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故事丨王一民回忆回民支队

义和江涛 2024-12-15 20:42:40

作者:王一民

作者介绍:根据百岁老八路军吕硕回忆,王一民是河北肃宁县人,孟庆山游击军司令部及其下属游击军第三团1937年年末驻河间城里,王一民在游击军三团政治处任总务主任,他是保定第二师范学校的老地下党。1938年五月初换夏装的时候,王一民辞掉三团政治处的工作,回到肃宁城里在县基干队工作,任基干队政治指导员,后来王一民同志调走了。

正文:

一九三八年二、三月间,我被分配到人民抗日自卫军回民干部教导队,一九四一年五月调离,到现在已四十余年了。脑力已经不济,仅就印象比较深些的问题,写一点。边想、边写、边改,这是第三稿了,但仍不满意。因为有些问题,时间、地点拿不准,不敢保证完全准确。希望诸同志予以修正

(一)回民支队的诞生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冀中各族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人出人、有枪出枪、有钱出钱,纷纷拿起武器,组织抗日武装。有的叫自卫军,有的叫游击军,还有什么五路、六路、七路、八路、九路、十路……等等,可谓“司令遍天下,主任赛牛毛”。由贺龙率领一二〇师的亚五、亚六团,挺进冀中。接连打了几个胜仗,带来了红军的优良传统,对冀中部队的巩固和战斗力的提高起了巨大的作用,稳定了局面。

回民干部教导队,是由定县、安国、河间、肃宁一带的回民武装组成的。一九三八年七、八月,奉命开赴河间县城,与马本斋同志领导的献县、河间的回民教导队合编为回民教导总队。原回民干部教导队为第一大队,马永恩同志任大队长;河间原回民教导队为第二大队,马永标同志任大队长;不久又有马维舟、带文安、坝县一带部分回民武装,来沙河桥合编为第三大队,马本斋同志任总队长,丁铁石同志任政治部主任。一九三九年六月,在饶阳小官厅一带靠近冀中军区休整,正式改名为冀中回民支队,军区派来郭陆顺同志为政治委员。

回民支队是抗日战争初期,在中国共产党培育下成长起来的一支少数民族武装——少数民族民主革命的一面旗帜。不论平、津、保敌占区或冀中根据地的回族人民,都不顾家破人亡的危险,通过各种渠道,纷纷参加回民支队。这里特别要提出:在丁铁石同志的影响下,他的大哥丁溪野、弟弟丁坚,前后动员在北平的亲戚、朋友和在校学生,如金进、金城、韩强(女)及侄子丁天真……等多人参加回民支队,有的还带上家属投奔解放区。这对北平的回民影响极大。

(二)回民支队的建党工作和政治工作

一九三八年三月,回民干部教导队大约有三百来人,分三个中队。政治部主任肖秉钧同志是老地方党员。他下边只有三个小青年:刘世昌、白灏、李梯云(后改名李卓)。约在五月,杨铁城接替肖秉钧同志为政治部主任。他还带来一名党员杨心田(后改为杨略)。一天,在一个坟地的树林里,秘密召开党员会议,建立了党支部。杨铁城为书记,杨心田为宣传委员;刘世昌为锄奸委员;白灏为青年委员;我为组织委员。

不久,陆续有从军区派来的,也有从学校自动投来的小学教师和学生知识分子,逐步充实健全了政治部。白石庵任锄奸科长(不久刘世昌接替),李引菊(后改名李潜)为宣传科长;刘东星为敌工科长(刘叛变投敌后由马捷继任);金光灿(后改名金民)任民运科长;贾文任总务科长;我为组织科长。还有一些同志如郭运、任振宇、张星跃、田幼云……等同志,及原来的白灏、李梯云等同志分别担任各科干事。但这些科长干事中,除少数人外,还多不是共产党员。

当年七八月,部队随军区驻任邱县天门口,作了短期休整,发展了些党员。一天,军区忽然召集我们几个支部委员开了个会,下达了赴河间县与马本斋同志率领的回民教导队合编的任务,并委托马永恩、刘世昌我们几个人负责带队出发(当时不知政治部主任杨铁城为什么没随部队出发)。合编后,移驻沙河桥,丁铁石同志骑了匹大青马,赶到部队,担任政治部主任。他到部队后,使建党工作和政治工作进入了一个新起点。

合编后,分期分批地发展了一些党员,加上军区又派来一些党员干部,充实加强了政治机构,张浩、黄澄、郭运等同志分别担任一、二、三大队的教导员。各连队派了政治指导员,连队都陆续建立了党支部。

约在十月,军区召开了组工会认,会后在部队着重宣传党的性质、任务和方针、政策,以及八路军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使部队受到了一次很好的政治教育。为党在部队公开化作了准备。接着总队建立了总支,大队建立了分总支,进一步开展了建党工作。总队长马本斋同志是旧军人出身,经军区党委批准为“特别党员”。总之,部队不断扩大,党员数量也不断增加,到一九四一年五月,党员的数量已达到百分之二十几,接近百分之三十,作到了班有党员、排有小组,党员成了连队的核心。

(三)政治委员郭陆顺同志的到来

约在一九三九年秋末,部队同军区会合,广大指战员看到其他兄弟部队都有政治委员,渴望上级派政治委员来。当有人听到冀中军区将派红军老干部郭陆顺同志来任政治委员的消息时,就作为一件大喜事来传诵,政治部为未来的政委挑选通讯员、警卫员,司令部为未来的政委准备枪支马匹。马本斋同志还把自己心爱的大洋马给了政委隆重的迎接政委郭陆顺同志。

郭陆顺同志是湖南浏阳人,从小参加红军,身体比较单薄,文化也不高。但他意志坚强,革命精神旺盛,英勇善战,待人亲切诚恳,善于团结同志,生活艰苦朴素。他给回民支队真正带来了红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他的优良品质,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对马本斋同志影响很大,对部队迅速提高政治、军事素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从一件小事可以说明部队政治觉悟的提高:回民的生活习惯,最大特点是不吃猪肉,尤其老一辈的人,每到一地做饭前,先把饭锅烧干,甚至烧红,清除油渍,才能做饭。因此每天菜金要多花一些钱。当时其他兄弟部队,每人每天菜金是五分钱。党和上级为了照顾回民支队,每人每天七分钱。这在以前人们则认为是应该。政治觉悟提高后,纷纷要求取消,经上级批准才取消了这二分钱的特殊待遇。

(四)回民支队在深南

一九四〇年初,敌我斗争更加尖锐,敌人急于修筑沧石铁路。回民支队奉命挺进深南,配合深县、衡水地区人民,开展反修路的游击战争。在深南,除了掩护群众破路和春耕、夏收外,还要乘机打击敌人。在对敌战斗中,主要使用伏击战和麻雀战术。

(五)军民、官兵和回汉关系

(1)军民关系:尤其在深南,回支所以能够打些胜仗,除了指挥灵活和党的保证作用外,主要靠当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配合。首先是群众大力配合作情报工作,把敌人何时出动,人员武器的配备、路线等,事先搞清楚了,设下埋伏。为了不暴露目标,由群众在前边拾粪或作农活,当敌人接近伏击圈时,则扬土为号。指挥员相机下令猛打,出其不意,消灭敌人。每次打了胜仗,群众比战士还高兴,牵着牛、羊,带着水果、军鞋等来慰劳。地方党政领导,还多次动员青、壮年成批成批,甚至“青抗先”成建制的一队一队的参加回民支队。因而回民支队也成了深南人民的子弟兵,表现了深南人民爱回支,回支爱深南人民的情谊。

(2)回汉关系:深南地区入伍的战士,都是汉族。在他们入伍时,先得给他们作些政治思想工作,说明这是回民队伍,应尊重回民风俗习惯,特别是不能吃猪肉。汉族战士没有一个不愿遵守的。回汉族干部战士共同生活,共同战斗,同生死共患难,亲如兄弟,没有发生过互相歧视,互相排斥的不团结现象。

(3)官兵关系:同其他兄弟部队一样,亲如兄弟。因此,环境虽然恶劣艰苦,常常因敌情,吃不上饭,睡不好觉,但心情舒畅愉快:无忧无虑,不想回家,因而部队是巩固的,战斗力是强的。

0 阅读:32
义和江涛

义和江涛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