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7日,智己汽车携手阿里巴巴斑马智行、饿了么等多家生态伙伴,共同推出了IM AIOS生态座舱,这一里程碑式的发布标志着汽车交互正式迈入“No Touch & No App”的。这场被誉为“智能座舱的iPhone时刻”的发布会,不仅展示了AI Agent技术的广泛应用,更通过场景化体验重新诠释了人与车的关系。本文将结合智己汽车的实际案例,深入探讨AI Agent技术如何颠覆传统的交互模式,并揭示其背后所蕴藏的未来出行蓝图。

一、AI Agent:从“工具”到“伙伴”的技术飞跃
1. 揭秘AI Agent:什么是它?
AI Agent是一种能够自主决策、协同多任务并主动服务的智能体。它融合了自然语言理解、机器学习和大模型技术,能够像人类一样分析需求、调用资源并完成复杂任务。与传统车载系统依赖固定程序不同,AI Agent的核心理念是“所想即所得”——用户只需说出意图,系统便能自主串联服务链条。
2. 智己IM AIOS的AI Agent架构解析
智己与斑马智行联合研发的AI交互智能体集群,是本次发布会的技术亮点。该系统由三大层级构成:
感知层:依托行业领先的端上开放式语音大模型,支持连续对话、方言识别及模糊指令理解(如“帮我点一份昨天的果汁”);
决策层:通过“云脑中枢”模型,协调10余个AI模块,例如DeepSeek负责自然对话,智谱模型处理车辆控制,豆包模型解答百科问题,实现多任务的无缝切换;
执行层:整合阿里生态服务(如饿了么、高德、淘票票),将语音指令转化为订餐、导航、购票等具体操作。
这一架构颠覆了传统车机“单点功能堆砌”的局限,让汽车从“执行命令的机器”升级为“预判需求的智能伙伴”。
二、场景化体验:AI Agent如何颠覆出行生活?

智己与饿了么联手打造的“AI外卖Agent”,堪称技术应用的典范。只需一句“点一份昨天的果汁”,系统便能自动调出历史订单,结合当前路况精准计算送达时间,并同步餐厅出餐节奏,确保用户、车辆与餐品无缝衔接。整个过程无需触屏,甚至连餐厅选择和支付环节都被简化,真正实现“车到餐来”的便捷体验。
而更令人期待的是「AI票务Agent」所展现的跨场景协同能力:
智能路径规划:依据电影开场时间和实时路况,自动规划最优路线,确保用户准时抵达影院;
全语音购票:从选座到支付全程语音交互,支持灵活调整(如“换到后排中间位置”);
个性化推荐:基于用户的观影偏好(如科幻片)和社交热点(近期好评电影),智能推送专属观影清单。
这些场景的实现,离不开AI Agent对用户习惯的深度学习以及对跨平台资源的智能整合,最终构建出“服务主动找人”的智能体验闭环。
三、技术突破:为何智己能够重新定义行业标准?
1. 交互模式革新:从“指尖操作”迈向“神经交互”
传统车机系统依赖于触屏层级菜单,据英国《汽车快报》研究,完成五项基础操作平均耗时68秒,而因操作分心导致的安全隐患更是不可忽视。斑马智行首席技术官司罗指出:“智能座舱的未来,主动智能是必然趋势。”智己依托全球领先的通义千问大模型,率先推出行业首个交互智能体,通过多模态融合感知与多意图理解,自主规划并执行任务,为用户提供更智能的主动服务。IM AIOS的“无触碰”模式通过以下创新解决痛点:

意图理解:借助阿里通义千问大模型的多轮对话与上下文联想能力,用户指令如“调低空调并打开遮阳帘”可被精准分解并执行;
主动服务:结合用户日程、位置及车辆状态,系统能够预判需求,例如低温时自动开启方向盘加热;
安全保障:本地化部署的NLP车控模型确保语音响应速度低于500毫秒,有效规避云端延迟风险。
2. 生态融合新范式
阿里生态首次以Agent形式“上车”,标志着从“功能接入”到“能力融合”的跨越式升级。以饿了么为例,不再是独立的App,而是被拆解为配送调度、支付、评价等模块,由AI Agent根据需求灵活调用,实现更深层次的服务整合。
早在2016年,马云就曾大胆预测:“未来汽车的80%功能将与交通无关,它们将从简单的‘交通工具’转变为‘智能终端’,其价值将不再局限于运输,而是通过操作系统和互联网生态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如今,这一预言正在智己汽车上得到验证。通过IM AIOS系统,汽车已从单纯的“移动工具”进化为“生态入口”,整合了导航、消费、娱乐等多种服务。
智己CTO项娇曾精辟地指出:“未来的汽车不再是冰冷的钢铁机器,而是能够认知和协作的智慧生命体。”这场由AI Agent引领的智能座舱革命,正在重新绘制人车关系的未来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