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中写道:与小人交,如入庖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与君子交,如入幽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良师益友”对人的影响,可谓有着“分水岭”般的作用。
从少年时代开始,我们就需要摆正认识,学会辨识,在交友的路上“趋利避害”。如果你还很迷茫,不如看一看《史记》,从太史公司马迁描摹的各类人物传记中找到交友的方向。
01
以“本纪”式人物为友,涵养大格局。
“与凤凰同飞,必是俊鸟;与虎狼同行,必是猛兽。”一个人想要变得优秀,首先就要与优秀的人同行,与优秀的人同行,也是我们个人成长最快的途径。
在《史记》中,有十二篇本纪,本纪实际上就是帝王传记,《五帝本纪》记录了上古传说的五位帝王,也就是黄帝、颛顼、帝喾、唐尧、禹舜,《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记载夏、商、周三代的历史,《秦本纪》《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记载了春秋战国到秦汉之际的历史,《高祖本纪》《吕太后本纪》《孝文本纪》《孝景本纪》《今上本纪》,叙述的是汉代的历史。
纵观这些创造历史的帝王,作者司马迁无不对他们的人品、魄力、能力、定力进行褒奖,同样也对他们的成败、缺点进行了描述,表达出一种爱恨交加的复杂情绪。
当我们读这些帝王传记的时候,更多的是一种崇敬、仰慕的心情,他们的共同点在于:善于开拓进取、拥有大格局、大胸怀、大气度,能在云谲波诡的复杂形式中,凭借着知人善任、凭借着敏锐聪慧,创出一条利国利民的路来。
即便是并未成就的项羽,司马迁对他“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的雄才大略和英勇善战大加赞赏。同时,也对他刚愎自用,目光短浅,以至于“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进行批判。
须知少时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其实,每个人在少年时代,都曾有过激情、热血和理想。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遇到“本纪”式的人成为生命的导师和教练、或朋友,就能帮助我们打开人生的格局和视野,树立起敢闯敢拼的信心和决心,才会愈加清晰自己的人生目标,才会努力让自己拼尽全力,去攀登人生高峰。
02
以“世家”式人物为友,锤炼君子品行。
有人评论说,如果本纪就像是大树的躯干,那么世家就相当于枝条。《史记》中的三十世家记录了先秦时期诸侯与汉代诸侯权贵人物,而往往每一个世家就是一个诸侯国的兴衰。
孔子并不是诸侯,但司马迁出于对他的崇敬和尊重,也将他编入“世家”。
在《孔子世家赞》中,他写道,“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对于孔子这样的“圣人”,是我们一生都要学习的榜样。
如同《诗经》中曾说的那样:“像山岳那样高尚的品德让人景仰,像大道一样光明的行为会吸引人遵从。”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是为学、为人、为业的导引,年少的我们,多读一读《论语》,汲取先贤智慧,更要懂得辨识身边那些有着“孔夫子”的智慧和品德的人,以他们为良师益友,从而规范自己的言行,改正自身的缺点,磨灭那些骄躁、矫情。从而变得谦虚、悲悯、安静、沉稳。
一旦完成了这样的蜕变,人生才能从懵懂、迷茫,转而变得目标清晰、行动坚定,也才能从自我放纵,走向自我约束、自我警醒、自我管理,最后,成就一番事业。
03
以“列传”式人物为友,涵养家国情怀。
只有当个人的价值融入社会的价值中,人生的道路才愈加开阔,
《史记》列传中记载的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它记载的就是平民英雄,就是最普通的“小人物”因为心怀“家国使命”而成就自我的故事。
而这份“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自觉和勇于担当,正是一个少年区别于其他人,最为核心的要素。
《管晏列传》中,记载了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晏婴的故事,管仲与鲍叔牙的知己之情,晏婴与越石父的“平等”交往,这些栩栩如生的对话、行为,展现了他们作为政治家的经天纬地之才,以及个人的修养与待人接物的谦虚大度。
他们对辅佐君王,治理国家,有着深刻的理解,如管仲所主张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他们享有与公室相当的富贵荣耀,却并未以此骄奢淫逸。如晏婴,“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且懂得“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并“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屈原列传》中,记载了屈原忧国忧民却屡遭谗言被贬,忧愁幽思而作《离骚》,最终以身殉国的悲壮故事。
司马迁称赞《离骚》: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进而称赞屈原:“他志趣告诫,所以常常称引香草;行为廉正,所以至死也不苟且取容。自远于脏水和污泥,像蝉那样脱皮去污,而遨游在尘埃之外,没有染上尘世的污垢,洁白干净,出污泥而不染。”
时光跨越千年,管仲、晏婴相齐,屈原救楚的故事,总让我们感慨不已。只有将自己的命运与家国的命运紧紧相联,才能为自己的事业开辟出一条更广阔的道路,才能为自己的人生增添更厚重的注解。
04
以“游侠”式人物为友,习得几分“忠肝义胆”。
《菜根谭》中写道:“交友,须带三分侠气,方能成为挚友诤友”。这或许就是少年时代,对于“交朋友”的一种理想吧。
“侠气”简而言之就是:讲正气,讲义气,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
“游侠”则是指民间一群除暴安良、讲信义、救危扶难的英雄好汉。
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序》中,对游侠的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指出,不能错误地将游侠与豪强暴徒视为同类,一概加以讥笑。游侠也有值得被称颂的地方。
尤其是人们突遭厄运时,更期待能有“游侠”出现,于国家而言,是拯救时局,延续国运:
比如,专诸,吴国公子光的侠客,鱼肚内的匕首惊天一刺,吴王僚死于非命。
聂政,仲子的侠客。祝寿金让聂政虚荣心和自尊心得到莫大满足,母亲死后,毫不犹豫地干掉了严仲子的仇人,韩国宰相侠累。
荆轲,燕太子的侠客。风萧萧,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传唱千年。
于个体而言,是如同“及时雨”一般打破困境。
比如,司马迁列举的汉初的有名的游侠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等人。
他们虽然时常触犯当时的法令,但个人在道德上、廉洁谦逊,有值得称道的地方。他们的盛名不是凭空建立的,士人对他们的依靠也并不是毫无根据的。
年少时,或许每个人都有“仗剑走天涯”的豪情,据说“诗仙”李白也喜欢佩剑游天下。在电影《长安三万里》中,我们就见识了他与高适“不打不相识”的交友过程。
说到底,游侠精神,是普通人对于公平、正义、善良、正直的一种自发的坚守与维护,当一个人自带“侠气”时,就会让人觉得可靠、可信、可亲,也会逼迫自己多一份忠肝义胆,少一份一己私欲。
05
以“滑稽”式人物为友,习得“巧言胜三军”的语言艺术。
滑稽人物,是指那些凭借幽默、善于以讽喻的语言和不受拘束的行为来劝谏君王的人物。
为人处世,“会说话”的人,往往用几句微妙而中肯的话,就能让“悬而未决”的疑难问题迎刃而解,某些境况下,这种“巧言妙语”的作用丝毫不亚于《诗》《书》《礼》《易》《春秋》中圣贤书中所讲的“大道”。
比如《史记》中描写滑稽列传人物之一的淳于髡,他用三次隐语向齐威王进谏,每次都在轻松幽默的气氛中达到了“谏言”的目的,让原本等级森严的君臣关系多了一份满满的“松弛感”。
淳于髡是齐威王的赘婿,看到岳父沉溺于酒色耽于国家大事,众臣均不敢劝谏时,他就“漫不经心”地说了个“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大鸟的故事,以此唤醒齐威王的斗志,励精图治,威震诸侯达三十六年之久。
当齐国面对楚国大军压境,齐威王派遣他带着礼物去赵国求救兵时,淳于髡对于少得可怜的礼物心中很是不满,却讲了一个农夫用一只猪蹄、一杯酒乞求大获丰收的故事,暗喻礼物给得太少,赵国断然不会出兵。齐威王也“秒懂”了“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的道理,赶紧备足礼物让淳于髡上路。淳于髡也不负厚望,搬来十万救兵,楚军只得连夜撤离。
少年时代,最是冲动、任性和“较真”的年龄,与人交往中,时常“一言不合”就“把天聊死”了,非但让对话的双方很难堪,而且于事无补,甚至会惹祸上身,让自己陷入泥淖中。
对此,我们需要虚心学习身边那些善于用“微言大义”的方式来沟通的人,他们的言谈举止看似有几分“开玩笑”的意味,却总能很好地“类比”,为难题的解决,找到一个最简单、最具“喜感”的理由,轻松地化解难题。
这其实是一种大智慧,幽默诙谐的背后,是运筹帷幄,是条分缕析,是责任担当,此三者,才构成了“顶天立地”的人。
06
结束语:
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
年少时,努力让自己去结交《史记》中所列举的这几种类型的朋友吧,不要让自己沉溺在无聊的、碎片化的、低俗的快乐中,更不要被所谓的“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的所谓哥们义气而带偏。
一个人,最终有何等成就,往往与他相交的朋友有很大关系,跟着优秀的人,走着走着你就优秀了。
但愿你有足够的幸运,能够与优秀的人同行,如果没有,那就努力让自己变得优秀起来,并以此吸引优秀的人来到你的身边,形成了一个更加积极向上的圈子,去攀登更高的山。
作者:如风轻似云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