
他死后,嘴巴竟一直未闭合。人说,人死时“闭不上嘴”,往往表示死者“有话要说”或者“有悔恨”,若真如此,他临死时,究竟想说什么呢?
邱清泉死后,蒋介石得其死讯,追封他为上将军衔。可国民政府对他的优待,也仅此而已。
颇为值得一提的是,邱清泉死后,他的夫人和女儿们乘坐国民党军舰前往了台湾生活。其子邱国渭因未能赶上军舰,不得不留在了大陆。

邱清泉与夫人、两个女儿和儿子邱国渭
所幸,在共产党的帮助下,邱国渭完成了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学业。毕业后,他被分配做了外文书籍的采编工作,工作地点是上海市图书馆采编部门。
因工作出色,邱国渭还得到了很多优待,当时学术界只要听说是他的学生,都可跳过实习直接工作。80年代,他被任命为图书馆外文采编部的副主任。1985年10月,他还兼任了上海市政协委员。
正是在80年代时期,邱国渭与失散多年的母亲、妹妹们取得了联系,得知他们都已定居美国后,他决定前往探亲。
后来的邱国渭分三次低调完成了定居美国的计划,每次探亲时,他都带上一个女儿,三个女儿都被送到美国后,他也留在了美国,并再也未返回大陆。
邱国渭的选择,究竟是为了与家人团聚,还是受父亲影响,还是其他,其结果已不得而知。世人只知道:自打去了美国后,他就像人间蒸发了一般,再也未曾有过音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