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看NBA我有一个感觉,就是各支球队对于中锋的使用越来越机动性。不管是约基奇约老师这样的超级巨星,还是伊戈达罗这样的年轻新秀,球队对他们的要求会是“策应”居多。
这里的策应,包括传球、组织、掩护、挡拆、顺下、吃饼等多个环节,那种传统的低位要球背身,或者是篮下强打的画面越来越少。
甚至有些还很极端,像步行者队的特纳,则是把他当做了“高射炮”,多让他外弹去投三分,而不是说在篮下进攻。
你投的三分越多,我们越高兴,你在篮下强打反而还不太符合球队的战术需求。
难怪奥尼尔当评论员时经常说,现在的时代跟我们那个年代不同了。原来都是肌肉碰撞,如今是空间,像轻型坦克一样发射炮弹,谁射得远、攻击力强,谁就占优势。
颇为有趣的是,目前三分球命中率榜单里面,排名前十的居然有一堆大个子,约老师排第一,萨博尼斯第二,唐斯第五,大个子的三分球越投越准,简直是比小个子还要厉害。
这个也让许多球迷感到惊讶。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怎么现在篮球已经变成这样了?大个子投三分,再也不会说像原来那么打。
如果真的要归结原因,我想可能就是库里引领的三分潮流吧。
自从勇士队凭借外线三分还有小球进攻获得NBA总冠军,篮球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投三分拿冠军从前不被接受,现在已经成了规律。
大家会频繁练三分,命中率很多球员都能达到四成左右。这是什么概念?就是你投五个球,有两个三分命中就是六分,这比你五投三中都是两分球要强太多了。
当这个比例基数往上增加,能保证40%的命中率时,三分球的威力就越大。
在现代的篮球潮流理念里,每场投三四十个三分球以上已经是基本要求了,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完全不可想象。
乔丹那年代三分球是辅助,投的比例不会太多,现在则是翻倍。
不仅如此,它是全方位的。从后卫、前锋再到中锋,人人都要投。你投不投得进是一回事,至少你得有外线发炮的能力,得吸引别人防守的注意力。
当中锋能投3分,内线球员就会往外面扑,那么挡拆顺下还有底角的三分区域就能有更多机会了,这也能给球队带来许多帮助。
从中锋比赛的观赏性来说,我认为这种打法也还可以,不是说特别难看。尤其是掘金队约基奇的比赛,我就很享受他在场上的打球风格。
那种随性中带点散漫,但要是发起力来又很厉害的打球模式,还是挺特别的,你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就能进球,而且能够帮助球队获得胜利。
另外不知道大家看球的时候有没有注意一个细节,就是现在许多球队喜欢让中锋进行二次传球。比较常见的就是控卫和中锋打个挡拆,两个底角都蹲有射手。
当控卫和中锋挡拆之后,那么立刻就利用换防时的错位,即刻把球传到底角的队友,由中锋来作为二次传递的中继点。
这一招原来不是很多球队用,现在各支球队每场比赛都要来那么几次,射手效率高往往也能收获奇效。
比起力量对抗,球队对中锋的要求是更希望他们变得机动,在球队里具有串联和统领全队的功能,这跟原来会有些差别。
再过段时间,我感觉NBA对于中锋还会有些变化,可能会要求更多。除了三分,可能还得开发稳定的中距离投射,或者手递手传球方面的工作更加精细。
不但没被弱化,而且还会增加使用比例,战术方面的权重也会提升。