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活捉老蒋的孙铭九,解放后上级破例批准:给他安排一份工作

具光阅览趣事 2024-12-14 04:30:46

1936年,日军步步紧逼,蒋介石却执意“攘外必先安内”,这令全国陷入无尽内耗。

对此,张学良痛心疾首,也决心兵谏逼蒋抗日。

在这场兵谏行动中,张学良的贴身心腹孙铭九担任了关键角色。

他临危受命,率兵直捣华清池,将蒋介石从骊山石缝中活捉。

这一行动震惊了整个世界,也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争取到了宝贵的契机。

但历史从来不会以单纯的英雄主义叙述结尾,事变平息后,孙铭九的人生起起伏伏的让人唏嘘。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他的过往功与过,才被重新审视。

那么, 孙铭九究竟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他的结局又是怎样的?

名扬东北军

1909年,沈阳新民县的一座普通小院中,出生了一个男孩,他叫孙铭九。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普通人都在为了温饱奔波,而孙铭九却显得很与众不同,尤其是在性格方面。

少年时,他因成绩优异被送入沈阳三中读书,这所学校集中了各类豪门子弟。

但他却从未觉得自卑过,反而以性格直爽、聪慧机敏赢得了许多同学的喜爱。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他与张学良的弟弟张学铭成了挚友。

两人会常常结伴讨论功课,探讨时局,偶尔,张学铭也会带着孙铭九回家。

与此同时, 在张学铭的引荐下,孙铭九见到了张学良。

那时的张学良风度翩翩、而孙铭九用少年特有的机敏与从容,让这位少帅对他印象深刻。

高中毕业后,张学铭决定留学日本深造军事课程,便邀请孙铭九一同前往。

张学良本就看好孙铭九的才干,听到弟弟的提议后爽快答应,于是,孙铭九开始了人生第一次真正的旅途。

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孙铭九展现了出色的学习能力,尤其是在战术规划和指挥训练上表现优异。

他严守纪律,吃苦耐劳,很快赢得了教官和同学的认可。

每次训练结束,他还会细心记录当天的收获,与张学铭夜谈讨论未来的抱负。

等他再回国时,张学良已经成为了东北的实际掌控者,东北易帜之后,他宣布效忠国民政府。

而这时的孙铭九也正式加入了东北军,担任军事教官。

由于工作认真,训练有方,他的名字很快在军队里传开。

几年后,当张学良调任东北军入关时,他再次将孙铭九带到身边,让他负责贴身警卫工作。

在这一岗位上,孙铭九展现了过人的胆识和能力。

张学良曾多次在险境中脱险,而每一次都少不了孙铭九的护卫之力。

正因如此,张学良开始逐步将更多重要任务交给他,其中包括西安事变。

活捉蒋介石

1936年西安,东北军和陕军驻扎在这片土地上,表面上是配合蒋介石的剿共计划,实际上却在酝酿一场改变中国命运的行动。

这场行动就是西安事变。

彼时的张学良的知道,如果再不有所行动,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将彻底让中华民族失去抗击日本的机会。

于是 ,张学良召集了几位心腹将领,秘密讨论兵谏计划。

同年12月11日夜晚,孙铭九按照计划率领卫队埋伏在临潼华清池的周围,这是蒋介石下榻的地方。

作为行动的主导者,孙铭九对每一名士兵进行了严密部署,因为这不仅是张学良的命令,也是关系到中国未来抗战命运的关键。

12月12日凌晨,行动正式开始,随着一声清脆的口哨,东北军卫队迅速冲进华清池,包围了蒋介石的住所。

孙铭九亲自带领突击队冲入蒋介石的卧室,却发现房间空空如也,蒋介石竟然不见了。

孙铭九当机立断让人赶紧搜附近,他意识到蒋介石可能已经提前察觉,并逃往附近的山中。

他带领士兵一路翻山越岭,最终在骊山山腰的石缝间发现了蒋介石并活捉了他。

蒋介石面对眼前的局势,显然无力反抗,只能跟着下山。

西安事变的消息传到南京,国民党中央内部一片震动,各派人马纷纷讨论是否要用武力解决这场“叛乱”。

东北军和陕军更是面临着被围剿的风险,而在西安的临时指挥部,张学良与杨虎城紧急商讨对策,孙铭九始终站在张学良身后,随时待命。

此时,张学良意识到,局势已经超出了他的掌控范围,于是,他向延安发出请求,希望中共能够出面调解。

之后,周恩来等领导人迅速赶赴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及蒋介石展开谈判。

五天的谈判最终达成一致,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实行抗日统一战线。

但对于参与这场行动的东北军将领来说,他们的命运已然改变。

命运骤转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虽然接受了“联共抗日”的条件,但他心底的愤怒和警惕从未消减。

特别是对参与行动的东北军将领,他始终怀有戒心,也暗地里将他们列入了“必须清算”的名单。

1936年底,张学良为了兑现对蒋介石的承诺,执意亲自护送他回南京。

这一决定让东北军的将领们愤怒不已,甚至公开表达不满,可张学良的坚持让所有人无计可施。

果然,不久之后,张学良被扣押软禁,且这一软禁便是几十年。

与此同时,失去了张学良的主导,东北军逐渐分化成激进派和妥协派两股力量。

孙铭九是激进派的代表之一,他坚定表示要营救张学良。

1937年初,孙铭九与苗建秋等人,密谋发起了一场针对妥协派的清洗行动,史称“二二事件”。

当夜,孙铭九亲自带领部队突袭主和派的驻地,并成功刺杀了多名关键人物。

但这场冒险行动并未如他所愿地团结东北军,反而加剧了内部的对立和混乱。

不到两天,蒋介石借此机会进一步分化东北军,将大批士兵调往其他部队,东北军彻底土崩瓦解。

孙铭九则因刺杀事件遭到通缉,被迫逃离西安,他的部下也四散而逃,只剩下寥寥几人随行。

为了躲避追捕,他辗转至陕北,投奔红军寻求庇护没,但蒋介石并未放弃对孙铭九的追捕,他的名字始终挂在通缉令上。

为此,孙铭九开始隐姓埋名,潜伏于天津的租界中。

在这段时间里,孙铭九的生活异常艰难,他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只能靠变卖随身物品维持生计。

而且,他每天都小心翼翼地,生怕被熟人认出,他更不敢联系家人,也不敢暴露自己的身份。

几年后,他逃往上海法租界,但生活的窘迫并没有因城市的繁华而改变,反而更显得寒酸。

时间到了1943年,日军的铁蹄踏遍我国大地,汉奸组织纷纷投靠日本的统治体系。

这时,孙铭九听说一些昔日的东北军将领已经投靠汪伪政府。

最终,生存的本能最终让他放下了骄傲,他联系上了老友,并在汪精卫的安排下担任伪政府的一个军事顾问。

这个决定让孙铭九成为众矢之的,尽管他口口声声称“曲线救国”,但这一切在外界看来无非是背叛。

即使在伪政府内部,其他人对他的态度也带着冷漠与嘲讽。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汪伪政府迅速崩溃,孙铭九意识到,自己作为“伪军”的身份,将再一次陷入绝境。

但出乎意料的是,国民政府并没有将他处以极刑,而是选择将他编入国军序列。

他的部队被派往东北与解放军作战,而他本人则深感迷茫,不知道该选择继续服从还是寻求另一个归宿。

最终,1946年,在东北战场上,他被解放军俘虏。

大功不灭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曾参与汪伪政府的前伪军将领,孙铭九被押解至审查机关。

他的档案中,既有西安事变时的赫赫战功,也有投敌汪伪政府的“黑历史”,而这也让对孙铭九的定性显得格外棘手。

但最终,国家基于他的历史贡献,以及他在抗战期间没有直接参与迫害民众的事实,给予了他从轻发落的处理。

审判结果公布后,孙铭九被释放,获释后的他,没有选择回到家乡,而是留在了上海。

与此同时,他决定将名字中的“日”字去掉,把“明久”改为“铭九”,以此象征自己对汉奸污点的悔恨与告别。

在上海市长柯庆施的推荐下,孙铭九被任命为市政府参事。

这份工作主要是参与政策咨询并协助一些社会事务,虽然看似普通,但对他来说却是难得的机会。

他在市政府的办公室里,用尽可能的低调和勤勉努力,处理好分内之事,不多言、不妄行。

随着岁月流逝,孙铭九逐渐老去,到了2000年4月,他病重住院。

弥留之际,他特地嘱咐家人,不要为他举办任何形式的悼念仪式,并将遗体捐献给医学机构。

他希望,用最后的躯体为社会做一点贡献,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一个有意义的收尾。

2000年4月8日,孙铭九在上海安然离世。

孙铭九的一生,充满了跌宕与反转。

他从一名意气风发的东北军将领,到西安事变中的关键人物,再到在历史漩涡中几度沉浮的失意者,经历了时代赋予他的无尽考验。

尽管如此,他晚年所展现的忏悔与反思,尤其是对历史责任的自觉担当,值得后人深思。

今天,当我们回望那段峥嵘岁月,西安事变早已成为历史,孙铭九的身影也逐渐被历史的洪流掩埋。

但他的功与过、他的选择与反思,依然为后人留下了不可忽视的启示。

无论身处何种时代,个人的选择都将为自己和国家书写下历史的一笔。

0 阅读:38
具光阅览趣事

具光阅览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