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骞振斌
整理/温暖的时光
十年文化大革命,国民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国家能源十分紧缺,供需矛盾突出,东部油田产量日益减少,新的油田尚未发现,国家对能源的需求迫切,要求地矿部门尽快找到油气资源。
在这种形势下,地矿部党组决定,调地矿部第一石油普查勘探大队到塔里木盆地开展石油普查勘探工作。
地矿部石油海洋局遵照部党组的指示,由政治部主任石俊业同志到青海宣布部党组的决定。
1978年12月,第一石油普查勘探大队(以下简称“一普”)张同彦、彭世福、陈飞鹏三位同志来到新疆第三石油指挥部洽谈有关事宜。
李奔指挥长接见了他们,派我陪同他们一起赶赴库尔勒、阿克苏、喀什等地调研,之后张同彦、彭世福、陈飞鹏三人回青海组织队伍搬迁。
指挥部派李万恩同志驻守喀什骑兵三团,负责处理日常事务,指挥部第一次计划会议就是在骑兵三团召开的。
当时新疆第三石油指挥部也称“三指”,没有办公地方,临时租用了乌鲁木齐群众饭店二楼一层办公,仓库和车队放在西站。
二宫乡土地征购后,“三指”才从群众饭店搬到北京路,搭起了帐篷板房。
1983年4月西北石油地质局成立,1996年改为西北石油局,1998年5月18日改成中国新星石油公司西北石油局,后因国家体制改革划归中国石化集团,改名为中国石化集团西北石油局、西北油田分公司。
根据石海局的部署,石油普查勘探的靶区是西南坳陷。
一普大队进驻新疆后直奔喀什,队伍分散住在几个地方,队部和修配厂、仓库、车队驻扎在骑兵三团,测井队驻扎在疏附县,管子站驻扎在喀什陶瓷厂,一物大队驻扎在喀什农校,后来搬到疏附县帕哈太克里乡,地质大队驻扎在阿克苏红旗坡。
随着“三指”机关基地和米泉基地的逐步建设,三个大队才陆续搬回乌鲁木齐和米泉。
一普大队进驻新疆后,先后在喀什明尧路目什构造、疏附县吾泊尔高点、喀什构造、巴楚县色里比亚断层下盘打了5口井。
一物在疏勒县、英吉沙县一带及巴楚县境内开展了物探工作,当时提出的口号是:“奋战三年,拿下喀什大油田!”
由于地层倾角大,西域砾岩沉积较厚,无法钻达目的层,只好中途完钻。
巴楚县打的两口井,只见到一点儿油气显示,原先提出的奋斗目标未能实现,经过认真研究,调整了部署,转战塔北。
塔北自然条件差,盐碱地多,红柳遍地,气候炎热,交通不便,工作靠国产30越野车,物探队的同志在野外一天要工作十多个小时,风餐露宿,披星戴月,蚊虫叮咬,天当被,地当床,难以入眠,有些地方还要骑着骆驼去工作,同志们十分辛苦,但无一人叫苦。
经过物探工作,发现了塔北不是一个斜坡,是长400公里、宽700公里的隆起带,在这个隆起带上发现了许多有利于油气聚集的构造,尤其是发现了雅克拉超调点。
当时立即将物探资料送往南京物研所进行处理,处理出来的资料非常清晰,大家一致认为,含油气的希望很大,立刻部署了沙参2井,安排6008井队施工钻探。
1984年9月22日晨4点,在沙参2井钻到奥陶纪风化面时发生了井喷着火,井队工人奉命疏散,奔赴石油部所属二钻。
当时,从井口喷出的雾状泥浆原油弥漫了井场,几十里外都能听到井喷响声,火焰几十米高,天空中形成蘑菇云团,这时井场只剩下队长王守忠,副队长卫怀忠和指导员王世荣等几人。
沙参2井是一口高产油气井,日产原油 1000立方,天然气200万方。它的重大突破意义深远。
为了确保这口高产油气井和6000米钻机设备,地矿部会同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力量抢险保井。
阿克苏、库尔勒两地区成立了支油办公室。各级人民政府予以大力支援,石油部兄弟单位派来专家,送来设备,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库车四师部队出动一个连住在井场,与西北局的同志们并肩战斗。
9月27日,正当大家吃午饭时,突然听到井场传来李万恩同志的声音:“井场着火了!大家快来救火!”
当时,李万恩同志是安卫处副处长。大家丢下碗筷,闻声而动,手拿铁锹,直奔井场。
接着又给正在“二钻”开会的夏国治副部长和宋汉良副主席发了一份急电:井场着火!告急!
这时南边一片火海,熊熊烈火烧的红柳噼里啪啦作响,火势凶猛,浓烟滚滚,眼看大火马上要烧到柴油机组了。
柴油机组旁有两个油罐,罐里装有不少柴油和汽油,三台柴油发电机并列放着,南边放喷管线还在放喷,不巧这天又刮起东南风,形势非常严峻。
大火一旦烧到柴油机组,油罐将爆炸,后果不堪设想。在这千钓一发之时,前指作出决定:人在油井在,人在设备在,兵分三路投入战斗。
南边由解放军同志把守,控制大火。推土机手和柴油机工立即拆卸拖油罐设备。
李刚同志马上关住南边放喷管线阀门,由于管线长期放喷,阀门处形成一个深坑,坑里集满了原油,且温度极高,要关住阀门很困难。
正在大家忧虑之时,机智敏捷的李刚想出一个常人想不到的办法,他在自己穿的靴子里灌满了凉水,迅速地跳进了油坑,关住了阀门。
这时,南边的火势逐渐减弱,西北两边由井队的同志组成了一道防线,严防起火。
东边由卫怀忠、王世荣两位同志带领部分钻工,抢装一条放喷管线,减轻井口压力。
防喷器处由王守忠、李万恩两位同志把守着,密切关注着井口的压力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战斗,大火扑灭了。井场一片沸腾,大家挥帽高呼:我们胜利了!
经过“火海之战”,我从中得到一些体会: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对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的名言加深了理解,凡是英雄人物都是在生与死的紧要关头脱颖而出的,只要我们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任何艰难险阻都是可以战胜的。
我们有这样“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能打硬仗的石油队伍,深感荣幸和骄傲。
夏国治副部长和宋汉良副主席由“二钻”乘车来到现场,看望奋战在抢险保井一线的广大职工和解放军指战员。
宋副主席说:“同志们辛苦了!同志们干得很好,指挥有方、组织有序、措施有力、决策果断,保住了油井和设备,你们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向同志们致敬!”
经过56个日日夜夜的奋战,抢险保井取得全面胜利,无一人伤亡。
沙参2井的重大突破意义深远,加速了塔里木盆地的石油勘探步伐,迎来了地矿部、石油部的会战,改变了人们认识上塔北是一个斜坡,根本找不到油气田的传统观念。
石海局从西南石油局调来了两部钻机和固井队,从华北石油局调来一台7000米钻机和四物队伍,从广东石油指挥部调来十二普,从华东石油局调来试油队,从中南石油局调来五物。
同时对物探野外采集的资料及时送往南京物研所进行处理,塔里木盆地石油勘探全面铺开。
为了加强领导,又成立了联合勘探指挥部,简称联指。联指设在国道314线705公里处。联指成员由会战单位派出,总指挥是夏国治副部长,常务副指挥由岳振恒同志担任,委员有西北石油局党委书记骞振斌,西南石油局局长赵复兴,华东石油局副局长钱志奇,阿克苏地区副专员杨振华。
会战期间,“三指”副指挥徐生道同志曾陪同孙大光、朱训、夏国治、徐宝文、苏云山、杨朴、朱大授等部局领导,亲临生产第一线看望广大职工,检查指导工作。
特别是在抢险保井期间,夏国治副部长、徐宝文局长、王建安总工率领石海局专家和技术人员,坐镇一线指挥抢险保井。
随着石油勘探工作的不断扩展,1997年部署的沙46井、沙48开分别获得高产稳产工业油气流,就此发现了塔河油气田。
2003年至2010年塔河油田进入快速发展期,原油产量由2003年的301万吨增长到2010年的700万吨,原油产量年均增幅57万吨,实现了企业跨越式发展。
1998年西北石油局按照油公司的模式进行了体制改革,撤销了大队建制,组建了西北油田分公司,油气勘探开发、生产管理完全按照油公司模式管理。
西北石油局走过了近45个春秋,弹指一挥间,旧貌变新颜,勘探规模不断扩展,油气产量年年增产,火车满载原油款款驶向内地。
今天,我们回顾西北石油局走过的历程,就是要铭记历史、不忘历史。
不忘历史就是尊重老一辈石油人的艰辛劳动,珍惜他们为今天的油气快速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不忘历史,就是要学习他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艰苦奋斗精神。
不忘历史,就是要增强全局意识,加强组织观念,敢为人先,创新不止,攻坚克难,继往开来,把我们的油气勘探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为实现千万吨级大油田而奋斗。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参考书目:《火红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