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读《续资治通鉴》,宋神宗重用王安石变法,个中曲折甚多,尤其是王安石排斥异己,使用亲近之人造成混乱。(书中这么记载的,和我们平时听到看到的王安石形象有些差异)。这时,司马光写给宋神宗的劝谏奏折中写了这么一句话:近岁朴拙之人愈少,巧进之士益多,唯陛下哀之救之,以简易为法,以清净为心,而民德归厚。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近年来用了王安石之后,朴实厚重的人少了,投机取巧的人多了,希望陛下能够扭转这种风气。不要把问题搞复杂,不要太过急功近利,清净无为,官风民风会淳朴厚重起来。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db2f089c159cc0f2c42c6fb34e31284.jpg)
古往今来,巧进之人都是不少的。这是人性本然,既有捷径之路,何必苦闷奋进。但如何营造良好的用人氛围,就要看老大或者组织了。宋神宗十分想要有所作为,是个锐意进取之君,思想也比较开放,不然也不会如此重用王安石,在一众大臣的反对下还要实施青苗法。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5915faa3ef107bc9dc3eaa814a1370e.jpg)
但错就在于太过于进取了,过犹不及。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改革是北魏走向没落的转折点,他的改革改掉了北魏的根,让鲜卑族“马上”夺取天下的本领越来越弱化。而宋神宗其实也是类似的,改革动了北宋的根,没有循序渐进,没有倾听百姓和大臣的呼声,变法过急。北宋在他死后四十几年灭亡。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478129bc08a68be90c574de6566e514.jpg)
用人也是如此。超常超资历选人用人,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些人如果有公叔敖、张良、陈平的本领还行,但用的人尽是谄媚奸巧之人,只唯上、只报喜藏忧,让宋神宗错误的判断了形势。
用人不当是治国理政最大的问题。人才成长是有规律的,是有成长积累沉淀的。看似把某个人超常提拔到某个岗位是伯乐相马之举,好像这个人干这个岗位问题也不大。但他的眼界思维还没有到这个程度,也只能惟上是从,提不出治国良策,唯拱手垂衣从上而已。这又增加了老大的负担,换人、再换人,秩序就乱了。下面的人也会无所适从,投机的人看看能不能投机上,不会投机的看看这形势也就躺平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306afa5b6dd97c8a7d93cc2644c0b35.jpg)
如此,对于国家是十分不利的。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史表明,君主思想开明,开门纳谏,使用贤良,那个时代没有不是民富国安的。反之,越是急于求成的君主,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更大。
总结:
人君:思想开明,把握大势,从谏如流,用人得当,善将将,不追求青史留名。
用人:治世用常(稳定的时代,各种法规制度。比较健全,使用常人就可以了)
乱世用长(混乱的时候,要用人之长,能打仗的人有些小毛病也没问题,能打胜账就是最好的;会治理国家解决问题的人有些下瑕疵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能有治国为民的真招实招就是最棒的,学会算总账;明君掌控好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