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生智封锁南京撤退通道,真是“神来之笔”——让人无路可逃。
1937年,淞沪会战刚结束,国民党军队被日军打得节节败退,上海失守后,南京城成了下一个战场。
这座千年古都,人口上百万,原本是繁华之地,却因唐生智的“死守”决策,陷入了一场浩劫。
唐生智临危受命,出任南京城防司令,一副“誓与南京共存亡”的样子。
他的这个“死守”策略,不仅没能守住南京,反而让几十万军民成了日军屠刀下的牺牲品。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唐生智决策混乱,执行力堪忧
唐生智一上任,立马封锁了撤退通道,不让渡船通行,还把南京的唯一撤退路线堵得死死的。
他说这是为了“让军队死心塌地守城”,但实际上却给守军和百姓都“判了死刑”。
更离谱的是,他在12月12日突然下达撤退命令,说撤就撤,导致军队一片混乱。
守军有的根本没接到命令,孤军奋战到最后全部阵亡;有的接到命令后,又发现根本没办法渡江,只能混在人堆里,试图逃命。
唐生智这一手操作,简直是把南京当成了“瓮中之城”,把几十万人推上了绝路。
第二,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组织纪律涣散
淞沪会战打了三个月,国民党军队已经元气大伤,很多士兵连武器都丢了,光靠人头硬顶,怎么可能守住南京?更何况,南京守军本来就是临时拼凑的,各部队之间配合混乱,指挥系统也是一团糟。
唐生智临阵受命,虽然喊得响“死守南京”,但他手下的军队根本就没信心守住。
士兵们心里都清楚,装备不如日军,弹药也快见底,守城无异于等死。
结果到了撤退时,大家只想着保命,各自为战,完全没有组织可言。
这种“各自为战”的局面,让日军的屠杀更加肆无忌惮。
第三,蒋介石的战略逻辑,埋下了南京的悲剧伏笔
蒋介石当时的算盘其实很简单:南京必须守一守,哪怕守不住,也要拖住日军,给国际社会看看中国“顽强抵抗”的样子,好让苏联和欧美国家给点援助。
说白了,南京就是蒋介石手里的一张“政治牌”。
但是,他心里也清楚南京肯定守不住,所以早早就安排自己的人撤离了,留下唐生智去“当英雄”。
蒋介石的这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战略,确实在全国抗战中发挥了作用,但对南京却是致命的。
南京成了一座孤城,唐生智成了替罪羊,而几十万平民和士兵则成了日军屠刀下的牺牲品。
唐生智的死守南京,不是他一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国民党战略决策的失败。
南京保卫战,表面上看是“英勇抵抗”,实际上却是一次“注定失败”的行动。
唐生智的决策失误,只是加速了这场悲剧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