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唐伯虎花天酒地、纸醉金迷,活脱脱一个堕落的富二代;
传说中,唐伯虎艳福不浅、风月无边,娶了九个老婆;
传说中,唐伯虎卖身相府,三笑偷香,传为佳话;
传说就是传说……
真实的他一生坎坷、困顿,却充满了矛盾。外表的不羁和行为的放浪只是为了掩饰其内心的苦闷与感伤。
亦如他的题诗山水画,写实性不强,却通过诗画结合的方式表现出了失落、风流和舒旷。
也更因此,我不愿叫他的字,更愿称他为唐寅。派系争斗的牺牲品在吴门画派的诗画家当中唐寅是十分特殊的一位,他一无功名、二无背景,他是来自一个彻底的商贾家庭。
众所周知,唐寅的父亲唐德广是苏州商业最为繁华的阊门地区的一个饭店老板,受够了职业鄙视的唐父不愿儿子再走自己的老路,于是在教育方面格外重视。
而唐寅也同样不负所望,16岁便以第一名考中秀才,还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共同成为了“江南四才子”。19岁时又娶了江南名士徐延瑞的次女,正可谓是春风得意,羡煞旁人。
可惜唐伯虎的高光时刻却在他24岁的时候戛然而止。
一年之内,父母、妻子、儿子、妹妹都相继去世,家境衰败,唐伯虎孑然一身,万念俱灰,更是忘记了父亲的教诲,每天沉浸在痛苦里。幸得好友祝允明耐心开导,他才走出阴霾,潜心读书,却爱上了古文辞的研究和创作。
《秋风怀旧图》
这样的行为在好友祝允明、文徵明看来就是不务正业,于是劝他考取功名,为了展现才华和志向,完成父亲由商转仕的期望,唐寅决定备考,但距应天府公试也只有一年的时间了。
但天才就天才,即便只有一年,唐寅他在在乡试中一举夺魁,考得解元。
乡试的解元很多,但唐寅这个第一的含金量非常高,这就跟北京的中考第一和三、四线城市的中考第一一样。唐寅所在的南直隶乃全国考生文化水准最高处,也是科举名额竞争最激烈处,这个第一名足以说明他的学养深厚、广博,远远不是普通的读程文的举子所能比拟。
如果唐寅科举成功,他不仅可以改变自己的身份,甚至还能像吴宽、王鏊那样在朝为官,并延续这些吴中前辈对全国文坛的影响。
《函关雪霁图》
但,如果只是如果。历史以一场科场案结束了唐寅的锦绣前程,这看似偶然其中也蕴含着某种必然。
唐寅在进京赶考后,不是忙于复习,而是整日与朋友出入于吴宽等吴中官僚要好的同僚之门。他的本来意图无非是展露才华,好友文徵明得知此事后立刻写信劝诫,唐伯虎却对此嗤之以鼻,回信道:"我的天性就是这样,若是你看不惯,以后就别做朋友了。"
不听劝的唐寅也因此自食恶果,正是这种吴中文人的交游、唱和与推许引起了祸患,他的积极应酬也成为了舞弊案中对他不利的证据,更使他成为了文坛、政坛派系、地域争斗的牺牲品。
对于那些好古博雅的吴中文人来说,他们都能在唐寅的身上或多或少找到自己的影子,这也是唐寅之所以有着如此魅力的关键吧。
《沛台实景图》吴门《夏雨牧归图》与浙派《风雨归庄图》《水南翰记》:“唐子畏名成而身废,闲居作美人图,好事者多传之览其遗迹,未尝不叹其志之有所托也。”
对于那些多少有着类似遭遇的文人来说,他们不仅能从诗画的对照中读懂作者的幽怨、不满,更能因此引发自己的心理共鸣。
由于有了这种惆怅情绪,加之更加深厚的文化修养,唐寅的诗画不追求过分的夸张、外露,而是以一种比较含蓄的手法进行表现。
他的绘画在吸收南宋院体画风的同时,弱化了其笔法粗野的一面,加入了苏州文人画中舒缓雅致的笔调。
他的题画诗则既不追求艰深,也不追求放荡,而是在口语化中蕉含着无限的寄托之情,读来往往让人唏嘘不已。
张路《风雨归庄图》
如《夏雨牧归图》,画面的是风雨中人们归家的场景。画面右上方的题诗为:“狂风骤雨暗江千,万籁山中夏亦寒。都有牧童牛背稳,归来一笠带苍烟。”
同样类型的场景,浙派画家张路也曾绘制,名为《风雨归庄图》,也是立轴的形式,风格却有不小的差异。
张路更关注场景的真实性,也更具自然主义的特点。他把人物与房子画在前景之中,离得我们很近。中景是一片苍茫的水气,远景则是笔墨湿润的高山。运用明确的前后、虚实关系来展现风雨中的场景,给人逼真、生动的感觉,而前景中那些吹动的枝叶,更是加强了现场气氛。
相比之下,唐寅的绘画就没有提供这么强烈的在场感。
他把人物、房子放到了画面中的中景部分,周围是大片没有明显浓淡差别的树木和石块,即使远景的山峦下方有些虚空的处理也没有张路画得那么逼真。
然而这样的绘画方式却为我们提供了许多转折的道路,使我们在观赏是不会一眼望尽所有的山峦和树木,而是随着山路的蜿蜒在从上到下,从左至右的感知。
《夏雨牧归图》
如此,即便画面写实性不强,也可以通过诗文题跋的辅助,让我们注意到画面中诸如“牧童牛背”的微小细节。
又如“一笠带苍烟”这样的意象,如果画出来,显然需要把人物画得较大,难以和万籁山中这一广阔的空间匹配起来。而诗的介入使这空间的矛盾就很容易地解决了。
可见唐寅用诗的语言回避了某些视觉表现比较费力的方面,也拓展了绘画表现的时空。
结语:
唐寅通过自己的诗歌引导读者进行时空的联想,以弥补绘画上写实性的不足。
这样他就有更多的精力去处理笔墨、形体和布局等抽象视觉语言的安排,也让他的画面看上去更加清晰、整体。
如果说山水诗画的形式还只能间接地表现唐寅的思想情感的话,那么以人物为主的诗画其寄托之情则更加强烈,也更能引发人们对其怀才不遇的感触。
不过还得下次再说,(*^▽^*)。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