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执木剑,横肩上作舞。僧问:“手中剑甚处得来?”师掷于地。僧却置师手中。师曰:“甚处得来?”僧无对。师曰:“容汝三日内,下取一转语。”其僧亦无对。师自代拈剑横肩上,作舞曰:“须恁么始得。”
——《五灯会元》第四卷关南道吾和尚
白话直译:关南道吾有时手执木剑横在肩上作舞,有位僧人看见他在舞剑就问:“你手中的剑从何而来的?”
听此一问,关南道吾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随即将剑掷于地上。僧人走上前去,捡起剑塞回关南道吾的手中。
关南道吾问僧人:“你的剑又是从何而来的?”僧人无言以对。
关南道吾说:“你也答不出来吧?给你三天时间,去把这个问题想清楚。”
三天过后,僧人仍然没有参透这个问题。
关南道吾见僧人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就横剑在肩上又舞了起来,并说道:“你看,我就是这样得到这把剑的。”
提示:
参禅门公案,最好是读原文,琢磨文字背后的意境。实在读不懂可以看“白话直译”,先弄懂字面上的意思。“鉴赏评说”是对公案的个人解读,能看则看,看个热闹就好了,当不得真。
鉴赏评说:“是你?”
“是我。”
“你来了。”
“我来了。”
“你不该来的。”
“可我已经来了。”
“你为什么要来?”
“我毕竟已经来了。”
“那就请出招吧!”
“招已出。”
“招在何处?”
“在心中。”
上学的时候喜欢读古龙的书,每当读到这种“简短”的句子,这种风格的台词,心中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新奇之余又感觉空荡荡的。
以前认为这些只为赚取更多稿酬的台词,只是形式新颖,但毫无意义,说了等于没说。几十年之后再看,感觉其中颇具禅意,或许古龙真是位“作家”也说不定。要不然古龙笔下的高手对决,怎么看都像两位禅师在打机锋呢?
“来都来了”再问“为什么来”又有什么意义呢!眼下呈现、当下所见就是一切的答案,不管问什么都是多余的了。真相往往是感性的,人们却不知好好感受,却总爱追问个“为什么”、“是怎么”,然而理性思考却总是离真相越来越远。
“你的这把剑从何而来?”这个问题是脱离当下的理性思考,其实毫无意义!因为它已经不影响这把剑的来处了,剑已经在手中、在肩上。
“难道你没看见,它正横在我的肩上吗?还问怎么来的!”
关南道吾没有这样直接的回答,而是采取了一种更让人“起疑”的方式,他把剑丢在了地上。这是在尽禅师的本分。
“你不是想知道我手中的剑从何而来吗?你看它现在,不在我手中了。你刚才的问题是不是毫无意义?”
世事无常,无常才是一切的真实状态,不是“是什么”、“为什么”,因为“一切皆有可能”,时时都在变化。如果一定要执于某种特定的状态,那是徒劳的。
可是僧人还是没有领悟到道吾的用意,一定要执于这把剑的“归属”,于是捡起剑硬塞回道吾的手中,言下之意:我就想听听你说剑的来历,谈谈“祖师西来意”!
既然这样,那就见招拆招吧,道吾根据此情此景仍然在努力启发僧人,随即发问:
“你的剑又是从何而来呢?”
的确,僧人曾经也短暂的拥有过这把剑。僧人对于这个问题,脑袋打结了,因为他总是在理性思考,他被自己的理性绕晕了,出不来了。也许他是这样思考的:
“嗯,我是从地上捡的。”
“剑又是怎么到地上的呢?”
“嗯,是道吾丢在地上的。”
“道吾的剑又是哪里来的呢?”
这个问题最终又回到了自己开始提出的那个问题!此时,僧人还没有意识到到自己最初的一问其实是没有办法回答的。因为脱离现实的问题,不会有确切的答案。如果追问下去,终究会绕回来。或者说找不到开始,也看不到尽头。
道吾给了僧人三天的时间参悟,因为本身就无法言说的答案,道吾也帮不了僧人,只有靠自己领悟了。
或许僧人的机缘还不成熟,也或许僧人悟性还不够,三日之后仍然无言以对。
这又只能辛苦师父了。关南道吾不得不再次表演舞剑,希望能震撼到僧人,让他有所领悟,并配上了蕴含深意的台词:
“你看,我就是这么得到这把剑的!”
现象就是真相,如果要脱离当下现象去找寻什么,不管最终得到的是什么,都是人的有限认知而已。
你看,最后道吾代替僧人的回答,用的就是最初的问题来源:舞剑,这种现象而非说教、义理、学问。问题的答案就是问题本身,现象就是真相,除此之外,别无其他。现在来看古龙小说中的台词,是不是颇具禅意呢?
看似毫无意义的台词,正合禅意。因为,“有 意 义”就是困住我们的最 大障 碍之一!
上梁不正下梁歪,禅宗就是被这些人搞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