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03:美国加入战争开始争霸,俄国主动退出

史画映说 2020-12-15 14:23:25

上期说到一战进入关键一年(1916年),先后发生了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等重大战役 ,以德国为代表的同盟国集团逐渐丧失战争主动权,而拼死抵抗德军侵略的协约国内部也出现问题,有成员离开,也有新成员加入。战争随即进入第三阶段(战争后期 1917~1918年)。

1917年4月6日,美国宣布对德作战。在一战爆发初期,美国采取的是中立原则,让它改变主意的原因有很多。时间回到1915年5月,德国的潜艇击沉了英船“鲁西塔尼亚”号,死难的1000多名乘客中,有114名是美国人,该事件加深了美德矛盾。1916年,两大阵营虽然忙着打仗,但同时也在发展,协约国集团各国加大与美国的贸易往来,同时美国还对协约国的军事贷款激增。当时的美国金融界,摩根和洛克菲勒两大财团最具影响力,而他们都是亲英一派,时任威尔逊政府开始准备介入战争。德国杀红了眼,为彻底击溃协约国,宣布实行“无限制潜艇战”,该战略意为德国潜艇可以事先不发警告,任意击沉任何开往英国水域的商船,目的是封锁英国,阻拦对手的发展。美国商船在这其中遭受重大损失,遂宣布与德国断交。但在这一切背后,还隐藏着美国的野心,也是它对德宣战的真正目的,即希望进入协约国推动胜局,趁机捞去战利品,夺取世界霸权。美国仿佛一个“投机客”,看准了时机随即加入。当然,这也是基于美国的担心,若协约国一方战败,很可能会让美国收不回对外贷款,无论是眼前的利益分析,还是后续的利益远观,美国都一定会对德宣战。美国的加入,增强了协约国一方经济、军事上的实力,同时也影响了许多初期保持“中立”或观望态度的国家介入,其中包括中国北洋政府等27个国家。正所谓“人多力量大”,战局开始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向发展,加速了一战的结束。

而在美国参战推动协约国集团壮大的过程中,俄国却一反常态宣布退出战争。究其原因,是内忧外患。面对不断进攻的德奥联军,俄国倒是可以拼死抵抗,但内忧又要如何解决?当时的俄国民不聊生,俄皇坚持对战,但人民却在思考“面包和战争谁更重要”。战争导致俄国出现通货膨胀,许多城市的食物供给出现问题,普通的面粉一度翻张8倍,1917年初,俄国内部陷入混乱,又坑又饿的底层工人开始骚动,就连前线的士兵也开始不满,逃兵一度超过100万,社会对沙皇政府产生厌恶情绪。俄国多地爆发大规模罢工,纪念1905年的“流血星期日”,成为二月革命的铺垫。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23日),彼得格勒50家工厂再次罢工游行,拉开了二月革命的序幕。工人和士兵合作反抗帝制,攻占军火库,夺取了枪支弹药,还在街头筑起堡垒,与帝国军警展开战斗。

在这样的背景下,尼古拉二世逐渐失去权威。很快,俄国出现了两个新的政府,一个是杜马主导的临时政府,另一个则是工人阶级和士兵为代表的苏维埃政府。统治俄国300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宣告结束。那年4月,长期流亡的共产党领袖列宁回归,在彼得格勒喊出了“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这也是此时俄国人民最渴望的东西。但临时政府执意配合法国,竟“舍己为人”,凑集20万人向加利西亚进攻,但不到一个周,前一年占领的领土就全部丢掉。此次战败引发了游行,临时政府威信不再。看着祖国处于水深火热,列宁带领工人和士兵,于11月6日在彼得格勒发起武装起义,第二日成功占领冬宫,控制了莫斯科,因为11月是俄历的10月,遂被称之为十月革命。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由此建立,成为历史上首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这也是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十月革命意义深远,不仅让俄国摆脱封建帝制,还触发了各国社会主义运动,世界许多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从中得到灵感,纷纷萌生了解放运动的念头。世界上的许多普通民众、工人阶级从十月革命看到来希望。正处于军阀割据混战的中国人民,也到了苏联十月革命的鼓舞,尤其是先进知识分子从中看到中华民族解放的希望.,开始深入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积极与工农群众联合,推动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回到欧洲战场,英法听闻俄国帝制终结,起初是高兴的,毕竟民主国家和独裁国家结盟,怎么看都不对劲,如今俄国换了庄,合作起来也会更方便。但很快英法就得知了坏消息,起义成功后,列宁随即颁布和平法令,随即开始和德国进行停战谈判。英法气得不行,一旦谈成,德军将把在东线的数百万军力投入西线。他们低估了俄国对战争的厌恶情绪,1918年3月3日,俄国与德国签署了停战条约(《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在当时的俄国人看来,这是一个耻辱的协议。因为俄国放弃了乌克兰、波兰、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和白俄罗斯等地区,因此损失1/3的人口、1/3的铁路以及50%的工业。但这并不是毫无作用,至少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赢得喘息时间。好在后来德国战败,列宁宣布该条约无效。另外,德国在战争期间获得俄国领土,其实是自找麻烦,因为这些区域无法防守,德国当时还必须抽调150万军队去管理,能派去西线支援的力量减少。但英法仍然无法高兴,因为他们得知无产阶级国家苏联成立,这与西方政权营造的资本主义不是同一条路,盟友随时可能变成对手,双方长达大半个世纪的对抗从此开始。

同盟国和协约国斗了四年,这场战争终于接近尾声。1918年3月,德国仍抱有幻想,向西线发起进攻,壮大的协约国集团成立最高军事委员会,开始全线出击。德国方面,则利用此前东线的胜利果实将兴登堡取代法金汉,吸收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的前车之鉴,决定不再冒险进攻,而是选择西线采取守势,同时借助此前计划的海上无限制潜艇战,迫使英国贸易受损,让他们因饥饿选择投降,再将法国孤立在欧洲大陆。决定守势后,德国便将部队撤回设防阵地“齐格菲防线”,也就是“兴登堡防线”。这条防线借助更短且直的防御工事,一度让协约国蒙受40多万人的伤亡,德军的伤亡人数为25万人。但由于1918年9月底,协约国的多国联军发起大规模进攻,再固若金汤的“兴登堡防线”也无法抵抗,失败已成定局,而后德军被赶出法国和比利时过境,主力迅速瓦解。同盟国的其他成员也相继投降,9月29日,保加利亚经历多局溃败主动投降;10月31日,土耳其撑不下去也投降了;11月3日,奥匈帝国投降。孤军奋战的德国处于垂死挣扎,很快国内民众和士兵出现不满,11月9日,德皇宣布退位,最终德国在1918年的11月11日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至此结束。

本期内容到此为止,关注我不迷路,下期咱们接着聊中国为何改变中立原则加入协约国,以及一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变动

0 阅读:48
史画映说

史画映说

看世界变化,闻术业专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