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开始发售的动作游戏《刺客信条》,一直在全世界拥有众多的粉丝和爱好者。游戏的英文名是“Assassin`s creed”,中文翻译为“刺客信条”, Assassin即是“刺客”的意思,然而这个英文单词却来源于阿拉伯语。能让阿拉伯语对英语进行“文化输出”,主要就是因为曾经存在于中东的那个神秘而又让人胆寒的组织“阿萨辛”。
11世纪一个名叫哈桑.萨巴赫的男孩,出生在伊朗西北部的库姆斯城。成年后结识了伊斯玛仪派信徒阿米拉.达拉布。在后者的影响下,哈桑逐渐接受了伊斯玛仪派的主张,并刻苦钻研这一教派的教义,这给当地的首席传教士伊本.阿塔什留下深刻印象。在阿塔什的推荐下,哈桑离开家乡,前往伊斯玛仪教派的大本营埃及深造。在深造一段时间后,哈桑离开了埃及。之后,哈桑在伊朗境内游历、布道。当时的伊朗被逊尼派的塞尔柱帝国所统治,作为异端的什叶派教徒在伊朗的情况可想而知。哈桑开始向人们宣扬伊斯玛仪思想,鼓舞人们起来反对塞尔柱政权,很快赢得了无数人拥护,追随者甚众。哈桑如此大张旗鼓的活动,必定引起塞尔柱帝国的关注。哈桑最终被迫逃往伊朗北部。
此时的哈桑已经很清楚,不光得有伊斯玛仪派教众的支持,更得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根据地。为此,他将目光瞄准了位于戴拉姆行省的阿拉穆特山区,在那里,什叶派信徒为数众多,哈桑可以轻易地在那里找到支持者。此外,那里还屹立着一座坚固的要塞:阿拉穆特堡。在当地信徒的掩护下,哈桑混进了阿拉穆特堡。不可思议地凭借着自己的个人魅力和出众的口才,没过多久便将堡内的许多守军洗脑,变成了自己的追随者,等到城堡守将发现不对时,城堡的控制权已易手。兵不血刃拿下城堡后,伊朗的伊斯玛仪信徒总算有了自己的大本营。哈桑领导的“阿萨辛”可以一展宏图了!
在获得根据地后,哈桑带领信徒们讲经布道,将一座座村庄转化为本教的地盘,势力扩充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导致了塞尔柱帝国的讨伐。1092年,马立克沙派军队进攻阿拉穆特,哈桑发兵夜袭,以少胜多,大破讨伐军。虽然侥幸赢得胜利,但毕竟实力有限,真正的硬碰硬是没有好果子吃的,为此,哈桑想出了一条极为另类的对策:刺杀。专门挑选精力充沛的年轻人,接受严格的刺杀、格斗和伪装训练,对任务目标进行刺杀。为了达到震慑敌人的目的,刺杀行动经常会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下对目标进行“公开处刑”。为此,他们得到了一个称号 “哈什辛”,即“大麻”之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称号就演变成了我们熟知的“阿萨辛”,其信徒也被称为“阿萨辛派”
由于“阿萨辛”平日里刻苦学习不同民族的语言、风俗等,对他们来说,乔装打扮后融入周边环境并不困难。他们可以是集市上的小贩,可以是街角的乞丐,也可以是风尘仆仆的行脚僧,甚至可以是虔诚的基督徒。在亮出他们唯一的专用兵器一涂有毒药的匕首之前,你根本不会知道他是一名刺客。这也是“阿萨辛”的暗杀行动能够屡屡得手的原因。刺杀的首个目标便是塞尔柱的宰相尼扎姆 .穆勒克。1096年10月16日,这位宰相参加完开斋节,正在赶往与妻子会面的路上,一名化装为苏菲派信徒的“阿萨辛”神不知鬼不觉地靠近他的轿子,杀死了他。
这起暗杀事件震动了整个塞尔柱帝国,也成就了“阿萨辛”可怖而诡异的名声初战告捷,哈桑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尼扎姆.穆勒克遇害后不久,他的两个儿子亦遭毒手。在接下来的数十年时间,又有不少塞尔柱埃米尔、将军和宗教名人命丧-阿萨辛,之后,塞尓柱全境为恐怖氛围所笼罩。通过“刺杀”这种非对称手段对付塞尔柱帝国的同时,阿萨辛”的势力也在不断扩大。“阿萨辛 ”并不是只会杀人的莽夫,他们还有一样法宝:渗透。刺客们可以在敌方阵营的要害位置潜伏几个月,甚至几年。等到时机到来的时候,他们会用恐吓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例如塞尔柱苏丹桑贾尔在继位之初曾拒绝与“阿萨辛”和谈,当晚,一名近待潜入苏丹寝室,将一把匕首插在地上。接下来,哈桑又派人给桑贾尔指去一封信“如果不是我打算善待苏丹,那这把插进硬地的匕首就刺进苏丹的柔软胸膛了。”桑贾尔很识趣地立刻停止了对“阿萨辛”的征伐,还允许他们在自己的领地内征税。此后,桑贾尔再也不敢对"阿萨辛"动武。
像这样的渗透行动在“阿萨辛"组织存在的数百年间不胜枚举。中东各政权的官廷内均闪动着哈桑信徒的身影。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外部环境同样有利于“阿萨辛“的发展,塞尔柱苏丹马立克沙死后,国内立刻陷入内战之中,贵族、王子们拥兵自重,互相残杀,帝国境内瞬间出现无数权力真空。哈桑抓住机会,全力扩展势力,到 1124 年哈桑去世的时候,“阿萨辛”的势力已遍布伊朗全境,并渗透到叙利亚和伊拉克境内。
哈桑逝世后,布尔祖格乌米德、穆罕默德、哈桑二世等宗师相继掌权,在世期间“阿萨辛”逐渐调整了他们的战略,扩张的步伐放缓,教派高层开始采用更为灵活的军事、外交策略。他们有时向别国征收贡赋,有时也向别国纳贡,有时与某个领主翻脸,有时与某个更为强大的领主结为同盟。可以说此时的“阿萨辛”就是以一个国家的身份进行运作的。只是“刺杀”作为“阿萨辛”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得以传承,只不过掺杂了更多的利益考量,此时刺客们挥出匕首的理由只有一个:拿人钱财,替人消灾。
尽管相对于哈桑时代,“阿萨辛”的暗杀行动已经有所减少。但随时殒命的恐惧感仍在支配着中东的政客们,贵族们心中的怨恨越来越深,到了不惜借助外敌之手铲除前者的地步。大法官舍思丁在觐见蒙古王子蒙哥的时候,极力控诉阿萨辛"的暴行。1251年,蒙哥继位后,命五弟旭烈兀发兵西征时,特别点了“阿萨辛"的名,嘱咐旭烈兀一定要扫除这股盘踞在深山里的“邪恶势力",面对战力强大的蒙古大军,末代宗师卢肯艾丁一开始准备投诚,并答应了旭烈兀提出的拆毁己方堡全、送其子为质的条件。
后来,在近臣们的劝说下又改变了主意,不仅调换了人质,还想出种种理由拖延投降时间。当蒙古大军开到时,卢肯艾丁仍想凭借险峻的地形、坚固的城墙和冬日的严寒来击退敌人。然而,蒙古人的战斗力远非塞尔柱军队可比。仅仅一个月后,卢肯艾丁即开城投降。此后,伊朗境内的上百座“阿萨辛”要塞也都投降了。
卢肯艾丁投降后,旭烈兀信守早先许下的承诺,没有杀他,把他打发到蒙哥那里听从发落。慑于“阿萨辛”臭名昭著的行事风格,蒙哥下令尽诛"阿萨辛”,连尚在襁褓中的婴儿也未能幸免。至此,伊朗的"阿萨辛"势力被彻底铲除。
然而,活跃在中东的"阿萨辛"势力并未完全消亡。早在哈桑时期,“阿萨辛"就开始了对叙利亚的渗透。11世纪末,来自欧洲的“十字军“侵入中东,叙利亚首当其冲,当地局势陷人一片混乱。大大小小的地方势力和“十字军"王国你攻我伐,战火不断,在叙利亚的~阿萨辛"势力单薄,仅拥有数座堡垒。后来,在号称“山中老人”拉施德丁.息南的带领下,叙利亚的“阿萨辛”不仅保存了自己,壮大了势力,甚至一度脱离伊朗总部的控制,成为叙利亚举足轻重的势力。
在实施一系列灵活的战略手段以自保的同时,息南并未放弃“暗杀”。刺杀的对象不分民族、宗教。甚至连号称伊斯兰世界头号英雄的萨拉丁也于 1175 和 1176年两次被袭。息南于 1192年去世。此后,叙利亚的“阿萨辛”重新为伊朗总部控制.势力衰落,刺杀行动也越来越少,1213年的雷蒙德(安条克公爵博希蒙德之子)遇刺案成为这一刺客组织的最后绝唱1270 至 1273 年,随着叙利亚最后几座“阿萨辛”堡垒全部落入马穆鲁克苏丹拜伯尔斯之手,这个名震一时的刺客组织,在历史上销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