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称制度,很多中小学一线教师都有话说。虽然大家都承认,职称的存在是为了激励一线教师,但该制度引发的弊端却日益凸显,不少人因此发出了质疑声,甚至有人觉得应该取消职称制度。
1)
应该讲,中小学职称制度在激励教师发展、提升教育质量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带来的问题也是比较多的。
首先,评审过程存在权力寻租与不公。在许多中小学,高级职称指标常常被领导干部“捷足先登”,一线教师只能通过激烈竞争或送礼才能获得机会;其次,同工不同酬挫伤了一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高级职称教师与中级职称教师即使承担相同工作量,工资差距也可达千元以上,且高级职称往往与教学能力无关,反而可能因评上后“退居二线”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第三,职称终身制导致职业倦怠。部分教师评上高级职称后转为行政或后勤岗位,脱离一线教学,形成“一级教师拼命干,高级教师退二线”的怪象。
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一线教师,为了参加职称评审,天天在家磨论文、搞课题。然而这些材料对平常教学没有什么帮助,只会无端消耗一线教师的精力。大家非常痛苦,却又不得不去做,这种纠结和无奈让更多人对职称制度持消极看法。
2)
既然职称制度存在这么多问题,那何不干脆取消了呢?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职称体系的核心目标(如激励教师发展、区分专业水平)仍有价值,所以废除职称制度的可能性很小。
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尝试去“改”,比如优化评审标准,强化教学实践;降低论文、赛课等形式化指标的权重,增加教学实效、学生评价等实际贡献的考核比例;引入动态考核与退出机制;打破职称终身制,对已获高级职称的教师定期考核,未达标者降级或调整岗位,避免“一劳永逸”等等。
更关键的是,要增加透明度和监督力度,建立公开的评审流程,引入第三方监督,严惩材料造假和权力干预;推行“阳光评审”,公示参评教师材料及评审结果,接受社会监督。同时明确高级职称指标向长期承担主科教学、班主任等繁重任务的教师倾斜,限制校领导占用名额。
为了实现“同工同酬”,还应该推动评聘分离与绩效工资改革,将职称与岗位聘任脱钩,根据实际工作量和绩效分配薪酬,减小不同职称教师的工资差距。
其实,设计职称制度就像给老师们设计了一个“升级打怪”的路径,可时间一长,就变得有点僵硬了。老师们辛辛苦苦备课、批改作业,本该凭本事吃饭,结果职称评审里,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起来,论文、证书堆成山,真正教学能力、对学生的付出,反倒被忽视了。
所以职称制度要改,要从“重形式”转向“重实效”;要透明评审,把“黑箱操作”的盖子揭开,让大家都看得清清楚楚;要让职称绩效挂钩,更是把老师们的努力和收益紧紧绑在一起,干得多、干得好,自然拿得多。
至于职称制度会不会取消,暂时肯定是不行,因为会造成管理上的混乱。我们要做的,是慢慢来,是一点一点地改,就像给老钟表换个零件、上上油,总有一天,职称体系能重新发挥它的“激励魔法”,让老师们更有干劲,孩子们也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
今日话题:你觉得职称制度应不应该存在?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小王老师教育课堂
(图片来源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用户10xxx41
教师职称只能是授课时达标后才能评,如果后来从事行政或后勒或领导,就要将职称退出,不是等退休才退出。
用户17xxx65
期待职称改革方案早日实现。
数据时代
[得瑟]老师都日薄西山了失业了还在宣传
用户18xxx61
以后 编制都可能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