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的女考古学者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的中国近代考古学和文物博物馆学刚刚起步,从业人员不多,由于考古职业的特殊性,其中的女性学者更是凤毛麟角。也正因为如此,她们所做出的贡献才愈加显得难能可贵。
曾昭燏(1909-1964)

曾先生是我国第一代女考古学家的最杰出代表,与夏鼐先生是同辈人,也是《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1986)中记录的唯一一位中国女考古学家。曾先生出生宦门,是晚清重臣曾国藩之弟曾国潢的长曾孙女。她十四岁起在长沙艺芳女校学习,1929年考入南京大学国文系,师从于著名文史学家胡小石先生,1933年毕业并于35年留学英国伦敦大学,获考古学硕士学位,而后在德国博物馆里实习了两个月的藏品编档、展览的工作。

1938年辞去伦敦大学助教职务回国参加国民政府中央筹备处工作。在中央筹备处工作期间曾先生参加了云南苍山洱海境内考古发掘、龙泉遗址发掘、白云甲遗址发掘以及四川彭山江口地区墓葬的发掘,并参加了考古报告的编写,1943年出版《博物馆》(曾昭燏先生和李济先生合编)。
1939年3月至1940年9月发掘马龙遗址、佛顶甲乙二遗址,龙泉遗址等5处,获得大量文献资料,这是中国第一次运用外国先进技术和科学方法进行的“锄头考古”,她所取得的成绩,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1949年在她和徐森玉等人的坚持下,852箱运往台湾的文物被运回大陆。当年国民政府将有价值的文物打包,提前运往了台湾,得知这一消息,曾昭燏既着急又愤懑,她立场坚定表示“运出文物,在途中或到台后,万一有何损失,则主持此事者,永为民族罪人。”,她曾多次表明文物迁往台湾是不合适的,1949年写信并呼吁要求将已运走的文物运回大陆。
当时很多名流都已奔赴台湾,也曾有人劝说曾昭燏赴往台湾,她拒绝了。新中国成立后,她在南京博物馆担任副院长,一心一意守着这些文物,当有人问起她时,她笑着说自己是嫁给了博物院。

新中国成立后,曾昭燏先生先后任南京博物院副院长、院长。1950年主持发掘南唐二陵(发掘报告于1957年出版),1956年出版《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同时与尹焕章合撰《湖熟文化》等等。1964年12月22日曾先生在南京郊外的灵谷寺宝塔上跳塔自杀。
何正璜(1914-1994)

别名玉子,湖北汉口人(一说湖北流川人)。何正璜是我国近现代文博事业的拓荒者之一。其父何立夫早年受西学思想影响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在此期间(1914年)何正璜出生于日本东京。
1934年何正璜毕业于湖北武昌美术专科学校工艺系,后留学日本东京多摩川美术学校。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在爱国心的驱使下何先生回到祖国。1940年12月至1945年初,何先生参加“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是十名考察团员中唯一的女性,与其他团员一起采用摄影、写生、临摹、拓印等手段收集四川、河南、陕西、甘肃、青海等地的古代艺术文物资料,包括马家窑文化彩陶、秦汉瓦当、敦煌写经卷、唐三彩等等。1943年在《说文月刊》上发表的《敦煌莫高窟现存佛洞概况之调查》一文是我国第一部敦煌学专著,李松先生曾在他的一篇名为《长明的烛光》的文章中认为这是为敦煌艺术研究做出的开创性贡献。

1950年后长期在陕西省博物馆(西安碑林)工作,曾任陕西省博物馆研究室副主任、陈列部副主任,中国美协陕西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全国第六、七届政协委员等职。
在何先生的积极倡导和筹备下建立碑林石刻艺术陈列室,将石质书法艺术和造像艺术分开陈列,并提议在陕西建立大型博物馆(现在的陕西历史博物馆)。

她从1940年加入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从事田野文物调查,又从1953年进入碑林博物馆直到1984年退居二线,先后在文博岗位上工作40余年。何正璜在同事们的共同努力,先后调整基本陈列、专题陈列20余次,举办临时展览30多个,共出版专著、发表论文50余部(篇),多次圆满完成接待国家领导人和外国元首的任务。她对博物馆建设倾注了全部心血,并于花甲之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连续两届担任全国政协委员 。
出版专著有《陕北东汉画像石选集》、《敦煌莫高窟现存佛窟概况之调查》、《西北少数民族图案选集》等等,并撰写了许多游记类和博物馆陈列类文章。
容 媛(1899-1996)

容媛(1899-1996年),广东东莞莞城人。她生于书香之家,从小深受其舅父——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邓尔雅,以及胞兄容庚、容肇祖的治学和研究影响。
新中国成立前后,曾就任于燕京大学哈佛燕京学社及北京大学历史系,将毕生精力贡献于金石考古事业上,编纂的一系列金石、考古学目录,为近代金石目录学的发展贡献良多。容媛先生1925年进入中国妇女讲习所(何香凝任所长)学习,1930年在燕京大学哈佛燕京学社(国学研究所)任中文秘书,1949年转任北京大学历史系资料员。
1929年,顾颉刚受聘燕京大学。容媛随其北上,希望在北平求学或求职。此行,对容媛的人生有着关键性的意义。她不久后便被聘为燕京大学哈佛燕京学社秘书和《燕京学报》“国内学术界消息”专栏的编辑。
容媛主撰和编辑该专栏,每期1-3万字,主要分为“学术机关消息”和“出版界消息”两部分。前者全面报道、介绍我国早期各种考古机构和团体的建立及活动情况,其中主要有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北平研究院历史研究会考古组、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国学门研究所、西北科学考察团等等在不同地区取得的工作成绩和收获,并加以简明扼要地评介。重要的报道有《周口店北京猿人头骨之发现》《殷墟发掘之重要记述》《新疆发现西汉论语残简》等等。此外,还有报道某些文物古迹惨遭破坏和被盗卖海外的消息,如《云冈石窟之厄运》《古物流出海外》等。这些评介性报道130多条,涉及面广,观点鲜明、一针见血,对我国刚刚开始的考古科学起到了宣传和推动作用,极大地鼓舞了国人的民族信心,并成为现在考古学史极其重要的资料。

上世纪三十至五十年代,容媛先生编纂了一系列的金石、考古学文献目录,其中《金石书录目》一书在学术研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目录作用。她还为燕京大学图书馆编制《燕京大学图书馆所藏石刻〈拓片〉草目》,其条目多达数千种,以及整理但未出版的《秦汉石刻题跋辑录》,为近代金石目录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近代考古学与金石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金石学甚至一度被认为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先声,容先生正是金石学方面的专家。整理金石学目录与考古文献目录是件非常辛苦而单调的工作,但出于对金石学的喜爱,容媛先生将毕生的精力都放在了对其研究之中,她的贡献也得到学界公认。
游 寿(1906-1994)

游 寿字介眉,高祖游光绎,清嘉庆陕西道检查御史,祖父游宝荣精于金石、书法,父游学诚,光绪十七年举人,主持福宁府“近圣书院”,创立霞浦县女子高等小学。游寿先生1920年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1925年任霞浦县女子高等小学校长。
1928年入中央大学中文系学习,1932年执教福建建瓯中学、厦门集美师范。1934年在济南女子师范执教时收购大批山东碑刻,同年秋就读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在这期间游寿先生与文博大家曾昭燏交往甚密。1943年在国立博物院筹备处任职,并对馆藏金石资料进行整理。游先生一生致力于金文、碑刻研究。主要作品有《金文与〈诗〉、〈书〉论证》(1943,《图书月刊》)、《论汉碑》(1945,《书学》)、《唐人卜葬邙洛之风尚》与《晋黄淳墓表跋》(1946,中央日报)、《梁守谦墓志与唐代宦官》(1947,《国立中央图书馆馆刊》)、《说豳》(1949)等等。

建国之后,游先生先后任山东财经学院图书馆主任,山东师范学院图书馆馆长,哈尔滨师范学院中文系、历史系副教授,主讲古典文学、书法和考古。1960年在哈尔滨市东部郊区考古,发现了人工凿击猛犸象骨骼遗存。同时在哈尔滨师范学院筹建历史系文物室。
---------
除了上述四位之外,早期的女性考古、文博学者还有一些限于资料,不能详述。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考古、文博学科刚刚传入中国之时便有一些优秀的女性加入其中,并各自做出了不同的贡献,如曾昭燏先生在博物馆理论和考古实践方面,何正璜先生在野外文物古迹调查方面,容媛先生在金石学编目方面以及游寿先生在碑刻研究方面。通过对她们的研究比较可以归纳出我国第一代女性考古、文博学者的一些共同特征。
第一、她们一般都出生于名门望族,这一点主要是因为考古和文博专业性较强,而在民国时期,只有那些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家庭的女子才有机会学习深造。
第二、我国第一代从事考古、文博学习和研究的女性学者一般有家学渊源或自身怀有强烈的兴趣,亦或两者兼而有之。比如容媛先生主要受其舅邓尔雅、胞兄容庚、容肇祖的影响走上金石学研究道路。何正璜先生的父亲是民国早期留学日本的学生。游寿先生出身官宦世家,且祖上精于金石之学。而曾昭燏先生更是出身名门,对考古、文博极富兴趣,甚至为此终身不嫁。
最后,她们能够走上专业考古、文博研究虽然自身因素占很大的比重,但也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随着上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影响,中国女性解放运动也席卷中国,一批有思想的新女性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让自己美丽的生命绽放出了别样的风采。(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历史系)
(参考资料:《中国文物报》2014年2月28日7版 、《容庚家族》《容媛略传》《容媛金石学文集》《我国民俗学运动史略》等)
小水鱼
图二是孔令侃??
嘻哈算命师
第二张照片是孔祥熙的中性女儿孔令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