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蒋介石派密使到北京,提出6项和谈条件,毛主席:都能同意

谈事见闻 2025-04-19 14:34:52

1965年的时候,桂系的头儿李宗仁回到了大陆,这人可不简单,他以前蒋介石不当权那会儿,还做过国民党的老大呢。这事儿在台湾那边,可真是闹得沸沸扬扬的,震动不小。

蒋介石父子很快安排人去告诉两岸的联络人曹聚仁,说蒋经国打算亲自去香港,找他商量关于台湾和平统一的事情。

曹聚仁一接到通知,立马行动起来,火速赶往北京。他得赶紧跟北京那头的领导碰个头,一起琢磨下怎么谈判才最合适。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在努力,目标就是实现和平与统一。

1965年以前,两个党派已经偷偷摸摸地谈了两次。说到这第三次谈判,北京那边可是相当看重,很乐意继续坐下来聊聊。

曹聚仁了解了我方的立场后,立刻奔回香港,急着要见蒋经国一面。

蒋经国没在香港靠岸,他直接在海边那艘船上跟曹聚仁碰了头。

蒋经国认真听取了曹聚仁转述的中国共产党方面的看法,接着他很高兴地对曹聚仁说,让他把谈判的要点整理清楚,准备拿去给蒋介石看。

于是,蒋经国把曹聚仁带到了台湾,接着蒋介石在自己的住处会见了他。

谈判进展得很顺畅,两边很快就商量好了六件事情,和平统一眼看就要实现了!

眼看就要成功,结果关键时刻还是出了岔子。

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让眼看就要走上的统一大道又突然断了,还有这三次私下里进行的谈判,具体都是咋回事呢?

咱们来逐个聊聊:

【·第一次秘密和谈——“和为贵”】

中国靠着无比的胆量和重大的付出,在国际舞台上站稳了脚跟,证明了自己的位置。

如今,全球各国都不敢再轻视中国,这头已经觉醒的雄狮。所以在五十年代中期,国际上的紧张氛围开始慢慢放松下来。

这种情况下,中国对台湾的策略有了新变化。不再一味靠武力手段,而是更偏向于寻求和平方式来解决台湾问题。

里面有几句话讲得很明白:中国老百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努力通过和平手段让台湾回归。

这次,中国政府头一回清清楚楚地表明了希望和平解放台湾的立场!

毛主席跟外国客人见面聊天时,直接讲明了:“咱们得靠谈判来摆平问题,你看,朝鲜战争、印度支那战争,不都是谈判搞定的嘛,台湾这事儿,谈判也能解决。”

1956年春节那会儿,毛主席对国民党说了这么几句话:最重要的是和睦相处,爱国的人都是一家人,不管你是啥时候开始爱国的,只要真心实意就行。

台海政策的新动向,触动了一位老人的心,他自告奋勇,想要为两岸的交流和联系出一份力。这位挺身而出的人,就是当时已经75岁高龄的章士钊老先生。

这个时候,章士钊担当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常务委员,还有中央文史研究馆的馆长职务。

1956年新年那天,在招待会上,他主动跟周总理说,想借探亲的名义去香港,跟台湾那边取得联系。

章士钊自告奋勇,毛主席对此表示了赞成。

毛主席特地邀请了章老到中南海的菊乡书店,亲手递给他一封长长的信件。这信啊,是毛主席自己动笔写给蒋介石的。

章士钊一到香港,就赶紧给他的老朋友许孝炎打了电话。

章士钊向许孝炎传达了北京政府的意图,同时还一本正经地把毛主席的亲笔信递给了他。

许孝炎意识到这事儿不小,立马坐飞机赶到台北,去向蒋介石汇报情况。

蒋介石很快就见到了许孝炎,先问起了章士钊的近况,接着就拆开了毛主席寄来的信。

信里话说得很实在,真心实意地提议跟国民党再来一次国共联手,也就是第三次合作。

毛主席在信里头说:奉化那边的坟墓还是老样子,溪口的花草树木也都挺好的。

奉化溪口是蒋介石的老家所在地,他父母的坟墓依然坐落在那里。蒋介石对母亲极为孝顺,在离开大陆之前,他特地赶回溪口,最后一次祭拜自己的母亲。

现在说到奉化溪口,蒋介石心里头那个思乡情绪就上来了,真的挺激动的。他硬是拿着毛主席的信,一读就读了半个小时,手都没放开。

没过多久,蒋介石就派了他特别信赖的宋宜山,去大陆那边摸摸情况。

宋宜山这个人,以前做过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的人事处长,后来到了台湾,又成了国民党中央的候补委员。他还有个特别有名的弟弟,那就是国民党里大名鼎鼎的将领宋希濂。

现在宋希濂被关押在功德林战俘营,宋宜山借着要去看望他的由头,去了大陆。

1956年夏天7月份,宋宜山悄悄经由香港过了深圳,进了咱们大陆。他偷偷到了北京,没想到周总理竟亲自来见他,还实实在在跟他说了,共产党是真心想和平解决台湾那事儿。

两个星期里,宋宜山又把北京逛了一遍。新中国的变化真让他大吃一惊,全新的国家,全新的风貌,那种充满活力和朝气的景象,在国民党那会儿是压根儿看不见的。

周恩来吩咐李维汉,让宋宜山和宋希濂见个面。在功德林战俘营的那些年,宋希濂得到了很大的转变,而宋宜山通过与他的交流,也体会到了共产党人的特别之处。

宋宜山回到香港后,他给蒋介石提交了一份长达15000字的汇报。这份汇报里,他详细讲了跟周恩来、李维聊的内容,还有共产党关于台湾问题的一些具体打算。

给蒋介石送报告的时候,我还特地备上了中华香烟和茅台好酒,算是临别的一点心意。

可惜啊,新中国给宋宜山带来的震撼实在太大,以至于他在报告中不停地称赞中共和新中国的种种好处。

结果让蒋介石十分生气,他觉得宋宜山被大陆那边给影响了。

蒋介石觉得现在跟大陆谈判的时机还没到,索性就先停了谈判,还吩咐宋宜山留在香港,别回台湾了,免得给别人带去不好的影响。

【·第二次谈判——“六项共识”】

到了1958年8月份,台湾海峡那边一下子就变得紧张起来。就在那个月的23号中午,金门那边开打了!炮火连天,战斗正式打响。

这种情况之所以会发生,关键在于另一个关键角色的登场,他就是曹聚仁。

曹聚仁是个大名鼎鼎的学者兼记者,打从30年代开始,他就在文学界混得风生水起,声望特别高。

他在两个党派里都结识了不少好友,跟共产党早期的几个重要人物,比如陈独秀、瞿秋白和张闻天,关系都非常好。同时,国民党的老前辈戴季陶和吴稚晖,对他来说也是既像老师又像朋友的存在。

抗战一开始,曹聚仁就成了一名跑战地的记者。淞沪会战那会儿,他溜进了谢晋元524团把守的四行仓库,亲眼看到了那八百壮士在上海浴血奋战的惨烈场景。

1938年,台儿庄那场大战取得胜利的消息,是曹聚仁第一个告诉大家的。

他俩关系铁得很,蒋经国直接说:最懂我的人,就是曹公。

解放后,曹聚仁跑到新加坡去办报纸了。在那段时间里,他仍旧跟国共两党保持着联系,结果就这么误打误撞地,成了两党之间谈判的牵线人。

1956年7月份,就在宋宜山刚到北京没多久,曹聚仁也收到了邀请,来到了北京。周总理呢,在颐和园摆了一桌,请他吃了顿饭。

同年10月,曹聚仁又一次来到了北京。这回,是毛主席亲自会见了他,并且又一次向他传达了希望和平解决问题的真心实意。

周恩来告诉他,已经下令手下人,要好好保护蒋介石、陈诚等人的祖坟,对国民党里那些留在大陆的亲属,也会给予相应的关照。

到了1957年3月份,曹聚仁给蒋经国写了封信。台湾那边给曹聚仁回信,说希望他能够回到奉化溪口去瞧一瞧,亲自验证下共产党的“真心实意”。

那年5月,曹聚仁去了溪口,把蒋介石以前住过的房子和他母亲的坟都拍了照片,然后寄给了台湾那边。他在信里跟台湾当局说,这些照片“足以证明这边维护得很尽心”。

真倒霉,曹聚仁的努力全让美国人给破坏了。美国人老想着压制中国,一直撺掇蒋介石让台湾自个儿单过。

在蒋介石的反对之下,美国竟然打起了换人的主意。他们打算找个顺从的代理人,把蒋介石换下来,让这个代理人去搞台独。

到了1955年,竟然还编造出了孙立人打算用武力进谏的事情。

过了整整三年,大陆为了帮老蒋一把,发起了金门炮击行动。说它是场战争,其实更像是给美国人看的一场“演出”。

因此,曹聚仁提前在报纸上揭露了炮战的事情。

那段时间,曹聚仁先后两次给蒋经国写了信,不过因为美国那边施加的压力,蒋经国没敢给他回。

到了1965年,两党的谈判还是没啥进展。那时候,以前桂系的头头、在蒋介石不当权时管过国民党的李宗仁,他回到了大陆。这事儿在台湾那边,可真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蒋介石父子又有新动静了,他们派人给曹聚仁捎了信儿,说蒋经国打算亲自跑一趟香港,找他聊聊台湾那些事儿。

曹聚仁一接到通知,就立马行动起来,火速前往北京。他和北京那边的人碰了个头,一起琢磨了下谈判的法子。接着,他又急匆匆地返回香港,准备和蒋经国碰面。

蒋经国没在香港下船,他直接在海边那艘大船上和曹聚仁碰了头。

蒋经国认真听完曹聚仁传达的中共想法后,很高兴地对曹聚仁说,让他把谈判的要点整理清楚,好去跟蒋介石汇报。

于是,蒋经国把曹聚仁带到了台湾,然后蒋介石在自己的住处会见了他。

谈判进行得相当顺畅,没多久,两边就一致同意了六点意见:

一、蒋介石带着他以前的部下回到了大陆,继续担任国民党老大,还是可以推广和相信三民主义。他决定把江西庐山那块地方当作自己的住处和办公点。

二、台湾省省长这个位子,由蒋经国来坐。他掌了权后,除了军事和外交这两大块还是上面的,台湾省里的其他事务,就都由台湾省政府自己拍板决定了。

共产党这边主要是想让台湾搞土地改革,得让种地的人都有自个儿的田地。

这项规定实施了整整二十年,时间一到就得重新商量。这简直就是“一国两制”的提前版本了。

台湾不能再接受美国的援助,这是基于多方面的考虑。面对财政问题,一个更为合理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是,由北京方面根据美国原本计划对台湾的支援数额进行相应的补贴。这样的举措不仅有助于缓解台湾的财政压力,还能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有效性,同时避免陷入对外依赖的困境。

四、台湾陆军被重新组织成了四个师,这四个师的师长人选由国民党那边提议,北京这边点头后,再进行正式的任命。

有一个师被派到厦门和金门守卫,剩下三个师则留在台湾驻守。

台湾的海空力量整合进了大陆体系,现在归北京那边统一调度管理。

五、要是把厦门和金门合一块儿,弄成一个市,那市长就让驻军里的师长来当。

六、台湾现在的官员级别和福利都不会变,台湾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只能往上涨,不能往下跌。

曹聚仁把六项共识带回大陆后,党中央很快便组织人员进行了研讨。

毛主席说大体上他同意那六项条件,并且再次派曹聚仁去跟台湾方面说一声。

这次和谈眼看着就要圆满收官,两岸和平统一的事儿眼瞅着就成了。可谁成想,命运就爱开玩笑,美国人又一次跳出来捣乱,搞得蒋氏父子左右为难,不敢轻易行动。

还有,到了1966年,因为大陆政治局势动荡,两党之间的联系就断了,这事儿也让蒋介石心里挺不踏实的。

过了两年时间,慈庵那地方的蒋母墓被人给炸了,这让蒋介石火冒三丈,两党本来在谈的事,又一下子黄了。

【·第三次谈判——天命尽头】

到了70年代头几年,中美两边关系开始回暖。特别是中美正式建交后,台湾那边就显得特别难堪。这下子,和平处理台湾问题又被摆上了桌面。

国民党那边呢,蒋介石年纪大了,就越发想落叶归根,因此国共两边都盼着能再次坐下来谈谈,重启谈判的大门。

曹聚仁过去一直是我们的中间联络人,但他在1972年已经去世了。这时,90岁的章士钊挺身而出!他主动提出要去香港,继续担任联络人的角色。

1973年5月份,章士钊老先生坐上了去香港的飞机。但遗憾的是,章老当时年纪太大了,一路上舟车劳顿,再加上香港的气候他不太适应,一到香港就生了重病,怎么也起不来了。就这样,仅仅过了两个月的时间,章老就离开了人世。

章士钊的计划没能成功,这事儿在台湾那边也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蒋介石二话不说,直接派出了他特别信赖的国民党老前辈陈立夫来处理。

毛主席一听这消息,心里乐开了花,立马就想着要谈判。但那时候,他和周恩来身体都不太行,亲自跑台湾去谈确实不实际。所以,毛主席就找了邓小平,打算派他去参与谈判的事儿。

哎,真遗憾,邓小平还没来得及出发,蒋介石就在1975年4月5日离世了。

蒋介石去世后,陈立夫所做的那些努力全白费了,国共两党的第三轮谈判也就这么悄无声息地结束了。

【结语】

尽管两岸之间进行了三次谈判,结果都没能达成协议,但这些努力还是给那些期盼和平统一的人们带来了极大的鼓舞。

在台湾那边,也有好多有志之士,一直在努力推动两岸和平统一。

陈立夫参加了第三次谈判后,到了晚年,他一直致力于推动两岸的和平进程。

1992年,已经98岁高龄的陈立夫先生在接待来自大陆的首批访台记者时,他讲道:“只要两岸的百姓还需要我,我就愿意到大陆去。我心里最大的愿望就是国家能够变得强大,让老百姓都过上安稳快乐的日子。”

直到现在,像陈立夫这样心里装着和平统一的人还在不停奋斗。我们坚信,那一天的实现指日可待。

0 阅读:19
谈事见闻

谈事见闻

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