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义关键时刻,黄兴一败再败,提出放弃武昌转战南京遭众人抵制

清風明月逍遥客 2024-11-08 07:50:36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连克武汉三镇,辛亥革命达到高潮。

当时黄兴正在香港,在得知武昌起义的胜利消息,他急忙途经上海,于10月28日到达武昌。

黄兴抵达武昌受到黎元洪及军政府人员的热烈欢迎。革命党人当然视黄兴为救星,黎元洪也急需黄兴这样因领导历次武装起义而名振中外的人物来维持局面。武汉三镇军民更有“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之感。当晚,黄兴被举为革命军总司令,设临时总司令部于汉口满春楼茶园。

黄兴到武昌后,并没有注意决定全局的革命领导权问题,而是接受“好战”“善战”之誉,一头栽入单纯军事斗争中去。而且竟然同意搞封建的登坛拜将,甘愿听受黎元洪的委任。在军政大权都集中在黎元洪手中的情况下,黄兴事事受到牵制,终于导致军事上的失败。

他不顾辛劳,连夜到前线阵地视察。 次日,清军一直以重炮轰击民军防御工事,给民军造成了极大伤亡。第二天清晨,黄兴下令反攻,自己身先士卒,虽弹雨纷飞,若无其事。大家奋勇跟进予敌人以重创,并夺回一批山炮,缴获子弹数百箱。

清军见民军节节抵抗,难于长驱直入,竟买通汉口流氓头子纵火焚烧街市房屋,使民军无法存身。黄兴带领民军在烈火中拼死抵抗,转战街巷,四个昼夜没有合眼,弄得面目焦黑不可辨认。

当时汉口危急,革命军退守到汉口市中心区,被清军包围。黄兴为了解除革命军的困境,收复失地,立即渡江,组织兵力,指挥作战。由于革命军作战失利,被迫于11月2日退出汉口。

11月3日,黄兴被授为战时总司令官,再次渡江,指挥革命军反攻汉口。

因种种因素,不仅汉口没有收复,26日汉阳也失守了。

汉阳失守时,黄兴曾痛哭地说:“我无面目见革命同志,唯有一死以谢同胞。”而当退出汉阳,乘轮至中流时,黄兴竟然欲纵身投水,幸亏随行的人把他拉住,才免于死。

此时此刻,黄兴已经十分疲劳,挥师御敌连连失利,更使他心情十分痛苦,万般无奈,只得下令退守武昌。

27日,武昌军政府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参加者达数百人,由黄兴报告汉口、汉阳失守经过,研究今后对策。

在会议上,黄兴除说明汉口、汉阳失守的原因外,提出过放弃武昌而攻取南京,然后再图收复武昌。

黄兴之所以提出放弃武昌而攻南京,因为他认为现在武昌全都是战败部队,不宜再用,再用则仍然会败,不如趁南京正处于革命军的包围的时机,主动放弃武昌而攻南京,然后再图收复武昌。

不过,黄兴的这个主张并未获得大家的支持,只得于次日乘轮返沪,黯然离开武昌。

12月1日,黄兴抵沪。此时南京还未攻克,在沪的章太炎往访黄兴,并对黄兴在南京克复后,应组织兵力去援助武昌,但被黄兴拒绝,理由是“武昌绝地,援助无益。”

黄兴不曾想到的是。在他抵沪的当天,武昌革命军便与清军开始谈判,第二天就开始停战。

黄兴的轻率离职,这种既不重视政治领导权,又当军事斗争失败后随便放弃责任的做法,影响了革命,也影响了他个人的威信。

放弃长江中游的武昌,去攻取下游的南京,然后再回师溯江而上去收复武昌的主张,不能不是一个战略错误。在历史上,太平天国因为长江中游的武汉和安庆的相继失守,致使下游的天京(南京)陷落的教训,是应当记取的。就当时的武昌而言,若不战自退,更是错误。

而且武昌起义发生后,北洋军进攻汉口、汉阳的战斗,已经造成数千人的巨大伤亡和财产损失。在南京的战事也造成财产人口极大损失。据当时英国驻南京领事伟晋颂向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报告,提督张勋率领清军顽固抗拒革命军,并且在南京城实行恐怖统治,杀人如麻。

其实,只要黄兴再咬牙坚持一下,局面就会截然不同。

而在武昌起义发生后,多省响应,形势急转直下。清政府派出的荫昌、冯国璋率领的北洋军,迟迟不能开往前线作战。清政府万般无奈,只得重新启用袁世凯,任命他为湖广总督,随后又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随即指挥北洋军大举南下,迅速攻下汉口、汉阳。

当袁世凯手下有人希望尽快渡江攻击武昌时,聪明的袁世凯却命令停止进攻,只是隔着长江向武昌打炮,明显的用意是怕出现兔死狗烹的局面。这一点,唐德刚先生称之为“养敌自重”,可谓切中要害。

袁世凯在南下进攻的同时,暗中让在北京的亲信梁士诒、唐绍仪等密切注意朝廷的局势和动向,显然是意图窥测时局,想另有所图。

袁世凯还颇有心计地与刚刚被释放出狱的革命党人汪精卫密切接触,既进一步了解了革命党人的态度和动向,也利用汪精卫向革命党人传递袁世凯并非反对宪政的“正面形象”,说明袁世凯对于时局的发展已经有基本的判断。

袁世凯通过几个渠道秘密与革命党人接触,发出议和倡议,并且得到革命党人响应。于是革命党人(伍廷芳代表)与北洋方面(唐绍仪代表)的议和谈判在上海开始了。

表面上看,谈判的双方是势不两立的敌对力量,但是谈判并不是时时处于剑拔弩张的对峙中,反而有相当多的相互理解和默契。

在多种因素影响下,经过明里暗里、会上会下的多次交涉,谈判双方最终达成共识:袁世凯表态“赞成”共和,并保证要努力迫使清朝皇帝退位;革命党人则允诺,一旦袁世凯逼迫皇帝退位,就将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职位让给袁世凯。这种结果无疑是袁世凯期待的,所谓正中下怀。于是,袁世凯由清朝的“旧臣”变成“贰臣”,立刻携南方革命党人的威力向朝廷逼宫,并且指使段祺瑞等将领通电要求清朝皇帝退位,同时对满族亲贵强硬派组织的宗社党给予扼制。

在动荡形势下,不少大臣逃离北京,或者躲在家里不去上朝,清政府实际已经处于瘫痪状态。终日以泪洗面的隆裕太后呼天不应,喊地不灵,被迫于1912年2月12日同意清朝皇帝“逊位”,终于结束了清朝268年的统治,也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

0 阅读:0

清風明月逍遥客

简介:关注时代变迁,讲述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