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应该很早就读到过希腊神话,甚至知道亚历山大和一些希腊国王的名字。只是汉唐时期的中国人对此很模糊,没有明确地和实际地理方位对应起来。
东汉时期就传入中国的佛经《那先比丘经》里面就记载了一位希腊人国王和佛教僧侣的故事。
《那先比丘经》传世版本有南北本,北本于东汉时传入中国,即汉文大藏经中的《那先比丘经》;南本约定型于4世纪,收入南传巴利文三藏并流传于南传佛教各国的《弥兰陀问经》。
北本的内容相当于南本的序言及前三部分,篇幅约为南本的四分之一,但有史家认为北本出现较早,公元前2世纪就有了流行版本,内容比较接近佛陀思想的本源。

该经以公元前2世纪入主西北印度的大夏国王比兰王(南本巴利文叫做弥兰陀)与印度佛教僧侣那先进行讨论的形式,论述轮回业报、涅槃解脱、灵魂观、佛身观等一系列佛教理论问题。
此经先后被汉语翻译了三次,现存二卷本(东汉译出、译者不详)、三卷本(译时、译者不详)两种,另有一卷本一种,已佚。巴利语的《弥兰陀问经》有僧伽罗文、泰文、罗马字母等不同文字拼写本多种,内容略有差异。
据说当时印度有个比兰王能行正道,拥有九十多种美德,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据说这位国王前世是一头象王,亲自聆听佛祖释迦讲经而悟道,后就转世为婆罗门,与另一位婆罗门道友一齐修行证道。象王转世的婆罗门几经转世成了国王就是比兰王,他的修行道友转世成了那先比丘,他们两个没完没了开会讨论佛理的故事就此开始。
曾经有一位高僧劝比兰王信仰佛法,比兰王看到那个高僧首先就问了比较难回答的问题。
“为什么要修行佛法,而且当和尚还要剃光人的头发穿上袈裟,把人打扮成这个样子?”
高僧说“那是为了今生和来世的幸福,所以要修行佛法,才是这个打扮。”
比兰王又问了“如果有人留着俗家的长发,娶妻生子,但是他能行正道,从未做过错事,今生和来世可以说是有福的吗?”
高僧说可以,结果比兰王又问“那么既然不剃发都可以今生来世有福,又何必剃发修行佛法呢?”
高僧张口结舌不能回答了,劝说皈依失败。

过了很久,已经成了佛教大师的那先来劝比兰王皈依佛法,最后回答了比兰王的这个问题。那就是佛教剃发节制欲望,和尚不娶妻不生子是为了放下烦恼和牵挂。能行正道的在家居士虽然有福,但容易被烦恼影响而痛苦,不如僧侣自在快乐。
王言:“卿曹道何等寂为善者,用何故作沙门?”
那先言:“我曹辈欲弃世间苦恼,不复更後世苦恼,故作沙门。”
《那先比丘经》
《那先比丘经》就是比兰王和那先比丘讨论诸如轮回业报、涅槃解脱等等佛教理论问题的对答记录。现行的《那先比丘经》第二卷讲到了比兰王向那先和尚提问:“佛教说的第七梵天在哪里?如果真有天堂的话,我应该如何登上天堂?”
王又问那先:“第七梵天去是几所?”
那先言甚远:“令大如王殿石。从第七梵天上堕之六日乃堕此间地耳。”
王言:“卿曹诸沙门言,得罗汉道如人屈伸臂顷,以飞上第七梵天上。”
王言:我不信,是行数千万亿里,何以疾乃尔。”
那先说:第七梵天老远了,从第七梵天上往下掉,要掉落六日才能落到此间地面!
比兰王说你们和尚说得道了即刻能升天,第七梵天这么远,怎么能飞得那么快?我不信!
那先和尚不慌不忙的问了比兰王一个问题—“大王的故乡在何处?”
比兰王回答说“我的故乡在大秦国(即罗马,中世纪阿拉伯人和中国人都管希腊人叫罗马人,希腊国叫罗马国,可能是说希腊语的东罗马帝国长期存在的原因),我故乡国家的国号又叫亚历山大。离这里(印度)有八万里远。
那先和尚又问大王思念故乡吗?
比兰王说我常常思念故乡,闭上眼睛就仿佛能看到它,那先和尚说那就对了,佛教的天堂也是这样。只要心怀光明和善良的愿望,闭上眼睛就能看到天堂,就像思念故乡就能想到故乡一样。
那先问王:“王本生何国?”王言:“我本生大秦国(罗马),国名阿荔散(亚历山大)。”
那先问王:“阿荔散去是间几里?”王言:“去是二千由句,合八万里。”
那先问王:“曾颇於此遥念本国中事不?”王言:“然,恒念本国中事耳。”
那先言:“王试复更念本国中事,曾有所作为者。”王言:“我即念已。”
那先言:“王行八万里反覆何以疾?”王言:“善哉!善哉!”
比兰王听到那先和尚的说法很高兴,于是愉快的皈依了佛教。此故事就是《那先比丘经》记载的古希腊亚历山大城的明确史料记录。
这位佛经中的比兰王就是印度希腊王国的国王米兰德一世,这个国王在公元前155年到公元前130年统治了今天北印度旁遮普邦和巴基斯坦达二十五年之久。
米兰德一世有可能是原阿富汗一带的希腊化国家的希腊人。他可能最初是是希腊人建立的埃及托勒密王朝派驻在印度孔雀王朝的使者。后来,他在印度大一统王朝孔雀帝国崩溃之后入侵印度,在北印度建立了稳固的统治。
米兰德一世的银币

印度希腊王国版图

而这个佛经的故事具有一定的史料真实性,因为考古发现的确发现过米兰德一世留下的带佛教佛法轮子图案的金币。这证明米兰德一世的确是个亲佛教君主。不过,这也不能证明米兰德一世及其继承者就放弃了希腊多神教和宙斯信仰。因为米兰德一世死后,他的遗孀阿伽托克勒亚女王也留下了雅典娜形象的钱币。米兰德一世和阿伽托克勒亚似乎采取的是多元包容政策,即遵奉印度人的佛教也不放弃自己带希腊多神教信仰。

雅典娜像银币,这块盾叫美杜莎之盾,雅典娜专用--这是现代纪念币
因为这个尊佛政策,米兰德一世的王朝在他死后儿子特拉索时期虽然一度被塞琉古帝国灭国。但后来米兰德家族又在印度人支持下复位。历史上还有一个尊佛的米兰德二世,就是米兰德一世的后代。

亚历山大留下的中亚、印度的遗产中,那些希腊化国家最后都被本地佛教文化和平演变了,希腊文化和佛教文化奇异地融合了。亚历山大征服健驮逻国百年后,那些留在印度的希腊人慢慢开始信仰佛教,并逐渐开始寻求两种信仰之间的关联和对应。

于是,希腊神话中的半神人英雄赫拉克勒斯被希腊籍信徒们引入到了佛教当中,成为了护持在释迦牟尼佛身边的金刚护法。
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些画风诡异的佛教雕像:

不清楚传入中国的佛像有没有赫拉克勒斯金刚护法,反正这位英雄露出JJ的诡异画风和佛陀本尊完全格格不入。

暴露JJ 的佛祖金刚护法
因此也可以判定,两晋南北朝和隋唐的中国人,大概率是知道古希腊神话的,也模糊的知道古希腊亚历山大大帝和印度希腊王国国王米兰德一世的名字,还知道古希腊曾经征服统治过印度。只不过唐朝主要是通过印度间接知道古希腊的,对于古希腊的方位理解比较模糊。
参考:《那先比丘经》、三联书店《胡汉中国与外来文明》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