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的“灰色幽默”,我很怀念它

狗叔影视 2022-06-08 12:24:40

2000年的5月,某夜。

冯小刚正在和陈凯歌喝酒。

俩人边喝边聊,说来说去都是圈子里的人和事儿,不知怎的话题就引到了黑泽明的葬礼。

作为世界级电影导演,黑泽明的追悼会规模宏大,许多影迷和群众都自发地给他送行,以至于造成了街道拥堵。

冯、陈也都是电影导演,说到这儿,二人既羡慕,又唏嘘不已。

但,冯导思维活泛,脑路清奇,于是对陈凯歌说:凯歌呀,你别羡慕他,等你“百年”之后,若你信得过我,我给你操办,能否比黑泽明的隆重,我不敢说,但办得比他赚钱,肯定可以。

陈凯歌:来,说出你的故事。

都是酒后之言,原本到这里就可以了。

没想到,没过多久,美国哥伦比亚公司就联系冯导,说他们经过市场调研后,发现冯小刚的电影票房都不错,想合作一部。

冯反馈,没问题。

此时,他突然想到了和陈凯歌喝酒的那个夜晚,于是,兴奋地补充道,我有一个好故事,一个关于“葬礼”的故事,咱们合作,就拍一部把明星葬礼卖给广告商的电影!

2001年,作为贺岁电影,《大腕》上映了。

原本电影叫《大腕的葬礼》,不信你看海报的片名,英文的并没有改回来——Big Shot's Funeral。

可能是担心冲淡贺岁的喜庆氛围,中文片名缩减为了《大腕》。

其实,无论叫什么,这里面都承载了冯导的心思,你说他要讽刺大腕也行,讽刺葬礼也可以,都是冯导的黑色幽默。

开场王炸!贝托鲁奇说:很好,摄影机不要停

噢,不。其实,冯导不承认这是黑色幽默。

他认为,《大腕》只能是“灰色幽默”,这个故事最有魅力的地方就是他对现实生活的讽刺,而纯“黑色”发生在中国又有些不太可能,于是就“灰”了。

01.

《大腕》的故事不复杂,即便冯导不认,它就是一部典型的黑色幽默:

一个知名大导演泰勒,算大腕了吧,在中国拍电影时突然没了灵感,丢了艺术的魂魄,感觉身体被掏空,加上年龄较大,一时没缓过来,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一个小角色尤优,没成想摇身一变,成为了大人物,只因泰勒手把手把自己的葬礼交给他。

原本看似玩笑的开始,结果随着露西、小柱的掺和,就越来越离谱起来——不仅设局的人身在其中,不可自拔,各种角色悉数粉墨登场,积极跟进,彻底让泰勒的葬礼失控,成为了收不住的笑话。

有人说《大腕》跟以往的冯氏贺岁片不太一样,它的讽刺是直白的,是犀利的,大书特书地传递着冯导对当前中国社会、文化现象的吐槽与消费时代横行下的无妄。

实际上,《大腕》没有变,它依旧是冯小刚对深刻立意的追求,以及哲理性探索的延申。

你看,葬礼广告开始了。

诚然,这极尽搞笑的设计是冯导对广告泛滥而进行的调侃和讽刺,但这就是社会现实。小柱这样的人物,无论何时何地都会产生,其他那些跟嗅到腐肉的苍蝇一般的人物一样,广告成为了叙事的载体,也成为一个中国社会进程的横切面。

深切怀念北影厂彪子,好演员

一如乐哈哈的老板说的那样:“广告做得大,假的也成真的了”。回顾当下,还有什么不可以消费?而冯小刚正是放大了这一现象,将它呈现在银幕上,让我们在熟悉又有所剥离的状态下,达到一种“真实感”。

真应该让这俩去操办奥运会,国师歇一会

光有揶揄还不够,随后,《大腕》进行升华,闹剧不能是闹剧,这就有了精神病院的经典桥段。

人们没头没脑地说着各种话题,有趣的是,21年前的这些话题都在时间的见证下,成为了事实,显得既荒诞,又实诚。

冷静,不能在这样的路径下越走越远,收回来。

于是,影片再度反转,这一切又回到了泰勒的拍摄掌控之中,感谢尤优给了泰勒灵感。

故事到了这里,我们似乎很难分清楚故事里和故事外的人和事。

他们似乎在银幕里,又似乎就在当下。

我们在贺岁档里笑了,也能让大家在笑过之后去思考一切的本源。

这阵势,这规格

至此,冯导通过一系列贺岁片都在达成这个目的,用小人物反映大现实,从而构成对中国改开以来,各个时期的社会文化记忆。

《大腕》的成功,或者说,早期冯氏贺岁片的成功全赖于冯导对喜剧元素的大胆构想,这就像是郭德纲常说的那句:相声,如果不搞笑,就太搞笑了。

那么类比冯导,他将商业电影的娱乐功效做了足够的放大:

既创造出了不和谐、不平衡点来引爆笑料,保持与中国人过年喜庆、欢笑的氛围,让观众笑,获得娱乐体验,完成精神放松。

又巧妙地通过讽刺的形式,帮助观众达成对社会问题的精神探索,凸显出电影的深刻性。

如此超前,扁平化的宝马logo

更有意思的是,影片本身充斥了广告(非常可乐、宝马、中南海香烟、索尼),导演也要恰饭,反而洋溢着一种后现代性的特征——看似自我否定,实则我自我炫耀,让贬低与张扬并存。

可惜,这种独具特色的效应在日后的冯导作品中再也见不到了,以至于2010年的《非诚勿扰2》反而彻头彻尾成为了《大腕》里那些讽刺的对象。

02.

除了上述,时过境迁,《大腕》之所以到现在仍旧被人所怀念,其中的精神病院桥段可谓功不可没。

一群莫名奇妙的社会精英聚集在精神病院里,各种讨论致富秘籍,镜头随着几组主要角色轮番上阵,转换流畅,同时背后还有大量病人持续运动,形成了前后景的动态效果,表现力和主题贴合性上都非常强,特别是李成儒那段神侃,把旁边那哥们侃没了,就自说自话,滔滔不绝,关键是内容荒诞、夸张,又有事实依据。

这里冯导用的广角镜头,角色的面庞发生变形,但这恰恰符合了精神病院的氛围和角色的状态,达到了极强的喜剧效果。

当然,在拍尤优和小柱的时候也都有过广角镜头,从一而终地流露出冯导的视听语言设计。

03.

其实,除了当前我们看到的结尾,冯导对于影片有过这样的初衷设计:

尤优被金钱驱使,疯狂的念头一个又一个的产生,最后,整个人垮掉。泰勒醒了,尤优觉得葬礼必须要举行,于是将泰勒干掉。其实,这个结局在影片中有所呈现,只不过以小柱的口吻说了出来,但没有实施,否则解决黑暗,不适合贺岁,按照冯导的意思,这样的解决更适合拿出去参加争夺电影奖项。

然而,即便获奖了,意义何在?

这些奖虽然给中国电影增了光,但它仅仅是提高了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地位,获奖本身没有能够挽救中国电影。

因此,冯导拥抱市场,选择大众和通俗。

尽管如此,《大腕》仍旧在冯氏贺岁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以至于,多年后,网友Indecent time对本片如此评价:“这要是把冯裤子名字换成某个欧美代导演的名字,这片的7就会变成8,要是换成伍迪艾伦或者李安,这片会成为第一部10分的豆瓣电影。”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