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夏天,北京胡同里的大爷大妈都在讨论同一个名字:“听说没?老李家那小子放着清华北大不去,非要舔着脸申请美国学校,结果被人家啪啪打脸!”那年我刚上初中,亲眼看着这个叫李泰伯的学霸从神坛跌落。所有人都说他是“书呆子”“白眼狼”,谁能想到十五年后,这个“失败案例”竟然成了医学界最抢手的跨界天才?
李泰伯打小就是海淀家长的“噩梦”。别人家孩子补课补到哭,他周末抱着《三体》看得嘿嘿直笑;隔壁班学霸还在刷五三,他已经带着同学组乐队,用萨克斯吹周杰伦的《晴天》。班主任老张常说:“这小子要是把搞副业的劲头用在学习上,早成爱因斯坦了!”
可李泰伯偏不按套路出牌。高二拿到清华保送资格那天,他在食堂啃着鸡腿说:“保送就像提前拿到退休金,二十岁看到六十岁,多没劲啊。”这话把教导主任气得直拍桌子:“你小子早晚要栽跟头!”
高考放榜那天,李泰伯家门口堵满了记者。703分的理科状元啊!国内许多名校纷纷向他抛出橄榄枝,北京大学甚至还破例给了他保送资格,但他同样是一一拒绝了。
可还没等街坊邻居道喜,就爆出个惊天大雷,这哥们申请了哈佛耶鲁等11所美国名校,结果全军覆没。
一时间全网炸锅。贴吧里盖起千层骂楼:“活该!让你崇洋媚外!”我妈指着新闻教育我:“看见没?光会考试没用!”连楼下修车的大叔都跟着叹气:“好好的清华苗子,非得去碰洋钉子。”
最狠的是某大学教授,在电视上痛心疾首:“这就是应试教育培养的高分巨婴!”镜头扫过李泰伯家窗户,有人看见他整宿亮着台灯,在博客上敲下一行字:“原来失败的味道,像隔夜的豆汁儿。”
那段时间李泰伯成了全民靶子。去小卖部买瓶水,都能听见大妈们嘀咕:“这不那傻子状元吗?”有次他在清华食堂吃饭,隔壁桌男生故意大声说:“某些人就是给脸不要脸!”
转投香港大学时,招生老师都惊了:“别人躲黑历史还来不及,你怎么把拒信当奖状裱起来了?”李泰伯挠挠头:“这些可是花680美元申请费买来的《失败百科全书》。”
在香港的日子比想象中难十倍。全英文授课让他头个月瘦了八斤,小组讨论时像个哑巴。最惨的是有次在实验室打翻培养皿,被教授当众骂“大陆书呆子”。那天他蹲在太平山顶啃冷包子,突然想起北京胡同口的煎饼摊,原来所谓成长,就是把眼泪就着煎饼往下咽。
转机出现在麻省理工的offer到来那天。快递小哥在煎饼摊前找到他时,他正跟摊主大妈讨教:“您说这薄脆要炸几分几秒最香?”大妈笑着多给他加了个蛋:“小伙子,我看你比那些戴眼镜的教授强!”
在MIT的头半年,李泰伯差点被退学。编程课教授指着他的代码冷笑:“你这水平还不如印度童工。”那晚他在查尔斯河边走了二十圈,突然想起小时候组装收音机总装不好,父亲说的话:“拆了装,装了拆,拆到明白为止。”
后来的故事就像开了挂:成果被《自然》杂志报道;带着机器人项目回北京参赛,当年骂他的教授成了迷弟;28岁拿到约翰霍普金斯医学博士offer,导师抢着要。
当时他放弃硅谷百万年薪,非要学医。“当年有人说我没人味,我就想证明理科学霸也能救死扶伤。”现在他主刀时总念叨:“切肿瘤和拆代码一样,都得找到那个该死的bug。”
去年同学聚会,当年嘲讽他的清华同学举杯道歉。李泰伯笑着掏手机:“看看,我刚拒了哈佛医学院的offer。”满桌哗然中,他指着屏保上11封拒信截图说:“得谢谢这些老朋友,没有它们,我可能还在清华当乖学生。”
如今搜他名字,关联词早就从“失败”变成了“跨界神话”。有家长在知乎提问:“怎么培养李泰伯这样的孩子?”他亲自回帖:“先让孩子有勇气把清华录取通知书折纸飞机,再说。”
结语:
现如今的李泰伯,白大褂口袋里还插着当年吹萨克斯的簧片。问他怎么看待当年的群嘲,他正在给实习生讲解CT片:“你看这片阴影,就像2010年全网骂我的那些话…”鼠标突然定格,“放大二十倍再看,全是催我长大的养料。”
看着CT机幽幽的蓝光,我突然明白:哪有什么“别人家孩子”,不过是被生活揍趴下又爬起来的人。那些曾经砸向他的石头,早被这个不肯认输的北京小伙,铺成了通往星辰大海的路。
声明:本文内容和图片均来自网络,仅用于传播积极正能量,不存在任何低俗或不当引导。如涉及版权或人物形象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相关内容。对于可能存在争议的部分,我们也会在接到反馈后迅速进行修改或删除。
俬亽專属
你成功了周围全是夸你的人,你失败了周围全是嘲讽你的人[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