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简单,想通它很容易。生活却很复杂,容忍它绝非易事。
十年前的2012,深秋。
国内的观众们喜闻乐见地在影院中享受着乐趣生活。
他们要么沉浸在少年派的奇幻世界之中,要么跟着冯导重回历史上的1942年,最后还不忘打卡异国,在《泰囧》里笑到前仰后合。
似乎很少有人注意到,此情、此景、此时,还有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在默默地上映,它叫《万箭穿心》。
经历一番,感慨万千。
最终,《泰囧》拿到了12.6亿的票房,成为了首个破10亿的华语电影,兴高采烈,而《万箭穿心》则小心翼翼地将300万票房装进口袋,成为了那年的一部“炮灰”。
01.“炮灰”的诞生《万箭穿心》改编自武汉作家方方的同名小说,从头到尾透着一股子文艺、清秀味道,既没有知名导演,也没有大腕明星,除去几个武汉俯拍镜头,略带着大气磅礴的意味之外,影片大部分都是肩扛手提的视觉着眼,难怪人民群众没有赋予足够的关注与偏爱。
毕业于北影的中国第四代导演:谢飞
话说,方方的小说成于2007年,带着她一贯的底层视角与市民关注,“第四代导演”谢飞慧眼如炬地发现了这部小说的价值,于是,在他的支持下,小说很快就进展至影视化阶段。
2010年,《万箭穿心》电影立项,可剧本怎么改都不合适。
作为制片人的谢飞一怒之下就找到了北影的摄影系主任王竞,说这事儿还得你来。
同为北影出身的导演王竞
王竞作为导演接手了项目,第一时间就和编剧吴楠促膝长谈。
他觉得现在的本子还是太商业化,不够接地气,还是要紧扣原著,聚焦角色,但又要有所不同。
于是,我们最终见到了这部作品的现实主义力量,更重要的是,它做出了适度的改编,淡化了原著中的宿命感和苦情戏份,核心突出悲剧性,并试图去解答造成这种悲剧的成因。
命运使然,影片投放到市场后并没有激起多少浪花,其票房成绩与同期的《一次别离》差不多。对此局面,王竞不无感慨道:《一次别离》这么好的片子也是这样,(《万箭穿心》)这种片子就是这种命运。
很快,2013年1月17号,影片又上线到CCTV-6。
然而这次播放比原版少了十多分钟,语言从武汉话更改为了“温和的”普通话,甚至连结局也作出了调整,徒留下声声叹息,真是生不逢时。
好在总有观众发现了这部作品的魅力,时至今日,《万箭穿心》依旧保持着豆瓣8.6的高分,蓄力、等待着观众。
02.从风水到现实主义《万箭穿心》将时间放置在上世纪90年代。
一下子就预示着故事的不简单。
然而,这只是背景之一。
另一个背景就是故事的地点在武汉,一个中部地区的特大城市。
这个城市,铁路、江河交汇,又处于中西部的发展平衡点,亦是改开之下市场经济的风口浪尖,端的一个“万箭穿心”的格局。
就这样,从时间、地点两个维度上,《万箭穿心》完成了整体氛围构筑。
接下来,角色出场。
汉正街小商贩李宝莉,过了大半辈子终于能住进新房。
闺蜜小景提醒宝莉,说这房子风水不好,道路交错,个个都穿心而过,是为“万箭穿心”之煞,人住在这里会遭遇很多苦难。
宝莉不信命,有着楚地女子的决绝与坚韧。
随后,现实的厄运接踵而至:老公马学武先是外遇,再是下岗,最后投江自杀;儿子也因此与自己反目成仇。
整个家庭分崩离析。
宝莉为了生计,只得干起了“女扁担”的营生,挑起家庭的重担。
一干就是10年。
10年光阴,转瞬即逝
在尝尽生活艰辛后,其肉体与心灵遭到现实生活的层层摧残,苦不堪言。
首先,我们来看,故事将时间放置在90年代,无疑带有着明确的叙事动机。
武汉同学说不应该用饭盒,而是纸碗来吃热干面
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国企退潮,工人下岗;下海、经商,市场经济成为了时代潮流。
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开始快速变化,贫富分化也愈发明显。
社会发展风云突变,原有的秩序与稳定开始土崩瓦解,为每个家庭都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物质与精神冲击,自然也影响到了李宝莉一家。
此时的马学武是骄傲的,自信的
其次,影片直观地呈现出了中国家庭绕不过去的所有话题,从房子到婆媳关系,从子女教育到夫妻情感危机,而且矛盾冲突不断,各个都尖锐、犀利,从而构建起中国家庭的琐碎日常,展现出在大时代叙事体系下的一家子悲剧和无奈,表达出了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思考与反省。
最后,《万箭穿心》通过李宝莉一家准确地感知、捕捉到了整个时代的脉搏。
拥挤而密集的筒子楼,具有高度统一的外立面,但凡经历过90年代的朋友,切身感受到无比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吵杂的汉正街、全景汉口、壮阔长江,多维镜头铺陈比对,形成了特有的细腻质感。
这里既烟火,又恢弘;
既繁华,又悲凉。
让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们,找到时代的归宿与现实的倚靠,就像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之于北京,《疯狂的石头》之于重庆,《爱情神话》之于上海,《万箭穿心》就成了武汉这座城市最佳的历史镜面。
03.万千个命运悲剧对于李宝莉来说,“万箭穿心”的穿心煞就是她悲剧的起点。
因为,最先敲响警钟的是她的婚姻。
作为本地市民阶层,宝莉有着强烈的身份尊严,加上本身的样貌出众,就使得她的自得感更加严重。
她看不上马学武的乡村阶层,即便婆婆曾是个教师。
宝莉之所以嫁给了马学武,是考虑到他在国企厂子里的身份,看中了他的未来,但心底里,她是不平衡的,始终存在一种“下嫁”的落差。
生活,鸡毛蒜皮。
爱情,早已荡然无存,于是婚姻就千疮百孔。
越是如此,宝莉的“戾气”就愈发严重。
马学武又被训了一顿
她性格强势,话语泼辣,再加上是武汉方言,就显得更加生猛暴烈。
起初,我们从宝莉的身上,甚至看不到身为女性的柔美,比霸气的御姐还御姐。
对马学武,她经常咒骂,实现了对丈夫的精神奴役,使得后者压抑、郁闷,逐渐丧失掉男性的尊严。
故而,马学武无法从家庭中获得幸福,他开始从别处寻求慰藉。
此时的周芬就是一个很好的对象。
闺蜜两次下场指导,都无法改变倔强的宝莉
反观宝莉,她依旧我行我素,即便闺蜜多次提醒,她依旧不能在自己身上发现问题所在,不理智的行为成为了推动马学武自杀的原因之一。
很快,时间轮转,一瞬10年。
宝莉的性格变化不大,但形象发生了改观,她的坚毅与特质得到了放大,面对现实,她低头,甚至在原著中为了供养小宝上学,她还要去卖血,流露出了一个母亲的责任与温情;又在和建建相处的过程中,体现出了女性的柔美。
仇恨的种子种下了10年,再也解不开
我们自可以认为她是在“赎罪”,至于是否同情,都无所谓,这只是千万个中国家庭最典型的悲剧一面。
有趣的是,《万箭穿心》并不是单纯的宝莉传,也绝非简单地刻画了宝莉一个人的悲剧。
宝莉的闺蜜,小景,嫁给了土豪,但婚姻名存实亡,即便衣食无忧,精神仍是沙漠;
市场中的建建,和宝莉暧昧不清,最后宝莉选择或者说不得不选择与建建搭伙过日子,起初的建建对宝莉并没有多少真情实感,最终也不过是一种“凑合”的将就。片尾,小宝看到母亲上了建建的车,但他似乎没有看到母亲又下来推车的尴尬。这推车的举动,也不过是对二人未来生活的一种无奈的隐喻。
转头看看马学武喜欢的周芬。
临死前,马学武去找过周芬,真实地表达了自己,但周芬回复:你不懂女人。这句话的解读就很多,很有可能是周芬并不爱马学武,她只是看中了老马厂办主任的职务和资源。即便二人真的在一起,恐怕仍旧过不好这一生。
至于小宝,其成长就处于一个残缺、不和谐的家庭,导致最终他都没有原谅母亲,显然又将是一个悲剧的循环和延申。
原谅我没有一下子认出小宝是由李现所扮演,那时候的他还真有些Baby Fat。
如此来看,《万箭穿心》天然地具备了《天龙八部》的宿命论与悲剧性——有情皆孽,无人不冤。
04.惊喜的视听效果别小瞧《万箭穿心》没什么明星,人家怎么说也是科班出身的作品,比如在视觉效果、空间借用,本片也颇为考究。
你看,为了配合整部作品的调性,电影调色就很“致郁”,全片蓝色,不惜降低清晰度与景深效果,创造压抑的氛围。
开场就是房事。
然而,房事并不欢愉,随着一句“莫闹”而失败了,奠定了基调。
随后,又是一组蓝色武汉城市空镜头,营造出一种隔纱般的视觉阻隔。
而宝莉他们搬入的新房则成为了整个悲剧的症结所在。
新房的各种房间、门框与隔断打造出这个家庭的疏离与隔阂。
马学武洗了把脸,看着镜子里的自己,这跟《男人,四十》的设计一模一样。
似乎导演都很喜欢,噢,不,是很好的借物——通过镜子表现出人物的不同面孔与心境,在痛楚和纠结中挣扎。
当然,除此之外,为了保持氛围的一致性,全片往往采用第一视点的镜头语言,近距离呈现人物,把观众和人物关系拉得更近,以便于完成共情。
总体来说,《万箭穿心》确实是一部不错的作品,尽管下半段安排小宝找周芬的设计有点奇怪,但瑕不掩瑜,能将中国的社会进程与家庭问题融合合一,通过2个小时完成对小人物的展现和记录,恐怕这就是我们这些处于变革时代里,卑微存在们所坚持的最后倔强。
PS:颜丙燕真是个好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