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峯言峰语
朱棣死在了给自己儿子做征夷大将军的任上,朱高炽算是彻底掌权了。
他把矛头对准了以往朱棣制定下来的一些苛政。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总有些不识大局的老顽固出来反抗。朱高炽的改革就面临着重重的阻力,不仅是朝中某些顽固大臣的反对,还有另外三座大山。
首先,当时整个朝廷吏治比较乱,这导致地方的统治局面并不乐观。其次,很多农民都没了土地。农民没了土地,靠什么吃饭呢?没有饭吃,势必会引起反抗。因此,在朱高炽当政期间,各地农民民变不断。而在这些民变中,最让朱高炽不能接受的就是白莲教。
想当年,正是因为白莲教的起义才建立了大明朝。现在,他们居然来反自己了。
为怎么平息民变,朱高炽伤透了脑筋。
不过很快朱高炽就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农民不好好种地,而跑去作乱?还是吃不饱,老爹留下的赋税太重了。要想让农民安安心心地种地,必须得减轻他们的负担,不要不切实际地收这么多税。
很快,朱高炽就想出了如何减轻赋税的方法,他颁下诏书,取消强制征收木材和金银的行为,以公平采购代之;面对灾民,不得收任何赋税,还发放物资赶紧救灾;支持那些流亡的农民回到自己的故乡,怎么支持呢?就是在两年之内免去他们曾经欠国家的租税。另外,他还派出了一个调查小组,前往江浙一带,对当地的税赋情况进行调查,不过天不遂人愿,一心想要治理好国家的朱高炽因为过早的离世,没有看到他们的调查结果。
随后的即位的朱瞻基,并没有忘记父皇想完成但没能完成的举措。
朱瞻基上位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对内阁进行赋权。
在洪武、永乐时期,内阁只不过是一个咨询公司,不怎么有用处,偶尔帮皇帝想出几个无关紧要的小点子。
当时在内阁供职的官员,通常为五品或者五品以下的品级,因此影响力十分有限。朱高炽登基之后,改变了以往的方法,提高内阁的地位。他让担任内阁的官员们兼职做部院的主官。部院就是我们常说的巡抚。经过整顿,内阁的官员一下子从五品升到了一品。不再是朝中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了。
内阁大学士不仅经常被朱瞻基召见,还有另外一个神秘的身份,他们是“票拟”的主要负责人。
我们都知道,每天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的奏章递交皇上,而皇上每个奏章都要仔细修改。但是,如果有了票拟,那么皇上就会省事多了,而且工作效率也高一点。票拟就是说那些奏章在交给皇帝之前先由内阁的官员们审阅,并把他们的处理意见写在一张纸上,再一齐交给皇帝审阅批改。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就是内阁大臣草拟好的圣旨。而那些内阁的官员们就像皇帝的秘书,虽然在形式上他们比不上六部,但是在实质上,他们对朝廷的作用远远凌驾在六部之上。
在强化了内阁的决策权之后,朱瞻基有采取了一系列反腐行动。在行动过程中,他还增大了都察院的职能范围。这一过程不同于他的父亲,他率先清洗了作为最上一层的中央监察机关——都察院。公元1428年8月,之前的大贪官刘观被罢官,接任这个职位的是百姓公认的清官顾佐。自此之后,督察员先后有43名贪官被揪出来并被罢免。
这么多贪官被罢免了,那么他们的位置都由谁来接替呢?这时候,再想当官就没那么容易了,需要经过很复杂且严格的考核程序,这样整个都察院差不多都重新洗牌了。改头换面后的都察院的职能也相应的改变了。
之前只是负责督察方面的事情,现在还负责其他的事情。比如说建立一个新的士兵档案、加强对边防军队的视察等。
可以说,这段时期的都察院的工作范围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了,政治、经济、军事,甚至连国家财政都有它们的影子。这么做大大的加强明朝朝廷的运行能力,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像重新清点士兵的花名册这项措施,有效的整顿了军队的纪律与作风。其余的措施也都不同程度地在各个领域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据统计,从公元1424年到公元1434年,整整10年间,督察部门一共查出了600多个不称职的官员,在这600多人中,200多人受到了报应,被皇帝降职了。同时,也查出了往年被这些贪官污吏陷害的人,大力纠正这些冤假错案。由于这些官员都是来自朝廷部门的各个领域,所以都察院为了皇上能够正确有效地裁判,还向上进奏了250多条建议。
自从朱瞻基对都察院进行修整后,我们确实看到了它的作用。但是,这么修整也有它不好的一面。都察院的各地方政权之间是相互独立的,造成中央政权不集中。而且地方各部门之间存在着“踢皮球”或是“打擦边球”的现象。最终导致整个部门的工作效率极其低下,工作作风也不够正派。
这个问题朱瞻基也注意到了,他知道,这么下去不是个事。
于是,针对这些漏洞,他又想出了一些办法来整治。从朱元璋那时候开始,朝廷经常会派出中央一级的督察官前去地方巡视,并对军民进行安抚,不过这些人也只是临时工,完事后就会回京。到了朱瞻基统治的时候,他把这些官员从临时工变为全职工,让这些官员长期驻扎在地方,对当地的政治及军事进行“巡抚”,从此以后就有了巡抚一职。
这时候,除了有“巡抚”这个新的官职,总督这个官职也诞生了。
宣德五年,也就是公元1430年,朱瞻基命令周忱去监督由东南地区运到京城这边来的粮食的运输情况,周忱是谁呢?周忱只是一个工部的侍郎,现在要去管漕粮的征送情况,因此,才有了“总督”这样的说法。
说到这儿,我们可以看出,总督和巡抚都不是小官,他们手上掌有实权,而且还是个临时工,因此一下子就飞上枝头变凤凰了,成了级别比较高的国家干部了。
朱高炽没能看到的调查情况的报告,朱瞻基看了,并从中得知了额外的消息。如公元1393年,苏州这个地区虽然小,但是它的田赋占全国的10%,而与之相比的松江地区,面积虽然广大,但是人口少,其田赋只占全国的4%。到了朱棣统治的时期,这种情况则有了很大的改变。苏州和松江的田赋都增加了10%,在全国田赋中所占的份额也比较重了。正因为如此,才满足了历次战役及迁都的需要。
农业这个行业比较特殊,如果气候好的话,收成就会不错。如果出现了什么不正常的天气,很可能就导致农民生活困难。如果统治者在这个时候仍然不放过农民,大力征收赋税,最终会引发不可想象的后果。从公元1422年到公元1428年,松江地区发生灾害,每年农民欠税的数额超出了他们的想象,这么说吧,他们可能一辈子都还不上了。因此,还不上这些农民还不会躲吗?最后,在这片祥和的土地上,却到处都是流民。
这时候,有些官员就给皇帝出主意,建议朝廷减轻农民的税收,同时对征税过程中的贪腐行为大力整治。朱瞻基接受了这些建议,马上指派相关的官员管理地方财政,并去监督地方的征税行为。
公元1430年5月,朱瞻基开始了登基之后的第三件大事,他宣布在全国范围内降低税收。之后的几个月,他又命周忱去管理这件事,尤其是苏松两地的赋税征收活动。与此同时,他还任命礼部郎中况钟担任到苏州去做官,做的还不是小官,而是堂堂的知府。对财政十分精通的周忱、况钟刚到苏州、松江就发现,这两个地方的农民因不堪忍受巨大的税收欠款才到处逃亡。
公元1391年到公元1432年,在这平凡的40年间,苏州太仓县那边的纳税户经过调整后只剩下738个。但是这个县的税赋份额并没有因为纳税户的减少而有所减轻,从而造成了农民的负担比以前还重了。经过仔细考察之后,周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制定一个标准的征税单位,并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每一个县都要建立一个自己的仓库用来储存粮食;各县设置济农仓,用来在灾年发放救济;允许以“金花银”或棉布折算缴纳税粮。
这样一来百姓的负担大大减轻,还可以活跃当地的经济。公元1433年,朱瞻基批准了周忱的这个建议,这样苏州的税收比之前减少了25%。
现在税收的收入减少了,要想撑起一个国家,省着点花钱是必要的。
朱瞻基想怎么才能省钱呢?他想到了边疆地区。
朱瞻基希望朝廷可以收缩在边疆那边的战线,合理分配利用资源。在他看来,只要不再折腾,就能避免出现国库亏空这样的惨剧,这对于一个农业大国来说是十分必要且有利的。
要解决边疆问题,就需要先解决安南问题。当时在那里驻守的士兵们,正忍受着他们平时不太适应的气候。不仅如此,这些士兵还被当地的起义者仇恨,因此,时不时会被那些起义者们算计。那里的工作环境十分恶劣,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挥使很难适应,更别提用心从政、报效朝廷了。当地的起义军队规模还不小,多次将明军击败。就是在这个地区,明朝损失了大量的军队,而且,白白投入其中的金钱和粮食也不少。不过这块地区对于明朝来说其实没有多大的意义,但是就这样放任不管又觉得挺可惜的。因此,朱瞻基也为这事夜不能寐。
公元1427年,正当明军不断失利之际,朱瞻基意外的接到了前线将军传来的一封信。信是黎利亲手写的,他在信中说自己已经找到了可以统治安南的国王,希望明军尽快从这里撤退,让安南独立。事实上,在这封信还没到朱瞻基手上的时候,前线的王通已经自作主张,从安南地区撤军了。
朱瞻基想,当时朱棣之所以攻打安南,是因为它对大明王朝有威胁。现在,黎利去统治安南,虽然没有什么实权,但是起码能保证和平。而这正是朱瞻基所需要的,也是大明王朝所需要的。如今,黎利的这封亲笔求和信正合了朱瞻基的心意。几天后,朱瞻基同意了黎利的请求。
结果正如朱瞻基所想的那样,黎利最后推翻了陈氏王朝,建立了自己的黎氏王朝。之后,他还想要朱瞻基封自己为王。但是朱瞻基不同意,最后,两方经过谈判,朱瞻基补给了他一封诏书,诏书上只是说让黎利接管安南的政务。黎利争不过朱瞻基,只好接受了这个结果。不论怎样,黎利接受了这个诏书就说明他已经对明朝称臣了。这一点,正是朱瞻基最后想要的。就这样,安南这个烫手山芋终于在朱瞻基手里解决了!
安南战争的结束标志着大明王朝收起了向外扩张进军的计划,而事实也证明了,封建王朝的小农经济是支撑不起这么浩大的扩张工程的。
朱瞻基上位之后,拒绝折腾并不代表他不折腾。为了让南洋各国知道朝廷的实力,公元1431年,朱瞻基派郑和出去航海炫富。这已经是郑和第七次出海远航了。公元1433年,郑和的船队不仅顺利归来,还带来了很多新奇的宝物。但是郑和却死在他乡了。
朱瞻基清楚地明白,再也难以找到像郑和这样的人去下西洋了。而更重要的是,他认为大明王朝现在还是认真做好本土的工作要紧。所以,从那以后,他撤去了远航的船队,削减了海防与海军的力量。
欢迎大家点赞、评论、转发和收藏。如果觉得文章写得还不错,可以点击关注,每天分享有趣的历史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