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来老师带您解读《中国书法批评史》第三十四讲

书画艺术档案谈文化 2024-04-19 07:36:09

第二章 南北朝书法批评的演变

第三节 王僧虔的书法批评观

三、"二王"中心理论探讨

"二王"中心论在南朝早期的书法家中,尤其是王羲之流派的书家们中,已经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羊欣的论述中,他提出王羲之的"字形"超越了张芝,而王献之的"自然"也超越了张芝。这一论断无疑揭示了在那个时期,"二王"父子已经站在了书法的巅峰,超越了以张芝、锺繇为代表的汉魏传统,成为新的历史高度

王僧虔在他的《论书》中,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意识。尽管他在书中介绍了从张芝到南朝的众多书法家,却并未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设立专门的条目。从全文来看,他们的影子无处不在。王僧虔的理论框架明显以"二王"为中心,他们将其他书法家的优劣进行了衡量。

在《论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王僧虔对于王羲之的高度评价。他提到,王平南虞,是王羲之的叔叔,自他过江东以来,王羲之之前的书法家,只有虞世南是最出色的。此外,庾征西翼的书法,年轻时与王羲之齐名,郑惜章的草书仅次于王羲之,而桓玄的书法虽然自称与王羲之相当,但并未得到人们的认可。

无论是王僧虔本人,还是他的同时代人,在评论书法时,都以"二王"父子为基准。而对于"二王"之前的著名书法家,他们并未做出具体的评价。在《论书》中,王僧虔提到,张芝、索靖、韦诞、锺会、"二卫"等前代书法家都享有盛名,但由于古今书法风格的差异,我们无法准确评判他们的优劣,只能惊叹于他们的笔力之绝妙。

可以说,"二王"中心论在南朝早期已经确立,而王僧虔的《论书》更是将这种意识推向了高潮。在他们的眼中,"二王"父子不仅是书法的巅峰,更是他们衡量其他书法家优劣的标尺。而对于"二王"之前的书法家,他们则采取了尊重但不具体评价的态度,这无疑也体现了他们对于"二王"父子书法的极高认可。

王僧虔曾言,张芝、锺会、卫瑾等人在前代享有盛名,然而难以断定他们之间的优劣。这一观点背后蕴含了两层含义。首先,由于这些书法名家所留下的资料相对稀少,使得我们难以评判他们的书法水平。其次,这些名家的书法风格与王羲之等人截然不同,因此难以进行比较。从王僧虔的评价中,我们或许可以推测,他所处的时代尚未形成一套能够全面评价历代书法名家优劣的体系。这种评价体系直到后来的梁朝才逐渐完善。当王僧虔面对那些与“二王”风格迥异的书法家时,他选择了认可,但并未给出明确的评价。

当谈及陆机的书法时,王僧虔也采取了类似的态度。《论书》中提及,陆机的书法被誉为吴地士人的代表,然而难以与其他书法家进行直接的比较。这一评价再次体现了王僧虔对于书法评价体系的看法。在那个时代,书法评价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王僧虔在面对不同风格的书法家时,选择了保持中立的态度。

王僧虔的这种评价态度,既体现了他对于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他对于书法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之处的认识。他深知,要想全面评价历代书法名家的优劣,需要建立一个更加完善、客观的评价体系。而这个体系的建立,需要时间和更多书法家的共同努力。王僧虔在评价书法家时,更注重的是他们的书法特点和风格,而非简单地比较优劣。

王僧虔对于书法评价的态度体现了他的审美眼光和学术素养。他深知书法艺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不愿意轻易给出评价。这种态度既体现了他的谨慎和客观,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

"吴士书也",这是对陆机所传承的东吴书法风格的一种尊称,一种迥异于中原书法的独特艺术形式。葛洪在《抱朴子》中曾对此有过详尽的阐述。这些书法风格之间的差异,使得我们无法简单地用某一系统来评判它们的优劣

在书法理论家的观念中,存在一个根深蒂固的正统观念,即张芝、锺繇的书法传承人是王羲之这一脉。尽管东晋时期已过去,但并不意味着其他流派的书法风格就此消失。据《论书》记载:"谢静、谢敷皆擅长写经,其技艺亦达到了一定境界。"这里的"写经",指的是当时的一种特定书体,而吴地的书法传统,与中原地区有着显著的不同。

王僧虔的书法批评主要关注的是"二王"这一流派,它代表了世族风范的书法。至于民间的写经体,以及锺繇三体书中的"铭石书",由于西、东晋以来的碑禁,士大夫不再涉足,因此在书法批评中逐渐失去了地位。铭石书在民间仍然得到了传承和发展,东晋、南朝时期的碑版就是明证。其中,《枳阳府君碑》更是被康有为赞誉为"元常正脉”。

在历史的长河中,吴地书法以其独特的魅力,与中原书法相互辉映,共同谱写了中国书法的辉煌篇章。尽管在正统观念的影响下,一些书法流派在批评中失去了位置,但它们仍在民间得到了传承和发展,为中国书法注入了新的活力。(全文1891字)

作者:王贵来(天津书画艺术网总编)

2024年4月18日星期四

0 阅读:0

书画艺术档案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