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一纸公告,彻底震碎三观,谁都没想到,曾经风头无限的石家庄首富居然导演了一场惊天骗局。
近日,证监会河北证监局发布通告,把东旭集团及其实控人李兆廷的过往“罪行”详细曝光了出来。
根据通告内容,李兆廷通过东旭集团、东旭光电(已退市)以财务造假的形式欺诈发行债券、股票,金额相当巨大,手段特别恶劣。
“手段恶劣”不是我说的,是证监会通告中的原文,而金额巨大则可以从以下的一系列数字中去体会。
2015-2019年间,李兆廷组织东旭集团虚增营收478亿,虚增利润130亿,虚增货币资金1112亿。
同样的时间里,李兆廷指使自己控制的上市公司东旭光电虚增营收167亿,虚增利润56亿。
各项造假金额的总和全部加起来超过1900亿,李兆廷不经意间就上演了一部惊天骗局。
也许有人会说,造假金额不是这么统计的,重要吗,随便把哪个数字单独拿出来都能衬得上“金额巨大”这四个字。
值得一提的是,李兆廷领到的罚单也同样金额巨大,个人罚款5.88亿,算得上是财务造假“第一罚”了。
按照经济学中的动机原理,财务造假只是手段,真正的动机是圈钱,那么我们再来详细看一下李兆廷圈走了多少钱。
东旭集团是没上市的母公司,财务造假是为了给自己增信,从而发行债券。
2018年,东旭集团成功发行了两笔债券,募得资金35亿。
东旭光电是上市子公司,财务造假是为了画饼,从而定向增发股票。
2015-2017年,也就是财务造假的那几年期间,东旭光电先后4次增发,融得资金225亿。
260亿,这还只是可见的欺诈发行证券获得的资金,还有大量不可见的金融机构贷款,也是由于财务造假粉饰业绩后才取得的。
公开数据显示,东旭集团有息负债近千亿,从本质上来说,这些钱里面有相当一部分也属于整场骗局的组成部分。
实际上,除了金额巨大,还有一点也是匪夷所思的,2015年开始造假,母公司和子公司还同时造假,长达10年的时间,大家居然毫无察觉。
早在2020年的时候,东旭集团曾因债务违约曝雷,当时就有媒体质疑东旭集团财务造假,结果,又平安度过了4年。
李兆廷到底是用了什么高明的手段,能让会计师、投资者和证监会被蒙在鼓里10年而不自知的呢。
东旭集团是石家庄的明星企业,根据其官网介绍:
“东旭集团深耕半导体显示行业,多次打破国际垄断,解决产业卡脖子难题……公司液晶玻璃基板和高端盖板玻璃业务的科技研发、生产能力稳居全球前列……”
公开资料显示,东旭集团确实曾经被媒体评为中国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四的液晶玻璃基板生产企业,或许正是这个光鲜的头衔,成了李兆廷造假的“挡箭牌”。
当然,李兆廷在本地深厚的根基也起了巨大的作用。
李兆廷就是石家庄人,父母都是当地军工企业的职工,李兆廷从小在职工院里长大,可谓是从小就有圈子。
17岁考上了河北工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国企柴油机公司,一路从普通职工干到副总经理,那时才30岁。
30岁的国企老总什么概念呢,放到现在,相当于一个95后当上了国企二把手,绝对是属于能力出众一类的。
不过,李兆廷对于当个副总并不满足,1997年就辞职创办了东旭集团的前身,开始干CRT彩电显像管。
在当时,这肯定是个好生意,彩电大王四川长虹正到处屯显像管想要垄断市场,使得市面上显像管供不应求。
李兆廷就是跟着这一波红利赚到了第一桶金,然后到了2005年,平板电视开始大面积取代CRT电视的时候,李兆廷毅然转向研究液晶剥离基板。
应该说,李兆廷的眼光还是挺准的,同样的时间里,曾经屯显像管的四川长虹没选液晶而是押注等离子,而在石家庄同样生产显像管的宝石A则不知道该干什么好。
宝石A的CRT时代过去了,东旭集团的液晶玻璃基板项目成了新的产业希望,于是2009年,李兆廷入主宝石A,就有了后来的上市公司东旭光电。
液晶玻璃基板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需持续投入研发和生产线建设,要花很多钱,也要花很多时间,东旭集团的第一块成品直到2012年才开始下线。
当然,由于彼时国家大力支持国产化的政策,东旭集团的产品很快就切入了市场,并有了前面媒体口中的“国内第一、世界第四”。
其实,从现在往回看,实际的份额情况可能只有李兆廷自己清楚,2015年之后,李兆廷就开始跨界新能源、石墨烯了。
一件事情做好已经不容易,何况跨界的两件事情都不简单,李兆廷需要钱,需要很多钱,于是,一个惊天骗局就拉开了序幕。
其实李兆廷用来圈钱的公司不止是东旭集团和东旭光电,还有目前正在等待退市的*ST旭蓝(原名东旭蓝天)。
东旭蓝天是李兆廷2015年收购上市公司深圳宝安地产后改名的,2016-2018年,李兆廷通过东旭蓝天增发募资115亿。
当然,从东旭蓝天的增发没有财务造假,不过,东旭蓝天增发的钱都没用在东旭蓝天上,115亿被李兆廷挪走了107亿。
东旭蓝天的退市,正是因为李兆廷圈走的这些钱追不回来了所致。
实际上,前面提到的东旭光电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被摘牌的,东旭光电被李兆廷挪走了172亿。
实际上,但凡李兆廷能把挪走的钱循环起来,让东旭光电和东旭蓝天得以喘息,他财务造假的骗局可能都还能继续演下去。
但随着资金缺口越来越大,他实在演不下去了,2024年,东旭光电、东旭蓝天被审计出资金占用,然后证监会顺藤摸瓜,就揭开了整个骗局。
李兆廷虽然被罚了5.88亿,但或许这件事情还不算完,两家公司连续多年的利润造假比例都超过了30%的红线,这条线是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的参照线。
还有,两家退市公司的几十万投资者也不会善罢甘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