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灭蜀之战,若换诸葛亮之子守绵竹,蜀汉还会灭亡吗?
公元263年,魏军向蜀汉发动了致命一击。当魏军将领邓艾成功越过险峻的阴平山道直抵成都之时,蜀汉的命运也步入了不可逆转的溃败境地。这场围绕绵竹展开的关键战役,正是决定蜀汉命运的分水岭。在战斗中,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为什么选择在城外列阵迎战,而非坚守绵竹城?如果他当时选择了坚守,又是否能够扭转乾坤,救蜀汉于灭亡的边缘?
公元263年,魏军出师灭蜀,司马昭设计让邓艾和诸葛绪牵制驻扎在沓中的蜀汉大将姜维,而钟会负责主攻汉中。然而,姜维凭借卓越的军事素养,突破了诸葛绪的封锁,成功回到西域。尽管汉中失守,姜维却在战略重镇剑阁布防,阻滞了钟会的魏军。魏军接连受阻,粮道供应受限,陷入僵局。如果不找到突破方法,他们不仅无法延续灭蜀的计划,甚至连汉中都可能难以保住。
在这种紧迫情势下,邓艾向司马昭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他建议偷度阴平,威胁蜀军的后方涪县。面对如此关键的决策,司马昭最终采纳了邓艾的建议。于是,邓艾率领精兵,冒险越过险峻的山道,向涪县挺进。
邓艾并未直接将目标定为绵竹。实际上,他的首要目标是迅速切断涪县的后勤供应线。当邓艾的军队顺利突破涪县后,剑阁的蜀军便腹背受敌,失去了补给保障。诸葛瞻未能及时抢占涪县的要地,导致蜀军陷入被动。尽管涪县地势险要,黄权的儿子黄崇也曾建议利用地形固守,但诸葛瞻担心敌军善用奇兵,最终没有采纳这一建议。等到邓艾军队顺利通过涪县,蜀军的交通线被彻底切断。
回到绵竹的废墟,我们看到,诸葛瞻选择背靠绵竹城列阵迎战,而非坚守城池。这一决定被后人广为批评。若诸葛瞻坚守绵竹,不仅可以逼迫邓艾久攻不下,甚至有可能拖延时间,等到援军赶来。不过就算诸葛瞻一心固守,他也很难抵御住邓艾的精兵强将,再加上魏军主力的强攻,绵竹终究难以长守。
战斗打响,邓艾指导儿子邓忠和将领师篡对蜀军侧翼展开猛攻。虽然蜀军阵列严整,士气高昂,但在连番冲击下,侧翼逐渐被突破。尽管诸葛瞻、黄崇等将领拼死抵抗,但在难以匹敌的魏军攻击下,蜀军终究不敌,诸葛瞻等人全部战死沙场,蜀军彻底溃败。这场战斗中的惨烈程度,无疑为蜀汉的最终灭亡埋下了致命伏笔。
到了这一步,魏军通过邓艾的出奇制胜战术,已经直逼成都城下。蜀汉在绵竹的失败,不仅意味着丧失了最后一道屏障,也宣告了三国鼎立局面的终结。魏军以少胜多的战术智慧,最终奠定了邓艾军事生涯的巅峰一战。
绵竹一战后,蜀汉政权犹如风中残烛,最终在邓艾、钟会等魏将的合围下,彻底走向灭亡。这场战役背后不仅有不可回避的军事误判,更折射出蜀汉君臣遭遇外敌入侵时的急功近利与决策失当。这不仅是诸葛瞻、黄崇们个人的悲剧,更是蜀汉政权乃至整个历史长河中的一段注定要被人铭记的往事。
从邓艾的冒险之计,到诸葛瞻的背水一战,涪县和绵竹的失守,最终改变了蜀汉的命运,也给三国争霸的历史画上了句号。#视界频道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