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进入读秒阶段特朗普设局待中国破题

麦田畅谈 2025-03-28 17:36:15

距离美国“对等关税”生效仅剩72小时,特朗普政府却释放矛盾信号:一边坚称“不豁免任何国家”,一边向中国递出“对话”橄榄枝。这场关税博弈的背后,既是美国试图复制施压墨西哥、加拿大的成功模式,更是对21世纪全球贸易规则的重塑试探。

4月2日即将生效的“对等关税”政策,被特朗普包装为“公平贸易”的利器。但观察其操作路径,实为精心设计的谈判策略,先以全面加税制造恐慌,再通过个案豁免分化对手。

此前墨西哥在汽车关税威胁下重签北美自贸协定,加拿大为保住铝制品出口被迫让步,均验证了这套“极限施压+利益交换”的组合拳。如今特朗普特意强调“不希望太多例外”,实则为中国量身定制谈判门槛。

与北美洲邻国的妥协不同,中国在特朗普宣布加征20%关税后,24小时内即宣布对美国大豆、猪肉等农产品实施对等反制。这种迅捷反应不仅打破美方“分而治之”的预期,更暴露出美国供应链的脆弱性。

今年初美国邮政暂停接收中国包裹导致3000余家电商瘫痪,仅维持18小时便被迫恢复,凸显中国制造在美国民生领域的不可替代性。若全面加税落地,美国智库预测民众生活成本将骤增12%,核心通胀或突破5%。

特朗普对关税政策的执着,源于其对19世纪“关税黄金时代”的迷恋。1890年《麦金莱关税法》曾让美国国库充盈,但彼时美国工业产值仅占全球23%,与当今中国占全球制造业30%的格局截然不同。

更具警示意义的是1930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该政策导致美国贸易额暴跌66%,将经济推入大萧条深渊。当前美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已达21%,较1930年高出7个百分点,若重蹈历史覆辙,冲击将呈几何级放大。

这场关税博弈的本质,是单边主义与多边体系的规则碰撞。特朗普试图通过“对等关税”重构贸易关系,但中国坚守WTO框架的反制立场,正在凝聚新兴经济体的共识。

随着生效时限逼近,美国农业州已有27名共和党议员联名要求豁免农产品关税,硅谷科技企业集体游说推迟芯片设备征税。这些分裂信号表明,即便强推关税政策,美国也难以复现百年前的“孤立繁荣”。全球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注定任何单边行动都将引发链式反应。

0 阅读:32
麦田畅谈

麦田畅谈

星光璀璨皆是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