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对叔叔说:你以后见我不用跪拜!临终前叔叔:我不应该当真

程思雨柔 2025-01-13 10:43:00

乾隆十年,紫禁城内发生了一件令人唏嘘的往事。年仅四十二岁的果郡王爱新觉罗·允礼在临终前,对着身边的亲信发出了一声悔恨的长叹:"我不该当真啊!"这句话,与其说是对乾隆皇帝免其跪拜的恩典的追悔,不如说是对其一生为官处世之道的深刻总结。作为康熙第十七子,他在九子夺嫡的血雨腥风中独善其身,成功逃过一劫。此后又忠心耿耻地辅佐雍正、乾隆两代帝王。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谨小慎微的王爷,却因一次"平起平坐",触怒龙颜,最终郁郁而终。

康熙朝夺嫡风云 十七子全身而退

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共有三十五个皇子。这些皇子中,不乏文韬武略之辈,更有满腹经纶之才。

康熙五十一年,太子胤礽因行为不端被废黜,一场惊心动魄的皇位争夺战就此拉开序幕。朝堂之上,大臣分成数派,暗中支持不同的皇子。宫闱之内,皇子之间明争暗斗,各显其能。

在这些皇子中,八阿哥胤禩、十四阿哥胤禵都是呼声极高的储位人选。他们通过结交权臣、笼络人心等方式,试图在这场权力角逐中占得先机。四阿哥胤禛虽不显山露水,但也在暗中布局。

十七阿哥胤礼生性淡泊,对这场皇位之争始终保持距离。他深居简出,以诗词自娱,对兄弟们的明争暗斗全然不顾。在朝中大臣前来拉拢时,他总是借故推辞,不肯表态。

康熙六十一年冬,康熙皇帝驾崩。四阿哥胤禛继承大统,改元雍正。新皇登基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处置参与夺嫡的兄弟们。

曾与雍正争位最激烈的八阿哥胤禩被下令逮捕,削去爵位,圈禁于宗人府。不到一年,这位昔日风光无限的皇子就郁郁而终。其他支持八阿哥的皇子,也都被不同程度地贬责流放。

在这场清算中,十七阿哥胤礼因为始终保持中立的态度,不仅安然无恙,还得到了雍正的器重。雍正即位后,命十七阿哥将名字中的"胤"字改为"允",以避同音。

这一改名不是针对十七阿哥,而是对所有皇子的统一要求。允礼对此欣然接受,丝毫没有怨言。雍正见其识时务,遂亲自下旨,封其为多罗果郡王。

这场夺嫡之争,让许多曾经显赫一时的皇子从云端跌入深渊。而默默无闻的十七子,却因为不争不抢的态度,在这场危机中全身而退,甚至得到了更高的封赏。

两代君王座下 忠心耿耿辅君

雍正登基之后,朝廷上下洋溢着一片新气象。新皇帝虽然处置了许多与自己争位的兄弟,但对于从不涉足权力争斗的十七弟允礼却格外青睐。

雍正皇帝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他每日披阅奏折到深夜,处理朝政的勤勉程度在历代帝王中都堪称表率。在这样一位勤政帝王的统治下,朝中大臣无不兢兢业业,就连年过三旬的果郡王允礼也不得不放下诗琴,协助兄长处理政务。

允礼虽然体弱多病,但对于雍正交代的任务从不敷衍。无论是军机要务还是地方政务,他都会详细调查,认真对待。在朝会上,他总是提前准备充分的奏折和建议。

雍正见弟弟如此尽心,多次提出在兄弟之间可以稍微放松些礼节。但是允礼始终恪守臣子本分,在雍正面前一丝不苟地保持着君臣之礼。

果郡王在朝中的表现得到了雍正的高度认可。雍正不仅多次在朝堂之上夸赞他的才能,还经常让他参与重要国事的讨论。在雍正十三年的统治期间,允礼成为了朝中最受信任的王爷之一。

雍正驾崩后,年仅二十五岁的乾隆即位。作为新君的亲叔叔,允礼自然担负起了辅佐新君的重任。此时的允礼已经四十岁左右,身体状况每况愈下,还患上了严重的脚疾。

即便如此,允礼仍然坚持每日上朝,参与朝政讨论。每当乾隆遇到难题时,他总是不厌其烦地为侄子解答疑惑,传授治国理政的经验。在朝堂之上,他的发言总是条理清晰,论证充分。

雍正临终前曾特意向乾隆交代,要他多加关照这位勤勉尽责的叔叔。乾隆对此也牢记在心,不仅经常派御医为允礼诊治,还时常赐予补品,以示关怀。

在允礼的辅佐下,年轻的乾隆很快就掌握了处理朝政的要领。朝中大臣们也都对这位尽职尽责的果郡王赞赏有加,认为他不愧是雍正皇帝生前最信任的臣子。

面对乾隆的恩宠和朝臣的赞誉,允礼依然保持着谦逊的态度。每次上朝,他都会提前到达,等待皇帝临朝。每次领旨,他都会恭敬地行三跪九叩大礼,丝毫不敢懈怠。

乾清宫夜议中 龙颜大怒时分

乾隆十年深冬,西北边境传来紧急军报。乾隆当即下令召集重臣连夜议事,商讨对策。这道旨意很快传到了果郡王允礼的府邸。

此时的允礼正在榻上休养,听闻皇命后立即强撑着病体准备入宫。寒夜里,他乘坐专门改装的轿子,缓缓向乾清宫行进。

乾清宫内灯火通明,朝中重臣已经开始激烈讨论。允礼拄着拐杖,在太监的搀扶下步履蹒跚地走进大殿。殿内气氛凝重,群臣正专注地听取兵部尚书的军情汇报。

允礼见此情形,不想打断众人的讨论。往常他总是规规矩矩地行礼后才敢入座,但这次他想起乾隆曾多次允许他免去跪拜之礼。于是他悄悄走到一旁的空位上坐下。

正当大臣们争论不休之际,乾隆突然拍案而起。他的目光直视允礼,声音中带着怒意。众人顿时噤若寒蝉,大气都不敢出。

乾隆厉声指责允礼目无君臣,进殿不行礼,还敢在御前擅自就座。这番训斥来得突然,让在场所有人都始料未及。允礼当场愣住,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事后第二天,允礼便上书请求告老还乡。这份奏折中,他详细列举了自己的身体状况,表示实在无力继续为朝廷效力。乾隆很快就批准了这个请求。

在这次事件之后,乾隆对允礼的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虽然表面上依然给予各种赏赐,但再也不像从前那样亲切。宫中的太监们也都察觉到了这微妙的转变。

允礼回府后,将自己关在书房中,不见任何访客。他将历年来乾隆赐予的物品都收进箱中,封存起来。府中的下人们看到王爷如此反常,都暗自替他担忧。

这件事在京城权贵圈子里引起不小的议论。不少人都看出了事情的严重性,纷纷感叹一代忠臣就此退出朝堂。一些老臣更是私下议论,说这恐怕是乾隆早有的心思,只是借此机会表露出来罢了。

回府静养的允礼,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府中的大夫们轮番诊治,却都难以改善他的病情。昔日那个在朝堂上侃侃而谈的果郡王,如今只能终日躺在榻上,望着窗外发呆。

乾隆虽然派人送来不少补品,但再也没有亲自探望过这位叔叔。宫里的太监们来府上传旨时,也都小心翼翼,生怕说错一句话。

一代忠王臣 含恨谢人间

乾隆十年冬末,果郡王允礼的病情急转直下。府中大夫们束手无策,只能开些安神调养的方子。

府中的气氛日渐沉重,仆人们走路都放轻了脚步。王府大门紧闭,除了太医和宫中传旨的人员,几乎不再接待任何访客。

乾隆派来的赏赐一件接一件地送到府上,但允礼始终没有露面。王府总管只能代为接收,将这些珍贵的物品分类收藏。宫中的太监们来访时,也只能在外院等候,传达完圣意就匆匆离去。

允礼的病榻前,只留下了几个最亲近的老仆。他们轮流照料王爷,为他擦汗、喂药。偶尔,他们能听到王爷在睡梦中呢喃着朝廷大事。

一个雨夜,允礼突然从昏睡中醒来,让人取来纸笔。他颤抖着写下一封家书,交代后事。信中没有半句抱怨,只有对家人的叮嘱。

第二天清晨,乾隆派来的太医刚进府门,就听到了王府上下的哭声。果郡王允礼在这个寒冷的早晨离世了,年仅四十二岁。

消息传到宫中,乾隆立即下令为允礼举行隆重的葬礼。朝廷追赠允礼为忠勤亲王,赐予丰厚的祭葬银两。这个决定让朝野上下都感到意外。

葬礼当天,京城下起了纷纷细雨。文武百官身着素服,护送灵柩前往皇家陵园。沿途的百姓们也自发出来送行,为这位德高望重的王爷送行。

允礼的家人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了他生前写下的最后一句话:"不该当真啊。"这短短的五个字,道出了他对那次乾清宫夜议的终生遗憾。

乾隆对允礼的死似乎颇为触动。他在御笔中写道:"叔父为国尽忠,勤勉不倦,朕甚为痛惜。"然而这些话,允礼已经听不到了。

允礼的去世在朝野间引发了不小的议论。有人说他是被乾清宫那夜的羞辱气死的,也有人说他是积劳成疾。但这些传言都没有得到官方的回应。

多年后,有老臣回忆起这段往事,感慨万分。他们说允礼的一生,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帝王恩宠的无常。在这面镜子里,君臣之间的分际,永远不能逾越。

0 阅读:20
程思雨柔

程思雨柔

程思雨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