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一家5代人住日军炮楼58年,因墙体太厚,耗费20年才通上暖气

具光阅览趣事 2024-12-13 04:10:23

在青岛的一片闹市中,静静矗立着一座日军侵华时期遗留下来的炮楼。

它曾是日军侵略时期的防御工事,却在漫长的和平岁月中,成为了一户普通人家的居所。

1962年,孙从孝一家因分房搬入炮楼,从最初的无奈到最终的眷恋,他们一家五代人在这里度过了长达58年的岁月。

半个多世纪过去,炮楼早已不再是战争的象征,而成为一家五代人的记忆载体。

那么,一座沉默的建筑,是如何成为五代人记忆载体的?他们在炮楼的生活又是怎样的?

炮楼的历史

在青岛的一片市区中,有一座特殊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那是一座曾经历经战火的日军炮楼。

时光倒回到上世纪三十年代,那时,日军侵略者在我国的土地上肆虐着,而炮楼则是一种常见的防御性建筑。

这座位于山东青岛的炮楼建造之初,便是为了扼守重要的交通节点和战略要地。

为了抵挡猛烈攻击,修建者不惜工本,将整座建筑的墙壁设计得异常厚实,最厚处竟接近一米。

建材选用了坚硬的花岗岩,搭配钢筋支撑。

这样的设计不仅保证了炮楼能够承受炮弹的冲击,还让它几乎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被摧毁。

后来,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这些曾经象征侵略与暴力的建筑失去了军事用途。

它们大多数被拆除,但因青岛这座炮楼地处市区,又因坚固的墙体让拆除难度极大,最终得以保留。

随着岁月流转,这座炮楼的命运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他们成为了“房子”。

一家五代的栖息地

1962年,一个秋日的午后,孙从孝的父亲怀揣着新分配到住房的通知,满心欢喜地赶往单位分房处。

他心里盘算着,终于能够带着一家老小告别狭窄的宿舍了。

但当工作人员指向那座炮楼时,孙家人一时语塞。

尽管,它与想象中的温馨新居完全不同,但这已是当时能找到的最宽敞住所了。

于是,孙家一家人还是搬进了这座带着历史伤痕的特殊建筑。

搬入的第一天,所有人便感受到了这座建筑与普通居所的天差地别。

内部没有完整的窗户,仅有几道狭窄的射击孔透入光线;墙壁也厚得隔绝了外界的声音和气味。

白日里,孩子们尚且可以从楼顶的瞭望台远眺青岛的街道,但到了夜晚,整个家庭就只能挤在同一层狭小的空间里,借着手电筒度过漫长黑夜。

日子久了,他们意识到,仅仅“忍受”并不能长久维持生活,因此,一场浩大的改造计划就此展开。

孙从孝的父亲是个动手能力极强的人,他召集家人,先用沙土填平凹陷的地板,再用砖石砌起简易的灶台,把原本的武器储藏室改成了厨房。

接下来的挑战是如何解决日常用水和卫生问题,由于建筑里没有任何自来水设备,每天取水成了全家人的“头等任务”。

起初,他们将水从附近的水井一点点背回来,日复一日,体力的消耗令人苦不堪言。

于是,孙从孝的父亲灵机一动,试图通过改造墙上的旧弹孔,将水管接入内部。

几经实验,这一想法居然成功了,水流从厚厚的墙体中引进屋内,彻底改变了全家人的生活便利性。

为了给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孙家人还对二楼和三楼进行了分区。

二楼作为睡眠和休息的主要空间,而三楼则改造成阳光最好的起居室和工作区。

就这样,一点一点,冷冰冰的军事工事,终于有了家庭的温暖气息。

与寒冷抗争

尽管经过改造,居住环境大大提高,但冬天仍旧很难熬。

每年初雪飘落,孙家人便开始为即将到来的寒冬而焦虑。

炮楼的墙体厚重如城墙,仿佛将外界的温度隔绝在外,却也让内部变成了一座冰窖,室内的寒冷,比室外的冷风更加刺骨。

在那些没有暖气的年代,全家人唯一的取暖方式是围着一个简陋的铁炉子。

铁炉放在三楼的瞭望台上,一家人蜷缩在火炉旁,老人用厚重的棉袄裹住身体,孩子们将双脚伸到火堆附近汲取一丝温暖。

尽管如此,寒意仍然无孔不入,霜冻会从瞭望台的边缘蔓延到室内,让地板结一层薄薄的冰,冷得令人无法下脚。

全家人都明白,取暖问题必须解决,但眼前厚重的墙体却成为难以逾越的屏障。

孙从孝的父亲尝试了各种土办法:将炉子的烟囱改长,增加火力;试图通过开辟额外的通风口增加热流循环;

甚至用被子和棉布在墙上挂出一圈圈“隔热层”,但效果微乎其微。

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地政府启动了一项居民供暖工程,给全市老旧房屋装暖气。

这消息让孙家人欢欣鼓舞,他们立刻递交了申请,可工作人员上门勘察时,面对炮楼的特殊结构却接连摇头:墙太厚了,根本钻不开孔,管道装不进去。

技术上的困难使供暖计划一次次搁置,孙家人一次次抱着希望,又一次次失望。

但不甘心的孙从孝没有放弃,他观察到墙体上的旧弹孔或许可以成为突破口。

与家人商量后,他大胆地提出用这些弹孔作为暖气管道的通道。

这个想法最初遭到一些质疑,但最终,工程队决定尝试。

改造过程异常艰难,厚厚的墙体需要用特殊工具一层层打磨,弹孔必须扩宽才能容纳管道,而这一过程耗时良久,前后花了整整二十年。

2012年冬,暖气终于送到了孙家的每个房间,那一天,家里的每个角落都弥漫着温暖的气息。

对孙家人来说,这不仅是一次技术上的突破,更是一次生活的胜利,一次与艰难环境斗争后的胜利宣言。

从栖息到怀念

58年的时光,足以让一座建筑从陌生变得熟悉,从居所变为情感的依托。

而孙从孝一家与这座炮楼的关系,更是早已超越了住与被住的简单维度。

在他们的眼中,炮楼不仅是一栋房子,更是一位无声的亲人,陪伴着他们走过艰难与辉煌的岁月。

2015年,孙从孝和妻子魏爱琴在城市的新区有了新的舒适的房子。

房屋里有宽敞明亮的窗户,有温暖的地暖,还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所有的一切都是他们曾经在炮楼里想象过无数次的“理想家”。

可尽管搬了新家,孙从孝夫妻却始终无法彻底离开炮楼,他们将炮楼进行了彻底翻新。

外墙被粉刷成温暖的浅灰色,楼梯加装了防滑的扶手,甚至连瞭望台也被改造成一个小型的休息室,摆上了几张旧木椅和一张茶几。

每逢周末,两人都会回到炮楼,与老邻居们围坐在一起喝茶、聊天,仿佛这座建筑仍然是他们生活的核心。

对孙从孝而言,炮楼不仅是一段记忆,也是对家庭奋斗史的见证。

从父亲开始动手改造,到他自己逐步完善居住条件,五代人都在这座建筑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每一道墙上的划痕,每一处改造的痕迹,都蕴藏着家族的努力与智慧。

不止他们夫妻二人,孙从孝的儿子和孙子也对炮楼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常回到那里看看望。

结语

如今,这座炮楼在城市的繁华中显得格外特别。

它既不像普通的居民楼那样平凡,也不像历史遗址那样孤独,它是城市与家庭历史交汇的一个节点,是一种独特的存在。

对孙家人而言,炮楼更不简单,它已经不仅是栖息之地,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情感纽带。

孙从孝一家已经走出了炮楼,住进了崭新的生活,但他们的心始终牵挂着这座特殊的家园。

这份无法割舍的情感不仅属于孙家,也属于那段曾让人铭心刻骨的历史。

或许,每一次望向这座炮楼的目光,都是对家族奋斗的致敬,也是对和平与幸福的珍视。

无论岁月如何更迭,这座炮楼,依然是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永远静候在那段时光的交汇处,成为历史与未来的桥梁。

4 阅读:4619

评论列表

光&影

光&影

33
2024-12-15 14:02

牛逼,连强拆都不能[得瑟]

用户39xxx58

用户39xxx58

25
2024-12-15 19:39

一座炮楼都是一家人的话,面积还是很大的,而且地震台风都不怕

大漠孤烟

大漠孤烟

16
2024-12-13 21:39

独栋别墅,就是采光差点,但是抗震一流

东方明月

东方明月

9
2024-12-15 21:36

改造成宾馆,生意肯定爆满。[呲牙笑]

用户39xxx58

用户39xxx58

7
2024-12-15 19:38

不会装空调吗?

双鱼 回复 12-17 17:35
现在装了,没看见图片吗?[得瑟]但这房子分的时候是六十年代,那时候哪来的空调,国内空调开始普及入户那都得是九十年代时候的事了。

Just Less

Just Less

7
2024-12-15 20:58

想表达日本建筑好

双鱼 回复 12-17 17:29
[捂脸哭]这是碉堡,你在想啥那?花岗岩+钢筋混凝土,这成本搁那放着那。

蜗牛 回复 12-16 12:01
快说你是来陕西旅游的

AK47

AK47

6
2024-12-16 09:38

罚款,乱接电线,消防不达标,有土地使用证吗?

一生爱华 回复 12-17 11:12
兄弟,这是公房分配的,肯定有产权证,而且独栋房子不存在野蛮装修,只要不加高就不存在违章。🤣🤝🤝🤝

双鱼 回复 12-17 17:31
[捂脸哭]这是当年还有分房的年代单位分的,肯定有房产证,独栋。[得瑟]这种好事现在就别想了,以后也别想了。

双鱼

双鱼

6
2024-12-17 17:28

[捂脸哭]好家伙,想当危房都不可能啊。花岗岩+钢筋混凝土,想一下炸出个口子来的上航弹。

梓茗

梓茗

4
2024-12-15 06:59

一米的眼打不通?钻不了?

密州猎人

密州猎人

4
2025-01-03 16:57

不怕战争

回收万物免费鉴定

回收万物免费鉴定

2
2024-12-14 21:03

是不是违建?有不动产证吗?

每天吃肉肉它主人 回复 12-15 19:39
你敢拆?!这可是罪证!

深蓝海

深蓝海

2
2024-12-16 01:05

搞成网红打卡点,做名宿,都可以

具光阅览趣事

具光阅览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