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地处中亚,自旧石器时代起即有人类活动,当地气候、地形相当适合游牧生活。斯基泰人为中亚这块土地最初的定居者,应该就是《汉书》中的塞人。
考古学家发现中亚草原上的人类最早驯化马匹,公元前3世纪-前1世纪,哈萨克境内出现了阶级社会:前后出现乌孙、康居、阿兰、悦般、大宛等游牧政体。
6世纪-8世纪建立过突厥汗国、突骑施、葛逻禄等国家。
8世纪-12世纪,西部和西南部、南部和东南部先后加入可萨汗国、乌古斯叶护国、基马克汗国和钦察联盟等国。
13世纪初,蒙古帝国建立后,成吉思汗将西伯利亚地区和中亚部分地区,赐给长子术赤,建立金帐汗国。15世纪金帐汗国分裂,其中一部分成立哈萨克汗国。哈萨克斯坦尤其是“哈萨克”这一名称的正式确立,在历史上可以追溯到15世纪中叶建立的哈萨克汗国。
但是哈萨克汗国统一时间很短暂,在16世纪初,哈萨克族因地域、政治等因素而形成了传统的大、中、小三玉兹。哈萨克汗国分裂状态,并受到当时正在崛起的准噶尔人和俄罗斯帝国力量的双重压力。
一、 准噶尔东西出击
实际上在准噶尔汗国成立前,哈萨克人还是能和卫拉特蒙古各部打得有来有回的。
比如,1582年哈萨克的塔吾克勒汗(1583-1598年)进攻卫拉特蒙古地区,占领了塔什干。
17世纪前半期的准噶尔部落巴图尔浑台吉(1634-1653年)在1616年与父分牧,置根据地在额尔齐斯河东岸由此进攻“北方的阿尔泰诸族、西方的哈萨克族、西南方的布鲁特族等……
1616年访问卡尔梅克的俄国托米尔科.彼得罗夫使团说哈萨克玉兹和布鲁特玉兹服从卡尔梅克。沙俄使团还在巴图尔的汗廷看到哈萨克使者赎回自己的俘虏。1620年开始,准噶尔部落巴图尔浑台吉为报复哈萨克的袭击,向伊犁河 方面远征和布哈拉人(哈萨克人)作战,从哈萨克人中抓获了俘虏。
1653年巴图尔珲台吉去世,其儿子僧格继位,但是汗廷内部争位,持续到1670年僧格被杀后,他的异母弟噶尔丹夺得了准噶尔的统治权。1678年,西藏的五世达赖赐噶尔丹可汗号(噶尔丹为准噶尔汗国统治者中唯一一位称汗者)。此年噶尔丹出兵南疆,占领叶尔羌汗国,把广大维吾尔族地区置于其统治之下。
此时,他已经基本统一卫拉特蒙古各部,得到达赖喇嘛册封,势力强盛一时,决意东进。1688年噶尔丹突然率兵越过杭爱山,大举进攻土谢图汗,迫使喀尔喀蒙古诸部南迁。噶尔丹的目标是成吉思汗的伟业,攻占中原汉地。
不过,准噶尔汗国同时期并没有放松向西征伐。清朝对于这个刚崛起的大敌,一开始就疏忽了情报工作。关于准噶尔的向西扩展清朝史料的记载较少,据 《秦边纪略》之嘎尔旦传:
“(壬戌年康熙二十一年)嘎尔旦侵回回国败北,翌年(1683年)紧接着又侵极西之美人国。”
噶尔丹对回回国的征伐,应该就是侵入中亚及哈萨克地区。草原极西犬形 美人国,这个神话故事中的国家,据专家考证为哈萨克草原边缘的农耕族群诺盖族。《秦边纪略》把它记为农耕民,实际就是哈萨克一族统治之下的锡 格纳克、突厥斯坦、塔什干等锡尔河中部流域乌兹别克诸族的绿洲地区。
此时清廷对中亚地理知识的认知非常模糊,充满想象和误解,不但将布鲁特、哈萨克两游牧部族混同于中亚布哈拉汗国所属的撒马尔罕、布哈拉两城,以及天山南麓的叶尔羌、喀什噶尔、吐鲁番等城,且将这些部族和城市均称为“国”,实际上就是“部落”的意思。
噶尔丹1682年后对中亚连年远征,本质是掠夺战争,单纯抢人抢粮抢财宝,并没有打算永远占领锡尔河流域中部地区。噶尔丹进攻塞拉木城哈萨克族、布鲁特族,1684年占领 哈萨克的商业根据地塞拉木、塔什干两城。
哈萨克大玉兹特别是塞米拉金地区的哈萨克族群体因噶尔丹的征服战争,遭受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一直到现在都在哈萨克历史课本上记载着。
1686年间噶尔丹的准噶尔军队侵入哈萨克草原的东南部,向新疆地区-东突厥斯坦哈萨克草原进攻。此事终于引起清朝方面的强烈反映:“噶尔丹曾破回子中之萨马拉汉、布哈拉、哈萨克、布鲁特、叶尔羌、哈思哈尔、赛拉木、吐鲁番二百余城,乃习于战之国也!喀喀尔焉能敌……”
理藩院的报告如此说,应该是通过漠北蒙古部获得的信息。
准噶尔汗国没有占领哈萨克,但是控制了哈萨克草原一部分,清廷刚开始注意到噶尔丹,他就立马把刀锋指向中原内地了。
1690年6月,噶尔丹向漠南喀尔喀蒙古进攻,俘掠人口,抢劫牲畜。同年,康熙帝决计亲征,组织左右两路大军,分别出古北口和喜峰口。8月1日,双方大战于乌兰布通(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境内)。清军大败噶尔丹军,噶尔丹乘夜向北溃逃。
噶尔丹战败后因原根据地为侄儿策妄阿拉布坦占据,不得不滞留科布多地区,集合残部,休养生息,以期东山再起,不断骚扰边地安宁。1696年2月,康熙帝发兵10万,分三路大举出击。5月13日,西路军在昭莫多(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以南的宗莫德)大败噶尔丹军。1697年2月,康熙帝第三次西征,命费扬古、马恩哈分别统率两路大军,共6000人,由宁夏出发,进剿噶尔丹残部。4月康熙帝亲赴宁夏,指挥这次军事行动。正当清军进发之时,噶尔丹众叛亲离,军队只剩下五六百人,遂饮药自尽(又说被人杀害)。
从十七世纪初开始的,准噶尔就不断入侵哈萨克,到十七世纪后期之前哈萨克人还算能和准噶尔人打个旗鼓相当。但是,大约在噶尔丹抢位前后,双方实力此消彼长,哈萨克人只有勉力支撑的态势了。
2、蹂躏哈萨克
据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理藩院所奏:
策妄阿喇布坦疏言: 臣之与哈萨克构兵非得已也,昔噶尔丹擒哈萨克头克 汗之子以界达赖喇嘛,故头克使人乞臣关允求还其子……发五百人护送归之,头克反尽杀臣五百人……”
这是在解释和哈萨克发生战争的原因,策妄阿喇布坦在准噶尔汗国内讧结束后,统治初期向清朝臣服,东进暂停,但是一点没放松对西方哈萨克的征讨。
理藩院提到的头克汗即泰吾坎(又称脱卜柯依1561-1771年或1652-1718年)是第41代也是最后一位统一的哈萨克汗国的汗,虽然在他这个时代哈萨克三个玉兹已经无人理会他了,但还是名义上的大汗,类似汉献帝一样的存在。
准噶尔进攻哈萨克捕获了泰吾坎汗之子,把他囚禁在达赖喇嘛处。
此后准噶尔多次袭扰西藏,进军青海,但被清军击败驱赶出青藏高原。
由于向东方的扩张被中国清朝挡住了,策妄阿拉布坦和其后的准噶尔汗国扩大了向哈萨克草原和中亚的军事扩张。
清朝这时的情报工作开始有效率了,及时发现了准噶尔军队的西侵。
1699年准噶尔军队侵入哈萨克草原南部且征服塞拉木:“策妄阿喇布坦素 行奸恶,与其附城额尔齐斯河西岸为准噶尔所有。”
1708年锡尔河下游流域的卡拉卡尔帕克族的伊不拉黑姆苏丹成为策妄阿拉布坦的俘虏,被关押在其汗廷。
1715年,准噶尔军队攻打到了锡尔河下游,(康熙五十四年)清朝史料就立刻报告说:“……近之哈萨克布鲁特皆互仇敌,前年策妄阿喇布坦部落所住伊犁地方,大雪家畜皆倒毙,策妄阿喇布坦子出征安集延地方之布鲁特,五百人被杀,归时又病死者多……”—《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卷二
实际上准噶尔是为了掠夺家畜等进攻周围的布鲁特族,准噶尔统治者在东方喀尔喀、青藏失去的东西,在西方的中亚哈萨克草原得到了补偿。
俄国炮兵大尉 I.温科夫斯基出访准噶尔缔结沙俄与准方的友好关系,他面见了台吉策妄阿拉布坦,留下了当时准噶尔的情况记录-他的出使报告《准噶尔遣使记》记录:
“1722年浑台吉之子舒努丹巴(ShunuDbaa 中文史料中的罗卜藏舒努)受派遣进攻哈萨克玉兹,在他征服哈萨克族,攻占了3个城池,捕获 了哈萨克千户,降伏的城池是塔什干、塞拉木、和卡拉土鲁特。
……统治了称作图斯淖尔(伊塞克湖?) 周围游牧的布鲁特(吉尔吉斯),这些民族约5000帐,其军队的兵力可招集3000人,其(准噶尔)后开始了和哈萨克玉兹的战争。哈萨克玉兹和卡拉卡尔帕克族一起对浑台吉作战。(温克夫斯基的报告第187页)
浑台吉领地中的民族有本国的准噶尔即左翼布鲁特族,乌梁海族、捷列乌 特族、明格特族、卡尤特族、科舍乌特族、雅尔的布哈拉人、图巴拉宾族(向珲台吉交纳贡赋)等。这些图斯淖尔湖周围居住的布鲁特族(吉尔吉斯族),珲台吉所属的领域北是俄国,东是中国南是唐古特,西是哈萨克玉兹。”
同一时期,清朝和沙俄都注意到了准部队哈萨克的侵略,但是沙俄的情报比较细致,明显侧重在战略局势方面。
温克夫斯基的报告是西方人在当时的准噶尔汗廷的见闻,显示出策妄阿拉布坦的汗国和北方的阿尔泰突厥人,南方的喀什噶利亚一齐与西方的哈萨克玉兹相对峙。
1716年,准噶尔进军西藏,占领拉萨,次年被清军驱赶;同年,沙俄也窥伺中亚,彼得一世为开辟通往印度洋通道,派军队沿额尔齐斯河向东南卡尔梅克方向入侵,直达叶尔羌地区,与准噶尔军队在雅梅什湖(亚梅什湖)大战,结果准噶尔方一万精骑成功包围俄军,三千俄军被灭,数百俄军被俘,沙俄对中亚的入侵暂时停止了。
噶尔丹策零也没有忘记祖先向东发展的政策,在1713年的科布多西之和通泊战役击破清朝傅尔丹大军,曾两度侵入喀尔喀部,但是清朝整体国力有着无比优势,结果是淮噶尔方面由于失败疲敝而向清朝乞求和好。
此时的准噶尔虽然依旧强盛,但东进面临着此时也很强盛的清朝中国,只好依旧转头蹂躏哈萨克,和哈萨克人经常发生激战,在战斗中呈现碾压态势。哈萨克由于自己的内部分裂,逐渐从互有胜负到被单方面蹂躏。
1723年准噶尔军队大举侵入锡尔河中下游流域,长驱直入再次占领了塔什干城,被驱逐的哈萨克人成群地拥向萨马尔罕、布哈拉、希瓦及咸海沿岸地区。沙俄在中亚草原边缘的要塞守军目睹了哈萨克牧民流离失所的惨象。
锡尔河下游流域的土著卡拉卡尔帕克族也被连带伤害,上部卡拉卡尔帕克族的一部分向准噶尔投降,其余逃向布哈拉或小玉兹地方。
3、哈萨克人的绝地反抗
公元1723年至1728年,在哈萨克历史上,被称为“大灾难的年代”。天灾是雪灾,叠加人祸:准噶尔入侵。准噶尔部八万大军,分七路进军哈萨克汗国的塔拉斯河谷地和锡尔河流域。哈萨克各个玉兹被打得四散奔逃,大量人口被虐杀,牲畜、财物被掠夺。
准军踏遍了全哈萨克领地,一些城市相继陷落,中玉兹和大玉兹汗王为求生存,被迫臣服于准噶尔,大玉兹领土几乎全被控制,只有小玉兹汗王阿布勒海尔汗继续领导抗击准噶尔的斗争。
1725年,三玉兹的部分军队联合作战,在阿拉库勒湖畔打败了了一支准噶尔军队。这次胜利是近三十年来哈萨克方面的第一次战胜。此战规模不大,但是使各玉兹首领认识到,要想战胜强大的敌人,各个部落必须联合起来,建立统一的军事指挥系统。
1726年,三玉兹的各级首领聚在奥尔达巴沙山丘开会,商讨联合抗击准噶尔,首领们决定成立联合军队。因小玉兹汗王阿布勒海尔汗在前一年坚持战斗,战功卓著,英勇善战,会上选举他为哈萨克军队统帅,率领三玉兹联合战斗。
由于准军的不断入侵,哈萨克民族处于覆灭边缘,尤其是大玉兹地区已经成了准噶尔的属地这一事态,使得哈萨克汗国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整个哈萨克陷入危亡之际,不断争夺政权的汗族内部纷争,暂时被放下了。
不堪准噶尔蹂躏和掠夺的哈萨克统治阶层,暂时联合对敌。
继策妄阿拉布坦成为浑台吉的噶尔丹策零 ( 1712-1745年),继承父亲的政策,对哈萨克草原发动大规模的掠夺战争,继续侵犯锡尔河流域费尔干纳、巴达克山。1729年,决定哈萨克命运的战役发生。
进攻哈萨克的准噶尔军队在巴尔喀什湖南,遭遇哈萨克联军,爆发安拉凯战役。此战是哈萨克-准噶尔战争中哈萨克人的少数胜仗,而且是在双方大规模会战中,哈萨克人罕见地正面击败了敌人。
这场传奇性的战斗发生在1729年12月至1730年1月之间。事实上这次战役细节很模糊,只有哈萨克的民间传说流传,中国沙俄都没有记载这次战役的具体经过。
这是一场只存在哈萨克人记忆中的胜仗。
哈萨克-准噶尔战争的记录,除了中俄两国的零星史料,留存世界上的并不多。
为啥会这样?
因为哈萨克人作为游牧民族,没有书面记录历史的传统,自身文化上哈萨克人会记忆大汗的家谱资料或者重大灾难事件,但历史记录几乎没有。所以哈萨克的古代历史必须去中国史书中找记录,到了唐朝后再加上波斯人、阿拉伯人记录的零星资料,到了近代再加上沙俄的史料,这样就能凑全哈萨克的历史了。
哈萨克民间传说研究者和收藏者A.A.Divaev在1905年记录了关于这场战斗的民间传说。这场战役发生在哈萨克东部巴尔喀什湖和阿拉湖之间的安拉凯,也翻译为安吉尔卡。
在现代哈萨克共和国的阿拉木图–比什凯克高速公路35公里处,有一座关于此战役的纪念碑,在七河流域一带的老人之间,还流传着此战役的诗歌。
传说中:哈萨克一方有近3万人,三个玉兹也派出一些著名的巴特尔:如努里兹拜·巴特尔、博根巴伊·巴特尔、卡班巴依巴特尔、托列比等。
大玉兹卓勒巴尔斯汗被选为3个玉兹的最高可汗。小玉兹的阿布勒海尔汗担任部队的总指挥。
哈萨克骑兵武器包括弓箭,剑,格斗刀,长矛,战斧,哈萨克军队有着地利人和,熟悉本地环境,有良好的情报,军心气势旺盛。准噶尔军队人数可能和哈萨克差不多,地形不熟加长途跋涉,但拥有火炮火枪,武器优势明显。
哈萨克人和准噶尔人的决定性战斗发生在安拉凯山脚下。双方在战场上苦战僵持了数天,最后有一支哈萨克300人的敢死队决死突击,直冲准噶尔部队的中军大营,差一点斩首准军头目,敢死队虽然全军覆灭,但是冲动了准军阵势,最终哈萨克人赢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电影海报
(现代哈萨克据此拍摄了爱国主义电影《无畏一千勇士》,拍的很热血感人,历史还原度也很高:特别是准军以火枪盾牌阵硬抗哈萨克敢死队骑兵冲锋的场面还是很震撼的。)
安拉凯战役成为哈萨克-准噶尔战争史上的决定性战役,其结果是完整地保护了哈萨克人的土地。
准军火枪阵
4、短暂的胜利
在这次失败之后,准噶尔人和卫拉特部落之间的内乱开始,随后导致准噶尔人在中亚地区的军事和政治力量大大削弱
1730年哈萨克的统治阶层,携安拉凯战役胜利的气势,主动加强了对准噶尔势力的袭扰。
1731年清朝方面得知哈萨克阿布尔海里汗“发兵七万令伊第布尔海里统领,将吹、 塔拉斯地方一千户人俱已掠去,又掠取噶尔在别处牧之马二三千匹......”
1732年,噶尔丹策零和小策零敦多卜(策零敦多布之子曼济又称萨里曼济) 一起讨伐哈萨克地方。
1731 (雍正九年)清廷得到报告说“噶尔丹策零现在夸额尔齐斯游牧,因有哈萨克之人常来抢掠马匹、杀虏人众,是以噶尔丹亲统兵一万在游牧外相隔一日路程防守 。”
可以看到,哈萨克一改几年前的被动挨打局面,开始局部反攻。
关于18世纪30年代的哈萨克社会,特别是准噶尔入侵时期的哈萨克草原的 实际状况,当时俄国的探险队或官吏的见闻可以为证:据俄国奥伦堡探险队长I 基里洛夫的报告书(1743年5月1日):
“准噶尔卡尔梅克的统治者噶尔丹策零在所有土著民中最强。有配备火炮的8000人的军队,与布鲁特哈萨克的汗们无力控制他们的属下不同,准噶尔的统治者对于其属下有专制权力。他把西伯利亚的城 市邻近的地区俄国统治的许多地方称为自己的地方。但在以前完全没有占有过城 市,可是他们比别人先强大起来了。吉尔吉斯-哈萨克的上述地方和突厥斯坦塔什干、塞拉木各城,另外也获取了汗的同族所属和达赖喇嘛的地方。
他并不满足这些,他还对希瓦有领土要求,和希瓦人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希瓦的人们一定要借助俄国所属的(伏尔加 )卡尔梅克族的帮助。”
噶尔丹策零向哈萨克和锡尔河流域地区的侵略,沙俄是明确知道的,但是和中国人一样,俄国人不知道安拉凯战役的发生。
这应该和哈萨克的胜利极其短暂有关。哈萨克的复兴脚步刚刚迈出,就自断手脚,喜欢内讧的老毛病又犯了。
其实,这和哈萨克游牧国家的政治体制密切相关。哈萨克是由于内部互相争权夺利而对立,汗族失去了对他们属下的控制能力,导致在面临外敌入侵时无法统一对敌。
在中国史料中,清朝官方一直认为哈萨克是个部族林立的游牧地区,没有把他们当做一个统一的国家看待。(理藩院报告)
同样,I.基里洛夫1734年给俄国沙皇的报告书中,在说明了哈萨克族大、中、小三玉兹的存在后,关于哈萨克统治层的内部状况他说道:
“在这些玉兹中,与其说是汗们不如说是长老们拥有权力。其原因是他们不允许自己汗王的属民和财富增长。……这些玉兹协调一致的时候,曾把突厥斯坦、塞拉木、塔什干作为领地,同时占有锡尔河流域。……但是,他们之间一旦产生纷争,准噶尔卡尔梅克的珲台吉就从他们那里夺去了上述所有地方。因为布鲁特一哈萨克的所有玉兹无暇与准噶尔卡尔梅克进行战争。如果布鲁特-哈萨克团结一致,征服卡尔梅克是可能的。可是一个汗出征,其他的汗却不动,因而布鲁特-哈萨克为卡尔梅克所统治。”
哈萨克汗族内部反目、分裂和各部落长老权力斗争,对准噶尔的入侵来说是可以乘隙而入。哈萨克统一的汗国最后汗王头克汗死后,其子色莫柯依汗、孙阿布勒玛木比特汗、小玉兹的阿布勒海尔汗彼此分立,没有确定对准噶尔有效的防御政策,在哈萨克社会中称为“比”(~bii)等级的贵族长老握有部落实权。
哈萨克草原政治统一的基础,可以说是非常脆弱。
安拉凯战役的胜利,仅仅使得哈萨克各部的团结维持了几年。安拉凯战役虽然在灭国边缘挽救了哈萨克,成为了哈萨克引以为豪的历史事件,联军统帅阿布勒海尔的声望达到了顶点,哈萨克人开始主动出击袭扰准噶尔。
但是,接下来的1730年,成为哈萨克历史上令人痛心的一年,在外部形势好转的情况下,哈萨克高层再次开始内讧。
准军
1730年,当时的全哈萨克名义上的汗王博拉提汗病逝,小玉兹汗王阿布勒海尔汗携战胜准军的威望,希望能成为全哈萨克的大汗。但是他出身汗族旁系,而且担任联军统帅期间,阿布勒海尔的表现除了英勇顽强外,还显露了残暴、虚伪、为了利益毫无原则的品格,很多人对他产生了怀疑。
三玉兹各部首领再次开会,讨论继任大汗的人选,主要候选人有两个,携胜利之威的阿布勒海尔和博拉提汗之子阿布勒班毕特。阿布勒班毕性格温和、平易近人,希望能保住自己权利的各部首领,当然更愿意选择阿布勒班毕特,希望能够休养生息,让哈萨克不再动荡。最终,阿布勒班比特成为新任汗王,阿布勒海尔大怒,当场在会议上表示反对,愤然出走。
回到小玉兹后,阿布勒海尔公然宣称自己是全哈萨克汗国大可汗,不服从阿布勒班毕特的管辖,联军名存实亡。此时准噶尔部也正值新旧汗王交替之际,暂时无力西顾。
阿布勒海尔汗已经与大、中玉兹公然决裂,内部刀兵不可避免,为寻求支援,他将自己的营帐搬迁到靠近俄国的边界,在1730年9月遣使向西边的沙俄寻求帮助,并随后与少数属下一起,向沙皇宣誓效忠,出卖了哈萨克汗国的利益,从民族英雄转变为卖国贼,就是如此的高效。
沙俄本就想吞并中亚,立即抓住这个机会,以帮助小玉兹为名,开始在哈萨克草原内部修筑城堡,建立军事要塞。
1735年12月,中玉兹也见风使舵,向沙俄输诚,而大玉兹则被准噶尔汗国并吞。清廷虽然也算是哈萨克的宗主国,但此时中间隔了一个准噶尔,鞭长莫及。
5、准噶尔军再次西侵
缓过气的噶尔丹策零从1740年12月,再次开始向哈萨克草原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战争。1740年12月色布腾和喇嘛达尔札(噶尔丹策零之子)率12000人的准噶尔军队从斋桑淖尔湖方向北上逼近沙俄亚姆休要塞,冬营于额尔齐斯河右岸。1741年1月通过亚姆休要塞,顺额尔齐斯河而下,侵入哈萨克草原北部,进攻居住在伊希姆河流域的哈萨克阿布赉苏丹和居住在伊勒克河上游流域的阿布勒玛木比特汗,大肆掠夺,色布腾所率军队逼近了沙俄的额里要塞。
准军围攻了沙俄前沿哨所要塞,沙俄也措手不及。1741年春,据与阿布勒玛木比特汗同行的俄国人F·安德诺夫的见闻,准噶尔军队也不放过一般平民,捕获男女老少,掠夺家畜,色布腾即获取了大量的家畜和俘虏。残余的哈萨克人和阿布勒玛木比特汗逃走了。
1741年冬,在伊希姆河流域,色布腾的军队和中玉兹哈萨克交战,结果以阿布赉苏丹为首的数名哈萨克王公和武将成了俘虏,被押往准噶尔。
紧接着,准噶尔军队掠夺伊希姆河、托博尔河之间,也打击了额尔齐斯河地区的小玉兹。至1741年春末,准噶尔军队获取大量的家畜和3000人的俘虏(多为青年)等众多的战利品而凯旋了。
准噶尔军队进攻额里要塞之际,沙俄的奥伦堡要塞防线也做好了战争准备。俄国为了新归附的哈萨克部落,派米列尔为使节要求准噶尔停止入侵,准噶尔军队已经达到抢掠目标,因此撤退了。
据当时的俄国公文:“希瓦汗伊斯凡佳尔说:卡尔梅克人(准噶尔部)冬在埃姆巴河,夏在托博尔河、额尔齐斯河地方游牧,破坏了人们的生活,夺去了其物资。”
准噶尔的其他军队继续侵略哈萨克草原南部,而且还兵临小玉兹。1742年,一支4000人的准噶尔军队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库苏克伯克为首领的塔什干和突厥斯坦,在塔什干设置了噶尔丹策零的代理长官。准噶尔军队还侵入了费尔干纳盆地,只占领了沃金多、布哈拉和撒马尔罕两城及巴达克山地方。
1740-1742年的这次准噶尔入侵,规模堪比1723年的那次,安拉凯战役胜利鼓舞起的哈萨克人的士气,因内部分裂、领导人卖国而土邦瓦解,在战争中一败涂地。
据清朝《清实录》记载:“从前(噶尔丹策零时)尔(巴达克山)部长密尔杂尼巴特与噶尔丹策零和好,曾向彼乞师二万(援兵)往攻昆都斯、达勒罕、安第占之地,诸鄂斯伯克游牧地,俱归附尔(巴达克山)部落”
可见,先前投降噶尔丹策零的巴达克山汗国也帮着准噶尔出兵,侵入了费尔干纳盆地的安第占及其以外的达勒罕、昆都斯。
清朝史料记载了准噶尔基本统治巴达克山国是噶尔丹策零时期,可能就是在18世纪40年代。噶尔丹策零时期准噶尔的势力无疑从阿姆河上游到达了巴达克山地区。——《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 卷二乾隆二十五年四月)
据1.基里洛夫(1734年的文书)说,“噶尔丹策零完成了对最富裕的巴达克山地区的占领,该地盛产黄金和红宝石、琉璃(当地人称为lezhevert),……”,说明准噶尔统治者是求取巴达克山的贵金属、宝石等重要物资。当时的准噶尔为了维系政权,渴望得到商业物资。——《新疆民族史研究》
这是准噶尔汗国历史上向西扩张的最远处,但是这已经是准噶尔的强弩之末了,准噶尔也将因为内讧而招致中国清朝军队的进攻,国家最终完全崩溃。
5. 哈萨克汗国被瓜分
当时的哈萨克大玉兹地区已经被准噶尔汗国完全并吞。
但准噶尔汗国继续征服哈萨克的战略被一场瘟疫打断。乾隆十年(1745年),准噶尔爆发瘟疫,噶尔丹策零病死,其长子喇嘛达尔扎与次子策妄多尔济那木扎尔争位,准噶尔陷入内乱。1752年,大策零敦多布之孙达瓦齐在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的支持下继承汗位。不久达瓦齐与阿睦尔撒纳反目相攻。因准噶尔内乱不已,原本附属于准噶尔的各部落纷纷投向清朝。
阿睦尔撒纳也投向清朝,将准噶尔虚实悉数禀告清廷。1755年春,清军5万人分西北两路向伊犁进军,不到100天就到达伊犁。
清军进攻
此后,阿睦尔撒纳再次反叛,继续反对清朝。1757年初,清政府派兵分两路推进,准噶尔军全线溃败。阿睦尔撒纳投奔俄罗斯帝国,后病死沙俄境内。
强横的准噶尔亡于清帝国,顺带着大玉兹成为清帝国的属国,在最后一位哈萨克汗国可汗肯萨里汗于1847年战死后,哈萨克汗国正式灭亡,哈萨克中玉兹和小玉兹地区被沙俄完全占领。
从此,哈萨克汗国灭亡了,哈萨克的领土被中俄瓜分,直至1919年以后阿拉什自治共和国建立。
19世纪清帝国于鸦片战争后国势衰微,于是俄国趁机于1864年强占大玉兹土地,至此哈萨克全境都归俄国所有。
哈萨克卖国者阿布勒海尔的结局:
沙俄侵占小玉兹的领土不比准噶尔人客气,阿布勒海尔的行为使小玉兹人奋起反抗,一些部落寻求摆脱阿布勒海尔的统治,1732年10月还爆发大规模的反俄起义。1738年,阿布勒海尔汗为得到沙俄支援,再次向沙俄宣誓效忠,并先后把妻和子送到俄国宫廷为人质,沙皇发布诏书承认阿布勒海尔可汗是整个哈萨克汗国的代表。这样小玉兹实际上已经被俄国吞并。
沙俄接受阿布勒海尔,仅仅是要吞并整个哈萨克。1741年,准噶尔部再次入侵小玉兹,阿布勒海尔向俄国求援,俄国人为坐收渔利,做壁上观,小玉兹蒙受巨大损失,沙俄趁机更加紧了对小玉兹的控制,阿布勒海尔后悔起来,开始扣留路过的俄国军官,但是大势已去,他的做法已经将哈萨克分裂,再也无法统一对外。
1748年,小玉兹与中玉兹交战,阿布勒海尔被中玉兹的巴拉克汗所杀。哈萨克作为游牧民族,虽然无法与近代军事强国沙俄相抗,被吞并只是时间问题,但是阿布勒海尔充当了带路党的角色,是哈萨克的卖国者无疑。
准格尔确实对满清威胁更大,但事实造成信奉喇嘛教的准格尔灭种,中亚和新疆迅速伊斯兰化。
自古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