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第诗词趣事|唐诗中落第诗人的10种羞涩之态
文:枯木
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选官制度,由于一考定终身,让广大出身中下层社会的文士有机会进入统治阶层,“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中举则可能飞黄腾达,落第还可以继续参加科考,从而使得很多文士穷年累月参加考试,有的甚至几十年不懈,让人叹为观止。
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参加3次,韩愈前后参加6次均落第,唐末诗人郑谷参加17次。《唐摭言·卷八·忧中有喜》记载,唐末诗人公乘亿,就参加了30次科考才得中;《唐摭言·卷十·海叙不遇》记载,唐文宗年间诗人刘得仁,还是皇帝的外孙(贵主之子),结果三十年参加科举都未中。而据北宋陈正敏的《遁斋闲览》上记载,历史上年龄最大的状元粱灏,从唐末五代一直考到宋代,终于在北宋雍熙二年(985年),82岁时才一举夺魁,可知其毅力是多么坚强!
进士及第,自然欢天喜地,春风满面,喜不自禁。然而落第之人,心态自然不能平静,正如白居易诗所言:“把酒思闲事,春愁谁最深;乞钱羁客面,落第举人心。”或懊恼,或愧疚,或羞赧,或郁闷,或伤心流涕,或嚎啕大哭,或佯作平淡,或故作豪放,等等,表现不一。笔者就唐代落第诗中,选取10余首表现羞赧愧疚的诗词,略作赏析,以飨读者。
一、十首落第诗,多种羞涩貌
1、羞见故乡,羁旅长安
《落第长安》
【盛唐】常建
家园好在尚留秦,
耻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
且向长安度一春。
常建(708年~765年),盛唐诗人,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这首诗自责自卑,诗人认为当时政治清明,自己竟然落榜,实在是无脸见人,以至于都怕见到故乡的春日风光,于是躲在长安暂时过了春天再说吧。这首诗虽然自怨自艾,不过心态是高昂的,颇有开元盛世蓬勃向上的爽朗气息。
2、年年落第,羞见馆主
《落第归乡留别长安主人》
【盛唐】豆卢复
客里愁多不记春,
闻莺始叹柳条新。
年年下第东归去,
羞见长安旧主人。
豆卢复,盛唐诗人,生卒年里贯均未详。天宝初(742年)为崇玄生(道教学生),多次应试落第。这首落第赠别诗,诗人多次落第,心情郁闷,无心赏风景,只是听到黄鹂鸣叫,才发现柳条吐新叶,原来是春天来了,不过郁闷的是,每到春天都是落第,然后东归故乡,以至于都不好意思和馆舍主人辞别了。这首诗把诗人落第羞赧情态描绘得形神兼备,惟妙惟肖,颇有艺术造诣。
3、羞见名达,泛波东游
《落第后东游留别》
【中唐】皇甫冉
功成方自得,何事学干求。
果以浮名误,深贻达士羞。
九江连涨海,万里任虚舟。
岁晚同怀客,相思波上鸥。
皇甫冉(约717~约771年),字茂政,大历十才子之一,聪颖好学,十岁属文,深受张九龄器重。天宝十五年,状元及第。工于诗,其诗清新飘逸,多有飘泊之感。这首落第诗,心胸坦然,风格非常洒脱。诗人本来认为自己才华横溢,必定得中,没想到落第,贻羞名士。不过也没什么,心怀天下,志在千里,失败了可以重来,于是在年底和志趣相投的友人,一起泛波江上,共赏鸥鸟。
4、羞见乡里,强颜欢笑
《落第后归终南别业》
【中唐】卢纶
久为名所误,春尽始归山。
落羽羞言命,逢人强破颜。
交疏贫病里,身老是非间。
不及东溪月,渔翁夜往还。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县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诗名远播,风格雄浑,情调慷慨,但却屡试不第。这首诗描写诗人落第后,自怨自艾,等到春天过去才归乡,路上遇见熟人,还要强颜欢笑,不愿意提起科考事。况且自身贫困落魄,难免有人指指点点,感叹一无是处,还不如东溪的月亮,还能照亮让渔翁往返。
5、羞于见友,离家苦读
《下第》
【中唐】姚合
枉为乡里举,射鹄艺浑疏。
归路羞人问,春城赁舍居。
闭门辞杂客,开箧读生书。
以此投知己,还因胜自馀。
中唐诗人姚合(777~843),诗名很盛,交游甚广,与刘禹锡、李绅、张籍、王建、杨巨源、马戴、李群玉、贾岛等都有往来唱酬。擅长五律,以幽折清峭见长。这首是写给友人的下第诗,诗人对于乡里举荐却没中举非常内疚,路上只怕别人问询,因而决定不归乡,在城中租赁居住,然后闭门谢客,专心读书。为何要写这首诗呢?还是因为(您)比其他人关系更近一点啊(否则谁也不联系)。
6、羞于言志,隐居山水
《下第东归作》
【中唐】殷尧藩
十载驱驰倦荷锄,三年生计鬓萧疏。
辛勤几逐英雄后,乙榜犹然姓氏虚。
欲射狼星把弓箭,休将萤火读诗书。
身贱自惭贫骨相,朗啸东归学钓鱼。
殷尧藩(780年~855年),中唐诗人,性简静,美风姿,工诗文,好山水。这首诗,描写诗人十年辛苦读书,三年科考,鬓发稀疏,没想到依然落第。本来心怀为国效力大志,有车胤囊萤读书之勤奋,没想到自己命运凄苦,屡屡落第,意志消磨,看来命运如此,只好东归,不再苦读,还是作渔夫罢了(当然是一时气话)。
7、羞于机心,愁闷白头
《下第》
【晚唐】赵嘏
南溪抱瓮客,
失意自怀羞。
晚路谁携手,
残春自白头。
赵嘏(gǔ)(约806年~约853年),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人,工诗,其诗瞻美而多兴味,有“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句,杜牧因呼之“赵倚楼”。赵嘏多次落第,这首诗以《庄子·外篇·天地》里抱瓮灌园的农夫自诩,认为自己还是过分追求名利,机心太重,如今落第,自惭形秽。问题是如此贫困,还有谁愿意和自己携手相老?忧愁满腹,以至白头。
8、羞愧难当,不语低头
《落第东归》
【晚唐】罗邺
年年春色独怀羞,
强向东归懒举头。
莫道还家便容易,
人间多少事堪愁。
罗邺(825—?),晚唐诗人,和宗人罗隐、罗虬号“江东三罗”,擅长律诗,笔力雄健,气概非凡,在唐咸通((860年~874年)中,屡屡下第。这首诗描写落第愁闷之状,诗人多次落第,独自怀羞,东归故乡,都懒得和人打招呼。要知道回家虽然很容易,可是想到以后生活艰难仕途困窘等事,简直让人满腹惆怅,正如“载不动,许多愁;欲语泪双流”,因而遇见人只能低头不语。
9、羞于书信,到处投谒
《下第投所知》
【晚唐】杜荀鹤
落第愁生晓鼓初,地寒才薄欲何如。
不辞更写公卿卷,却是难修骨肉书。
御苑早莺啼暖树,钓乡春水浸贫居。
拟离门馆东归去,又恐重来事转疏。
杜荀鹤(约846~约904),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晚唐诗人。诗人落第后,辗转难眠,自嘲才薄,不知道该如何是好,白天不停地给公卿大臣投谒诗卷,对于家书却难以下笔。宫苑里面早已是春暖莺啼,故乡恐怕春水浸入自家破旧房屋,因而本来想离开馆舍东归故里,又怕下次来公卿们对自己不熟,耽误了科考中举,因而忐忑不安,左右为难。
10、羞于见花,见花如仇
《春题二首》
【唐末五代】崔道融
青春未得意,见花却如雠。
路逢白面郎,醉插花满头。
满眼桃李花,愁人如不见。
别有惜花人,东风莫吹散。
崔道融(880年前—907年),唐末诗人,自号东瓯散人,与司空图、方干为诗友,“工绝句,语意妙甚”。这两首绝句,第一首大意为,诗人落第很不得意,而古代中举有簪花一说,因而非常怕见花,见花如见仇人,路上遇见一位白面郎君,喝醉了头上插满花(大概是中举了),因而更加酸楚。
第二首则有怜花之意,意思是自己没中举,心中愁闷,对于遍地开放的桃李花视而不见,不过,世上还是有怜花惜花之人,希望东风慢点吹,不要吹落花,让怜惜花的人去欣赏吧。
二、下第羞赧难为情,名落不愧偏放纵
以上是笔者从唐诗中选取的十首落第诗,代表了诸多落第士子的羞赧之态。从中也可以略微看出,盛唐政治清明,即便是落第,不少诗人也心态宏阔,气象纵横;中唐尚算昌盛,诗人心态斑驳,依然发奋;晚唐气运衰落,吏治腐败,只能自叹命薄,归隐山林。
当然,诗词万千,风格不一,人生际遇不同,各时期心态迥异,因而不能以偏概全。面对落第,既然有羞涩不安之态,自然也有坦然面对之形,限于篇幅,下面我们略举两首:
1、不拜王侯,游览山川
《下第留辞顾侍郎》
【唐】戎昱
绮陌彤彤花照尘,
王门侯邸尽朱轮。
城南旧有山村路,
欲向云霞觅主人。
戎昱(约740年~约800年),中唐诗人,与岑参有交往。戎昱年轻时风流潇洒,器宇不凡,才华横溢,然而多次落第。这首诗心态坦然,虽然落第了,其他人都是投谒权门,然而戎昱却不屑一顾,反而遍游山川,赏玩自然风光,洒落之态可见一斑。
2、心怀壮志,落第不羞
《长安述怀》
【唐】徐夤
黄河冰合尚来游,知命知时肯躁求。
词赋有名堪自负,春风落第不曾羞。
风尘色里凋双鬓,鼙鼓声中历几州。
十载公卿早言屈,何须课夏更冥搜。
徐夤,字昭梦,唐末至五代间较著名的文学家,博学多才,尤擅作赋,远传至渤海等国,其人皆以金书列为屏障。然而,他却屡举进士不第,至唐末方得以中举。
这首抒怀诗,诗人非常自信,认为自己才华横溢,并且时运已到,正是自己为国出力的时候,然而却落第不中。这没有什么值得羞愧的,为什么呢?因为自己双鬓斑白阅历丰富,在唐末兵荒马乱之中,经过几个叛乱藩镇来到长安,洞悉一切,十年前王公大卿都说自己没中举很屈才,无须再查阅古今替自己说道。(然而最后依然是无奈而归)
2021/12/31榆木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