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大家都在讨论虎门大桥将通过改造升级增加车道数量的情况下,却收到虎门大桥进行大修的公告。
珠江口交通工程
近日,从多个官方消息看到,东莞市发展和改革局发布了公告,提到虎门大桥即将开展安全韧性提升工作,从而提升虎门大桥段安全韧性、恢复通道交通功能、保证结构安全耐久,这个项目从2025年10月开始,到2027年12月完工,整体的投资大概是15.5亿元,工期为27个月,封闭道路施工12至15个月。
虎门大桥的大修将对珠江口跨江通道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作为连接广州南沙与东莞虎门的核心枢纽,虎门大桥日均车流量长期超负荷运行,2024 年日均车流量仍达 9.65 万辆次,高峰时段曾突破 20 万辆次。
封闭后,约 70% 的跨江车流需绕行至南沙大桥、深中通道、黄埔大桥等替代路线,其中深中通道和南沙大桥因地理位置和路网衔接优势,将成为主要分流通道,面临前所未有的交通压力。
珠江口上的交通工程
对南沙大桥的影响南沙大桥作为虎门大桥的直接替代路线,设计日均通行能力为 10 万辆次,但实际流量已远超负荷。
2023 年其日均车流量较通车初期增长 120%,占珠江口过江总车流的 36%,货车占比达 40%。2020 年虎门大桥因振动临时封闭 10 天期间,南沙大桥车流量激增 40%,导致区域物流成本上涨 20%。
此次封闭一年,预计南沙大桥日均车流量将从当前的 12 万辆次增至 16 万 - 18 万辆次,远超设计容量,可能引发常态化拥堵。
尤其在早晚高峰时段,南沙大桥主桥段及周边高速(如广龙高速、莞佛高速)的通行效率将显著下降,货车绕行平均耗时增加 1.5 小时。
深中通道的交通压力将持续增加
对深中通道的影响深中通道作为 2024 年新开通的超级工程,设计日均通行能力为 10 万辆次,但通车后流量持续攀升。2025 年清明节单日车流量达 17.84 万辆次,远超设计负荷。
虎门大桥封闭后,深中通道将承接约 30% 的分流车流,预计日均车流量将突破 15 万辆次,部分节假日可能接近 20 万辆次。由于深中通道采用 “桥隧结合” 设计,隧道段(6.8 公里)和水下互通立交(机场互通)的通行效率易受车流饱和影响,可能出现常态化缓行。
例如,2024 年国庆期间深中通道隧道口曾出现 7 公里拥堵,而叠加虎门大桥分流后,类似拥堵或将成为常态。
珠江口上的交通工程
其他桥梁的分流压力黄埔大桥和港珠澳大桥也将承担部分分流任务。
黄埔大桥日均车流量约 9 万辆次,占过江总车流的 18%,其连接的广澳高速和东二环高速在封闭初期可能出现短时拥堵,但因其地理位置偏北,分流效果有限。
港珠澳大桥日均车流量仅 3958 辆次,主要服务跨境交通,对普通车辆分流作用较小。
此外,狮子洋通道(预计 2028 年通车)虽未建成,但远期可缓解压力,但短期内无法分担此次封闭带来的冲击。
交通管理措施与长期影响为应对拥堵,交通部门将采取三级分流预案,包括智能导航动态调整、跨区域交通管制、增设临时公交接驳等。
例如,施工期间可能在南沙大桥和深中通道周边高速设置潮汐车道、优化信号灯配时,并通过大数据实时监控车流。然而,这些措施难以完全抵消流量激增的影响,尤其是物流企业面临成本上升和时效延误的双重挑战。
长期来看,虎门大桥大修将加速珠江口跨江通道格局的优化,深中通道和南沙大桥的流量占比将进一步提升,推动大湾区交通网络向均衡化发展。
但短期内,跨江通勤和货运效率的下降仍不可避免,需通过多渠道信息发布和公众出行引导,最大限度降低社会影响。
虎门大桥与南沙大桥位置地图
虎门大桥封闭大修将对珠江口跨江通道体系造成显著冲击,深中通道和南沙大桥作为主要替代路线,车流量预计分别增长 50% 和 30% 以上,面临超负荷运行风险。
尽管交通部门将采取系列措施缓解压力,但区域交通拥堵和物流成本上升仍难以完全避免,需社会各方协同应对。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评论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