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7日,玉龙股份停牌,开始进入主动退市程序。
根据退市方案,控股股东济南高新资本(以下简称“济高资本”)以13.20元/股的价格,豪掷73亿元回购中小股东股份。
这一价格不仅高于停牌前收盘价12.84元,更较30日均价溢价5%。
在A股35年历史中,这是第六例主动以真金白银“买单离场”的样本,当市场惯于“套现跑路”的剧本时,济南国资用一场“逆向救赎”,为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竖起了标杆。
逆向操作:73亿“遣散费”背后的国资逻辑
“这不是撤退,而是止损。”一位参与交易的投行人士评价道。
与常见的控股股东高位套现不同,济高资本此次主动退市需支付73亿元现金,相当于其母公司济南高新控股2023年净利润的1.5倍。
这笔“遣散费”背后,是三重战略考量:
1)切割系统性风险
玉龙股份2024年前三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22.71亿元,核心资产因4.95亿元货款纠纷遭司法冻结,澳大利亚子公司更因850万澳元欠款面临国际仲裁。
若放任股价下跌,不仅损害国资信用,还可能引发区域性金融风险。
2)政策与监管压力
2024年退市新规明确要求主动退市需设置异议股东保护机制。
济高资本以高于市价回购股份,既是对监管的响应,也是地方国资维护金融稳定的政治任务。
3)重组窗口期
退市后,玉龙股份将转入新三板,国资计划剥离大宗贸易等劣质资产,聚焦黄金采选业务。
这一策略早有预兆——2024年6月,济高资本成立不足一月便接盘玉龙股份,显见其专业化运作意图。
股民的“体面离场”:一场罕见的双赢实验
对于3万多名散户而言,这场退市堪称教科书级的好合好散:
1)溢价回购的诚意
13.20元/股的行权价,让持股者至少获得1.2%的即时收益。相较2022年25.66元的历史高点虽腰斩,但在股价已跌至12.84元的当下,这已是最大限度的补偿。
2)流动性危机的规避
即便转入新三板,玉龙股份日均交易量恐不足主板的1%。
参考2015年主动退市的二重重装,其新三板成交额长期低于百万元。济高资本的现金选择权,实质是为散户提供了“逃生通道”。
3)信息不对称的消解
退市前,玉龙股份披露了帕金戈金矿的真实困境:这座曾被宣传“剩余寿命13年”的澳洲金矿,实际选矿能力已达极限,深部矿体品位降至2.5克/吨。
国资选择此时退市,避免了散户在信息迷雾中继续“踩雷”。
A股的镜鉴:当退市成为“照妖镜”
玉龙股份的“体面退市”,恰似一面镜子,照出A股市场两类实控人的众生相:
1)玉龙股份此前圈钱者的狂欢
创始人唐氏家族:2016年以7元/股套现9.31亿元离场,留下业绩暴跌的烂摊子。
第一个接盘者王文学:接盘后剥离钢管业务、炒作新能源概念,三年亏损后甩锅给厚皑科技。
第二个接盘者赖郁尘:2019年新增大宗贸易业务,制造虚假流水掩盖现金流危机,最终将烫手山芋丢给济南国资。
此前这些资本玩家的共同逻辑是:通过概念包装拉高股价→高位减持→业务空心化→丢包离场。
其代价是中小投资者血本无归,仅2023年A股就有超20家退市公司未设补偿机制。
2)责任者的担当
济南国资的逆向操作,颠覆了传统退市逻辑:
不甩锅:面对帕金戈金矿设备老化、陕西钒矿环评停滞等历史遗留问题,未选择破产清算,而是主动承接风险。
不逃责:73亿元回购款需动用地方国资现金流,但避免了数万家庭财富蒸发引发的社会矛盾。
不躺平:退市后计划聚焦黄金主业,通过专业化平台重组资产,保留未来重返资本市场的可能。
退市新规下的资本伦理重构
玉龙股份案例的深层意义,在于推动了A股市场三大变革:
1)从“上市圈钱”到“进退有序”
注册制改革后,A股年均退市公司从个位数增至50余家,但主动退市仍不足1%,济高资本的模式证明,退市可以是风险出清而非灾难现场。
2)从“股东博弈”到“利益共生”
当之前的实控人王文学们将散户视为“韭菜”时,济南国资展示了另一种可能:通过溢价回购实现风险共担,这或将重塑资本市场的信任基础。
3)从“政策套利”到“责任投资”
地方国资曾因盲目追逐“壳资源”饱受诟病,此次以市场化手段化解危机,为国资改革提供了新范式——资本运作不应是权力游戏,而是责任投资。
当然,对于仍犹豫是否接受回购的股民,也需认清三个现实:
1)估值泡沫的终结
在可见范围内,帕金戈金矿可采储量已经所剩不多,而公司总负债已超过金矿价值,13.20元的行权价已是国资让利的极限。
2)流动性的幻灭
即便到新三板后赌重组成功,新三板的流动性荒漠也难支撑退出,此前二重重装主动退市8年后仍未复牌,前车之鉴历历在目。
3)国资承诺的边界
济高资本支付73亿元后,后续注资空间有限,陕西楼房沟钒矿需追加5-6亿元投资,但国资更可能选择引入战投而非独自兜底。
一场退市,两种文明
玉龙股份的退市,撕开了A股市场的双重面相:一边是唐氏家族、王文学们的“资本劫掠”,另一边是济南国资的“责任觉醒”。
当73亿元真金白银砸向市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次交易,更是一场资本伦理的重构——退市不再是财富毁灭的终点,而是市场出清的起点。
对于3万多股民而言,拿钱离场或许带着遗憾,但相比那些血本无归的退市惨剧,这已是业界良心。
当更多实控人选择“好聚好散”,A股才能真正走出“圈钱市”的泥潭,走向健康生态的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