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中,上市公司国民技术真的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国民公司”。
这是国民技术的前十大股东列表。
十大股东持股总和仅有14.44%,如果把A股所有上市公司按照股权分散程度做个排序,国民技术能稳进前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十大股东中没有一个5%以上的,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也只有3.53%,严格来说,国民技术根本就没有大股东。
没有单一大股东,小股东之间也没有结成一致行动关系,所以,国民技术没有控股股东,也没有实控人,环眼一看,只剩8万股民。
不过,之前的国民技术并不是这样的,这是IPO之初的国民技术,国资和民营法人合计持股54.5%,国资是实控人。
而IPO之后,国资和民营陆续都不见了,不知不觉中,国民技术的股东结构就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当然,按照专家的说法,这种分散的结构才是公众公司该有的样子,上市公司就该让实控人只手遮天,而要发挥股东群体决策的作用。
然而,专家口中的样板,表现却很糟糕,国民技术刚发布的2024年业绩预告显示,预计亏损1.8-2.5亿,而2023年已经亏了5.7亿。
实际上,国民技术不止是现在亏,复盘其过往,自从国资退出、失去控股股东和实控人之后,经营就一直处于风雨飘摇的状态。
作为上市公司来说,到底只手遮天好,还是群体决策好,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就国民技术而言,踩的所有坑,遭的所有难,都是群体决策之后发生的。
国民技术原本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
上个世纪90年后期,为了缩小中国集成电路与国外的差距,国家提出了“909工程”项目,目标是建设国内第一条8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
项目预计总投资上百亿,有很多企业参加,国民技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组建起来的,主要承担集成电路设计。
2000年,中兴通讯出资3000万,电子集团出资2000万,国民技术注册成立,乘着“909工程”项目的东风逐渐发展壮大,并于2010年成功登陆创业板。
国民技术主营安全芯片和通讯芯片,当时正是中国移动支付标准被热烈探讨的时候,国民技术正是玩家之一,它的IPO自然备受资本推崇。
资本太疯狂了,国民技术原本的融资计划是3.8亿,结果实际执行下来融了23.8亿,超募20亿,成为当年当之无愧的“超募王”。
IPO的收获让人意外,而三年之后,国资实控人的退场也同样让人意外。
国民技术的账上躺着20多亿现金,对于当时的国民技术来说,即使全部买成理财产品,都能靠利息滋润地过活。
然而,电子集团突然产业调整,不得不退出国民技术,由于事出突然,没有意向接盘方,就只能公开征集。
彼时的国民技术是香饽饽,征集公告一出就被热抢,很快就诞生了9个受让方,电子集团一次性清仓了27.5%的股权,套现13.4亿离场。
而国资这一撤,引发了连锁反应,两个民营法人股东中兴通讯、深港产学研也跟着陆续套现退出了。
根据历史公告统计,中兴通讯从2011年-2015年间先后套现了7个多亿,深港产学研在2011-2014年间套现了5个多亿。
三大股东这么一走,原本集中的股权化整为零,国民技术也就进入了无实控人的群体决策时代,并开始踩坑。
众所周知,基金公司都是要注册、备案的,包括私募基金,而2014年,群体决策下的国民技术却花2亿购买了未备案的前海旗隆的私募基金产品。
对方承诺10%的年收益率,而第二年国民技术果然得到了2000万的投资回报,然后2015年,国民技术就把资金投入额提高到了5亿,年收益率还是10%。
2016年,国民技术又收到了5000万,这钱太好挣了,国民技术都已经提前做好了再加大投资的计划。
结果到了2017年,股民技术发现联系不上私募基金公司的人了,报警后才发现,办公室已经人去楼空,还欠着写字楼的租金呢。
本来想赚利息,结果把本金丢了,这种骗局发生在普通人身上不奇怪,但发生在专业的上市公司身上确实有点意外。
然而,还有更意外的。
就在5亿投资款被骗走之后,国民技术紧跟着筹划了一场资产并购重组,跨界新能源,斥资13亿收购了锂电池负极材料公司斯诺实业。
负极材料公司的下游客户当然就是电池公司,比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但斯诺实业的主要客户不是宁德时代、比亚迪,而是当时排名稍靠后的沃特玛。
当时锂电池主要有两种方案,一是磷酸铁锂,二是三元锂,动力电池公司大多是两种方案的产品都做,而沃特玛只有磷酸铁锂。
磷酸铁锂电池相比三元锂的劣势是能量密度,而国家针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标准就与能量密度有关。
2018年,新的补贴标准出台,要求汽车所用的电池能量密度要达到115Wh/kg以上,这一个门槛就卡死了沃特玛。
沃特玛懵了,自己大部分的产品都达不到这个密度,汽车厂商大面积退单、退货,沃特玛轰然倒塌。
沃特玛倒了,国民技术收购的斯诺实业的主要客户也就没了,斯诺实业立刻暴雷,国民技术2018年巨亏16亿。
前脚刚收购,后脚就曝雷,不知是巧合,还是国民技术尽调走了过场,有媒体说,是国民技术为了转移大众对5亿投资被骗的关注,重组决定做得太仓促,因而踩坑。
实际上,根本原因可能还是在于群体决策的弊端,人人都说自己为了公司好,但最后的结果实际是人人都是为了自己好。
回看我国历史,我国自古都是集权的统一国家,但凡没有大一统的历史时代,都是我国经济最凋敝、民生最苦楚的时候,比如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甚至民国时期。
这种逻辑对应到企业上,就是总要有个实控人,有个人只手遮天,否则,争来抢去,反而降低了企业的执行力。
看看我国当下伟大的企业,哪家没有一个说了就算的核心人物。
实际上,国民技术也曾尝试过重新产生实控人。
2021年7月,国民技术曾发布公告,计划对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进行定向增发,募资9-12亿,完成之后,董事长的持股就将达到15%左右,成为新的控股股东和实控人。
不过可惜,这个方案最终没能通过。
而如今,原本想要成为实控人的董事长却正在减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